城镇化进程中教育工作需要注意的若干趋势

时间:2022-10-18 01:25:09

城镇化进程中教育工作需要注意的若干趋势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的时期。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首超农村,我们国家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城乡变迁。

在这一进程中,教育既是城镇化的因变量,也是自变量。教育体系如何重构、资源如何配置、学校如何布局,将直接影响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和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城镇化也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人口大规模转移、农民大规模进城的格局下,提升城市教育资源承载能力、办好农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等问题,历史地交织、汇集在一起。

城镇化是一个必然趋势,是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城镇化是一个较长过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要面临它所带来的挑战;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变化,其影响将波及中国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历史的问题必须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中把握,这样才能在历史大潮流到来之前,做好应对工作。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我们要认真总结分析已经呈现、还将持续和将要出现的趋势,为教育的未来变化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政策准备和物质准备。

一、人口转移流动的家庭化

改革开放之初,在浩浩荡荡的“打工潮”中,更多是一个个“打工妹”、“打工仔”,用工季节离乡,年底回家过年。这一阶段的特点,一是来多少回多少,短期性流动明显;二是举家流动少,只是家庭中壮年外出打工。30多年后的今天,进城务工人员中一部分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打拼,在城市有了相对稳定的住房和收入,从“候鸟式”的来回摆动开始过渡到定居状态。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接受了初中或高中阶段教育后,具有较好的文化和技能基础,比较容易在城市稳定下来。经过长期的城市化过程,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上辈世代居住的农村情结弱化,也丧失了农业劳动技能,已经难以胜任农业生产活动,一部分人还没有了土地,他们不愿意,也回不到农村去了。因此,城市扩容、住宅区建设、教育设施配套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现实地摆在流入城市面前,特别是城乡接合部的学校规划布局问题尤其应该高度重视。

二、人口转移就业去向的多元化

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布局,影响着人口的流动方向,进而决定着教育资源的优先配置次序。十提出,“科学规划城市群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可以预见,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化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以中小城市为重点,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国城镇化的重要趋势和人口流动趋势。在这样的城镇化顶层设计和城市布局下,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需要主动根据国家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前研究本区域是要加快发展大中城市,还是重点发展卫星城,还是加快发展小城镇。这是本地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的基本依据。近年来,一些地方“上班、上学在市区,居住在郊区”的“睡城”现象,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大片新建居住区周边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在配套建设学校过程中前期介入,参与规划、设计、监管、验收等环节的工作,防止开发商“该建不建”、“建了不交”、“交的不达标”等问题。

三、城镇化进程的梯度化

城镇化是非均衡推进的过程,在我国发展大战略布局下,这一特征尤为明显。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这是小平同志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随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沿边经济开放区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随之确立,东部沿海地区也成为了我国城市化率最高、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地区,三个城市群也在沿海基本形成。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东部地区要素趋紧、用工成本不断攀高等因素,东部产业和资本呈现向中西部扩散和转移的趋势,中西部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纳与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增强。产业的转移必然伴随着劳动人口及其家庭的流动。一大批经过在东南沿海城市多年培训的致富能人回乡创业就业,一些先前在东部城市出现的教育问题,也会先后在中西部市、县,甚至乡镇不同程度出现。中西部地区要未雨绸缪,借鉴经验,总结教训,做好城镇化对教育资源需求的充足准备,尽量避免类似问题大面积出现。

四、农村教育空心化

这是需要高度警惕、坚决防止的倾向。近年来,在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流动的过程中,农村学校较快撤并。据统计,2001年至2010年,全国小学由49.1万所减少到25.7万所,其中农村学校占减少总量的87.6%。初中由6.7万所减少到5.5万所,其中农村占减少总量的91.7%。布局调整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效益,提升了教育质量,但也带来了农村学生上学路途远、城镇超大规模学校和“大班额”等问题,这与教育规律不符。有人提出,农村孩子进城读书是市场选择,是家长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自愿行为。对此,我们要冷静分析这一貌似合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如果我们的乡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建设得一样好,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水平一样高,还会有多少家长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城市?农村教育的目标,不是把农村孩子都转移出来,农村教育的出路也不是城市化能解决的。因此,这一趋势是需要扭转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两个重点。学校是一个乡村活力之所在、希望之所在、精神之所在,对乡村社会转型的作用不可低估,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农村教育的未来和希望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本乡本土,这个问题需要反思、探索。

五、学校向城镇集中过程中的“产业化”

这与上一个趋势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育是公益性事业,我们反对教育产业化或者把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去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强调:“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是政府的法定责任,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一些地方不顾实际大量撤并农村学校,在县城或县城周边大搞“教育园区”建设,大量学生家长租房或买房陪读,让农民承担了学校集中化带来的交通、食宿成本,财政“甩包袱”、促进城区建设、开发房地产等因素起到了推动作用。要从方便就近入学、提高质量效益两个方面,合理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学校从程序上要充分听取家长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没有做好学校布局专项规划的,应暂停撤并。

上一篇:以学定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才 下一篇:热水瓶飞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