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臣的环保情结

时间:2022-06-30 03:54:36

李仁臣的环保情结

素闻李仁臣有“背相机的老总”之称,4月2日在郑州升达艺术馆参观过他的南极写真摄影展后,在为他镜头下那些韵味隽永的南极景物抚掌赞叹之余,更萌生了采访他的念头,很快,便得到他的应允。

范敬宜在《我在现场》的序中写道:“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文质彬彬’:举止言谈都温文有礼,带着中国文化人特有的儒雅气质。”见其本人,深以为然,如同他的摄影作品一样自然流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2000年2月4日除夕之夜,李仁臣随中国第六次南极考察团飞往了南极,2001年又应邀访问了北极圈内的岛国冰岛。他去过30多个国家,把足迹留在了大半个地球上。在国内,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也有过他的身影:新疆戈壁、南沙海礁、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他自豪地说:“祖国的礁滩我都去过。”

谈到对南极的印象,李仁臣深有感触:“我一开始对南极那种自然环境感到非常荒漫,但又非常原始、非常纯净。它保留了人类最古老、最原始,又是最重要的环境信息。这些环境信息是非常可贵的,我们现在只能通过这些信息来探寻远古的气候变化、地理变迁、生物演变等等。它实际上是我们认识历史演变的窗口,也是了解目前生存环境的一个重要证据,同时也让你感悟到生命的发展。比如,南极的动植物都很脆弱,像海象、海狼这些动物,它们的四肢都退化了,并不像陆地上的野兽那样凶猛;植物也是,比如地衣,100年才长1毫米,苔藓被踩上一脚的话,20年也不生长。但是它们的生命却很顽强,在那么严酷的环境下都能生存并且一代代地繁衍下去。所以说南极应该受到保护,它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实验室”,要把保护南极写在人类自己的旗帜上。”

早在基层工作时,李仁臣就开始有意识地关注环境问题了:“我曾经在基层工作过8年,那是在当中,地点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就是现在的黄山市。我当时给地委书记当秘书,他是一个学者,是一所大学的校长,很有学问。我们经常去视察植树造林的情况,保护当地山清水秀的环境。有过推动植树造林,反对乱砍滥伐,反对破坏植被,反对破坏生态环境这样一种工作的经历,所以在内心深处有一份情结,对环境问题比较关心和感兴趣。”

进入人民日报工作,是把他所热爱的新闻事业和环境问题两者联系起来的开端。“那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进入人民日报评论部做评论员。在第一个植树节,我写了一篇题为《大家都来描绘绿色的画卷》的评论,用的是一种散文化的笔法,在整个编辑部反响都很好。自从写了这篇评论以后,我就对林业、生态等产生了比较大的兴趣。1986年,我当了人民日报的副总编并担任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委员,经常下去视察、检查工作,同环境问题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样我把我的新闻生涯和环境保护就结合起来了。”他特别补充道:“我还是中国第一届地球奖的获得者,也是第一届环境新闻一等奖的获得者。”对自己所作的努力得到的肯定和鼓励,他感到由衷的喜悦。

“作为环境记者,其采访环境之艰辛,有时并不亚于战地记者。”提起创作中所吃过的苦,李仁臣感慨良多。花甲之年的他,在南极时为了拍摄一组企鹅跳上冰崖的照片,竟然在冰天雪地中等了3个多小时,“虽然是一个简单的事,但是我有个构思,就是把它拍成一个故事。所以等最后所有的企鹅都跳上去之后,我感觉这个故事很完美。”说到这里,他微微一笑。可是,“追求完美”的代价是“拍完之后,从腿到脚趾都完全麻木了,回来好长时间才缓过劲”。

对于媒体及新闻工作者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所作的努力,李仁臣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对环境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采访报道,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环境方面的社情民意,新闻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社会宣传活动,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舆论监督在这方面的影响力是无法被替代的。”他严肃地说:“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确实是个两难的选择。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泰晤士河受到了污染,后来河里的鱼都没了。我国政府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清楚,指导思想明确,就是不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国策来推进。”

“国富当须环境优,平衡生态是高筹”是我国环保宣传工作的标志性口号之一,也正是李仁臣这位“背相机的老总”的情之所系。

李仁臣简历:

李仁臣,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1978年5月起任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辑,1983年任评论部副主任,1986年3月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雪峰下面是火山 下一篇:“现实读者”与“目标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