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心理.抓好由头.写好主体

时间:2022-05-03 07:44:26

贴近心理.抓好由头.写好主体

从传播新闻的及时性方面说,消息无可争议地是报纸的主角,这是报纸作为新闻纸的特性所决定的。要使消息在舆论宣传中发挥好的指导作用,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努力提高消息的公众接受度,让读者在兴趣盎然的阅读中了解新闻事实,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企业的法规制度,接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正确的思想观点。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消息的公众接受度呢!笔者以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琢磨读者的心理

首先,要本着服务群众的态度,仔细研究读者的心理,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捕捉群众最关心的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及时加以报道。反之,如果对群众普遍关心的事不关注,不过问,不反映,势必使得消息稿因脱离了群众而变得毫无生机。

其次,写作中要注意在读者的“兴趣点”上着墨,在稿件中阐述读者最急于知道的内容,而不是在一些与读者毫不相干或者读者不感兴趣的东西上做文章,致使其淹没主题,引起读者厌倦。如,一项重点工程开工,读者往往最关心的是它对生活的影响,对经济发展将产生怎样的作用,而对施工中具体成立了什么领导小组、项目组负责指挥协调则没有多少兴趣。

导语要“抓人”

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说,消息的“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如果导语索然无味,读者看完导语就不往下看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对人们来说十分宝贵。面对新闻媒体所提供的各式各样的新闻信息,人们总是有选择地吸收,很多时候甚至一目十行地浏览。这就要求消息导语要写得有诱惑力,要能“抓住人”,让读者一见倾心,最好达到清代李渔所说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的程度。

那么,如何写出引人入胜的导语呢!重要的是要找出由头。由头要力求鲜活生动,富有强烈的现场感,这样就能一落笔就吸引住读者。如获1996年石油系统好新闻评选一等奖的消息《我局41年来新的王牌井诞生了》,导语是这样写的:

“11月22日下午4时,石西06水平井的油气柱一下子喷射出20多米远,人们惊叫着转身后撤。‘轰’的一声,油气着火燃烧。顿时,欢呼声、鞭炮声和火焰的呼啸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井场。”

导语近乎惊心动魄的现场描写,具有一种使人对这篇消息不能不读的吸引力。然后,作者才在稿件的主体部分,介绍了这口井的地质设计、钻探、产油气量等状况。

作为记者,谁都希望自己能捕捉到这样“蹦蹦跳跳的活鱼”。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任何一个新闻单位,一个记者,都不可能把一切新闻统统及时捕捉到手。不少有价值的事件当你发现时,往往已事过境迁,但是从内容上看,仍有报道价值。报道时机丧失后怎么办呢!一些记者便运用“最近”、“目前”、“今年以来”、“前不久”等模糊时间的办法,给新闻“保鲜”。其实,这只能给读者以陈旧感,降低他们阅读新闻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善于找由头“引鲜”,便可给“旧闻”赋予新意。对此可以采取两种办法:其一,把工夫下在捕捉事件的新变化上,以“新”带“旧”。如笔者1994年3月采写消息《齐所长好事做到底》时,主人公为顾客找到失款的事已过去十来天了。但在我深入采访后,得知事情又有了新发展:当日,失主来领了款。我便抓住这个时机,以此为由头,写出了消息,使新闻事件旧貌换新颜。

另一种补救办法是:寻找事物的有机联系。我们知道,变化着的事物总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着的,一件有新闻价值的事物的产生,常常会波及和触动周围其他事物。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周围事物上,就有可能找到理想的新闻由头。

中原油田某采油厂规范化管理搞得比较好,为了宣传他们的做法,我同做记者的朋友前去采访。这个厂规范化管理的做法十分完备,且整体效果明显,很有典型意义。但是,在厂里采访厂领导时,问来问去总是找不到新闻由头。于是,我们决定到基层看看,结果,在这个厂的一个采油矿正巧碰上几名采油工在谈论自己当月将会受到怎样的奖励。朋友便询问他们如何知晓,这几名采油工说,厂里管理制度很健全,对职工劳动行为的各种奖励都有明确条文,他们就是据此算出来的。于是一个新闻便出现了。我们以此为由头所写的消息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主体要活泼耐读

我国当代著名记者穆青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消息就像一个人,导语是人的脑袋,主体是身躯,脑袋精神了,身体再壮实灵巧,就显出活跃劲来了。”应该说,这是很有道理的。导语写成后,主体要回答导语提出的有关问题,阐明新闻事实发生的因果关系,并使读者接受消息企图说明的观点,这就要依靠主体部分。主体担负着支撑全篇“躯干”的重任,要想使读者在看完导语后,继续读下去,就要完成好消息主体部分的写作。在消息主体写作上,要力求避免俗套,尽量运用新的手法。如果报道的内容多,就要凝练一些,并富有文采。

一说到文采,有人就会想到文学作品。好像只有文学作品才可与文采结缘,而消息是与文采毫不沾亲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如1997年获中国石油新闻奖的消息《夫妻井旁于国臣光荣入党》之所以引人入胜,感人至深,与其主体写作有文采是分不开的。1990年全国石油报好新闻一等奖消息《劳模携家属坐上了主席台》则巧妙地运用散文风格,在绘声绘色的描写中深化了“劳模才是真正的社会精英”的主题,读来让人拍案叫好。自然,新闻作品不同于文学作品,新闻要讲真实性。但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讲究消息的表达艺术、写作美,使其更为群众喜闻乐见,也是记者应该追求的。

上一篇:论晚清的新闻管理 下一篇:电视导向与平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