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典型报道在“三贴近”中生动

时间:2022-10-18 12:28:50

新闻报道中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重点报道,被称之为“典型报道”。这是大众传媒所必须承载的“宣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气”的媒体责任之一。与其他报道形式相比,“典型报道”也带有非常“典型”的特点和难度,如何在突出主题的过程中,规避语言表现的“假、大、空”和人物塑造上的“高、大、全”,是“典型报道”一直所面对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新闻报道技巧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的背后体现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媒体如何认知“典型人物”,受众怎样认同“英雄榜样”。

2004年5月,笔者作为央视新闻中心报道组成员,跟随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赶赴河南登封,参与了因公殉职的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事迹报道。在这次采访中,央视记者承担了《新闻联播》中四期长消息和《焦点访谈》、《法治在线》等栏目三期专题片的报道任务,采访前,、公安部对报道基调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新闻记者“要以英模的精神报道英模”,做到“避免塑造一个让群众仰视的英雄,真实表现一个双脚站在地上的人民警察”,解答“任长霞为何会如此受到百姓爱戴,会有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参加葬礼”。由于报道的主体对象是一名已经殉职的英模,采访中,记者需要在没有“对话采访主体”的条件下,以令人信服的客观叙述表现出人物事迹的感染力。因此,在采访报道的角度选择、内容选取和表现手法上,央视报道组进行了这样的设置与安排:

谁来说――在百姓的“泪光”中折射

选取最为合理的叙事角度,是所有典型报道所面对的首要问题,角度的选取也直接决定了整个报道的主题能否得到充分、自然的表现。在对图像资料的整理过程中,记者发现,最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是在百姓眼中闪动的泪光和在群众脸颊上滴挂的泪水,无论是在任长霞遗体告别仪式上,还是在她的日常接待中,处处可见百姓质朴而真诚的情感流露,这些都有力地折射出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决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以民说警无疑是再现长霞事迹、诠释长霞精神的最好角度。在此后的采访中,无论是表现任长霞打黑、治警还是爱民,记者都围绕“心系民苦、情解民忧”这一角度加以报道,老百姓是一面镜子,以“镜语”叙事从而使整个报道具有了整体主线。“我们哭喊着警察万岁,看到我们哭了,任局长也哭了”、“像这样的公安局长,为民除害、为党争光啊”,采访中,大量群众真实自然、有感而发,在节目编辑过程中通过对这些同期声的使用,较好地以百姓的口碑增强了报道的可信性和感染力。

说什么――在“哭与笑”、“恨与爱”中表现人物情感的二元对立

在登封担任公安局长的3年时间,任长霞共侦破了3420起刑事案件,先后荣获了“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和“全国十大女杰”等40多项荣誉称号。对于这样一个事迹突出的女公安局长,应该表现人物的什么和选择什么加以表现,是整个采访报道的重点。

通过对任长霞生前事迹的总结提炼,记者发现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点就是“爱憎分明”,打黑除恶时的果敢,接访助民时的真诚,形成了人物个性中鲜明的“二元对立”,这正是任长霞身上的“典型性”。无缘无故的“爱”与“恨”是没有说服力和表现力的,因此记者在报道中侧重突出了“打击王松黑恶团伙”和“前移控申室”这两个典型事例。王松案是2001年中国十大涉黑案件之一,“以前是谈虎色变,现在是谈松色变”,“赔进我半辈子也要告王松”,身受王松之害的老百姓这两句同期声,可以看出民怨之大。在节目中,记者通过任长霞“个别村干部在调查的时候威胁群众,查出来也要处理”这样一句现场同期声,表现了她“恨民之所恨”的一面,而亲率200多名防暴警察冲击王松窝点的现场资料,则真实表现了任长霞为民除害时的“勇”。王松被缉拿归案后,当100多名群众哭喊着“警察万岁”时,任长霞也落泪了,这个细节画面的使用,有力地表现了一名女公安局长外表刚强坚毅,但内心细腻温情的一面。刚与柔、爱与恨、哭与笑完成了人性化的表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可亲。

怎么说――在资料片段的运用中使“英者”的音容在屏幕上鲜活

典型人物的“典型性”不是“拔”出来的,而是受众“看”出来的。为此,记者在叙述语言的风格上注重以客观叙事为主,减少了主观渲染的色彩。作为一名业绩突出的女性,任长霞的事迹在生前就被媒体多次报道,这些丰富而珍贵的影像资料使利用电视声画优势充分再现逝者音容成为可能。根据可使用的声像资料,记者对节目结构进行了针对性的设置与搭构。任长霞走访群众、现场办案的画面以及大量同期声的运用,增强了叙事的现场感与纪实感,使一位可亲可敬的女局长呼之欲出。纪录的冷静与含而不露的表达体现了电视新闻“真实”的震撼力。音乐是触动人们心灵的重要方式,在节目中,记者节选了公安部专门组织创作的歌曲《永恒的彩霞》,并使用人物的资料画面替换了大量的葬礼场景,节目没有刻意突出挽歌式的悲恸,而是在明朗与激昂中缅怀逝去的英模,延伸英雄的精神。

任长霞事迹系列报道播出后,引起了极大反响,很多群众打来电话,表示是眼含热泪看完节目,并肯定了人物事迹感人、可信。只有“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才能感动受众,再现典型人物的典型精神。

上一篇:“现实读者”与“目标读者” 下一篇:依托传统文化激活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