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人文知识教育研究

时间:2022-10-17 11:33:12

【前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人文知识教育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呈现多元化,“人文素养指的是人的基本修养,是一个人在长期生活、学习中不断获取人文科学知识,逐步形成的人文知识结构,以及在实践有关人文知识内涵的行为能力的综合表现。”①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构素养的主要的内容。人文...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人文知识教育研究

摘 要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在补充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型人才方面发挥了其自身独特的作用。但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院校营利性的办学机制、狭窄和功利的人文课程体系、薄弱的人文底蕴等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人文素养的陶冶。本文结合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的人文知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分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人文知识教育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人文知识教育现状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是河南省1998年成立的一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在全国中外合作办学院校里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呈现多元化,“人文素养指的是人的基本修养,是一个人在长期生活、学习中不断获取人文科学知识,逐步形成的人文知识结构,以及在实践有关人文知识内涵的行为能力的综合表现。”①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构素养的主要的内容。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载体,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可以把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又通过人文行为表现出来。“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②学生通过对人文知识的掌握,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精神,同时又可以外化为自身的人文行为。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院校营利性的办学机制,狭窄和功利的人文课程体系、薄弱的人文底蕴等在某个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人文素养的陶冶。

而人文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就是人文知识的教育。2012年12月,针对我校2012级十四个院系的近2000名新生进行为期半年的调查,主要围绕他们的人文基础知识来展开,发现他们身上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语言知识方面,他们能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进行阅读、写作和交流,会讲普通话,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懂一门外语,且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与交流能力,但总体水平不高。作为中外合作办学院校,西亚斯国际学院有着独特的机制与模式,具有充分的外教资源优势,应该通过外籍教师全英语授课和英语原版教材的使用,强化对学生汉语、英语双语能力和资讯能力的培养,使其初步具备国际化的沟通交流能力、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化的思维方式,成为一个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其次在文史哲和艺术方面,他们有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大致了解四大名著,熟悉中国历史和发展进程,且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但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外国历史基本常识及其文化则不够了解,大部分学生偶尔读世界名著。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应该经常邀请学者专家来我校进行人文知识讲座论坛,定期举办人文知识大赛、国学知识大赛、作文比赛、读书节、画展、音乐节等活动,从而扩大人文知识的影响力和宣传力,并加强相关课程和理论建设,从而加强人文知识教育。

再次对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民生关注度较高,但是在哲学、心理学、管理学、宗教学、经济学、法律常识、使用办公设备方面,总体水平一般,只有小部分学生水平较好。很多学生建议多开设这方面的选修课,以增加自身的人文素养。

最后针对开设人文知识相关学科方面,他们大部分都支持开设人文知识相关学科,理由是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修养。只有极少数学生反对,理由是不实用。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普遍支持开设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音乐作品欣赏、经典名著欣赏等人文知识相关学科。

经过调查发现,学生获得人文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图书馆,但是只有52%的学生认为图书馆能满足其对人文书籍和资料的需求,有23%认为不能,还有25%表示不清楚。因此建议学校加强图书馆建设,切实满足学生对人文书籍和资料的需求。

2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人文知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人文课程的设置方面。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在理念上不够重视人文课程的设置,其人文课程设置具有极强的功利性。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于改进。在人文精神上,中外合作办学院院校的学生呈现出人生价值观的功利化、道德观多元化、人生理想的务实化,心理素质脆弱化等特点。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按照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来确定其宏观的培养方案和具体的课程设置,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但是其人文课程的设置往往偏离隐形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并且急功近利的取向性过于明显,这就导致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和完善,对于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设置欠缺。

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不仅是人类文明、社会文化和伦理精神的载体和体系,而且通过对这些人文知识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精神品质的提升、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和社会视野的拓展,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应该在开设实用社会需要的技能和实用课程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文学科的设置。西亚斯国际学院今年开始增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和的必须和选修课程,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的讲座,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品位。

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说,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精神的培养,很重要的一个手就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人文课程承担着人文知识的教育和学生道德信仰体系的建立,其他课程的人文精神也寓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之中,教师能否开发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能否挖掘出课程内蕴含的人文价值,能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培育。所以教师在人文知识教育中不能单纯使用科学教育养成的方式教育(即重视概念记忆、定义的精确界定、习题演练、标准答案应答,重视分析推理思维和强调逻辑的思路和方式), 否则事倍功半。

最后从学生方面来时,由于受社会价值多元化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很多学生的人生理想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在追求“非主流”的个性化过程中,很多学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导致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不是很强,诚信意识薄弱,在遭遇困惑和矛盾的时候,辩解不清是非,对传统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规范忽视,往往注重个人利益的获得,或者总想不劳而获,从而导致一些不道德甚至违法行为的出现。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突出自我,淡化社会价值。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学生缺乏恒心与毅力。这些方面导致他们对人文知识学习的不重视,人文精神的缺乏和人文行为的不合理。

3 加强人文知识教育的对策

保障大学的公益性,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具有人文情怀的教学模式,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同时,优化人文环境等措施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

首先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人文知识是人们传承文化、涵养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养成和人格的塑造往往有赖于人文知识的学习和内化,学习人文知识的真正目的不是具体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在于把具体的知识通过情感的内化机制,转换成自身的人文精神。要想充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把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但是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由于知识的掌握可以量化,甚至在短时间内取得不错成绩。而人文精神没有可以量化的指标,相比较人文知识而言,可操作性不强。所以往往会忽视潜在的怎么把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近年西亚斯国际学校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不断完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开设足够数量的人文课程和人文素质讲座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其次,全面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潘光旦曾经提倡老师的“导”和学生的“随”。他认为学校的大环境犹如水,而生存其间的师生就是鱼,师生的活动就如游泳,老师犹如大鱼在前面引导,而小鱼就尾随其后,时间久了,耳濡目染,小鱼就学会了怎么游泳,也就是强调老师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近年来西亚斯国际学院选派中青年教师外出观摩学习,或者直接送到国外进行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和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并把教师人文素养、人文教育意识和人文精神培养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督促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把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并在授课的过程中,把人文精神融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最后,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西亚斯国际学院不但物质环境优美,而且为学生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和人文关怀的环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身聪明才智的舞台。学院为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独具特色的迎新烛光晚会、访校日、学生艺术节、国际文化节、国际女性成长论坛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性格气质和良好的人文精神,展示良好的人文行为。学校在加强物质环境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活动时间的合理安排,能够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这不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同时也有利于推动西亚斯国际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章是2012年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校级课改项目课题,课题批准号2012JGQN56 (指导教师:赵继安)

注释

① 周丽.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及语文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

② 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世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2] 谢定国.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05.

[3] 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缺失原因初探[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上一篇:浅议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升本专业选报 下一篇:资料室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