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文化休克及其适应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08 04:04:52

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文化休克及其适应对策研究

摘 要:“文化休克”问题成为中外合作办学中越来越凸显的和需要关注的重要话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外合作办学中“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结合“U型曲线假说”和“W型曲线假说”,提出缩短文化适应中的“危险期”,提高赴外师生的适应能力对策,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顺利开展和良好发展。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文化休克;适应对策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界开始践行“师夷长技”的一种全新方式――中外合作办学。2003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对“中外合作办学”定义为:“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中外合作办学即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通过外国教育机构与中国教育机构的共同作用,中国公民接受外国先进教育资源和教学理念,教育兼容中外优势,趋于国际化,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合作的过程中,中外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并存。不同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都会导致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出国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现象。“文化休克”是大部分赴外留学的学生必经历的一个过程,如果能顺利克服文化碰撞,达到文化适应,则对发展成为一名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将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反之,则会造成心理上的极大焦虑,严重者甚至影响自身的求学进程。

二、中外合作办学中文化休克的产生

“休克”一词原为医学术语,指人的重要功能的丧失。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引入文化领域,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Kim则认为克服“文化休克“的过程即是人们的适应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人们学习如何交流、理解和获取新文化的交流方式的过程。对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发展具备积极的作用。

中外合作办学中必然会涉及到学生赴外留学或者教师赴外教学的情况。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如下:

(1)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为两种价值观念的不同。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形成的、在某一类人群中所共识的观点或思想。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中国学生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提倡的谦卑恭让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在西方教师看来却是一种“不积极、不主动”;相反,西方学生的行为在中国学生看来则是一种“爱表现”、“冷漠”和“威胁”的行为。

(2)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汉英两种语言在书写、发音、语法等方面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不懂一国语言,那么对于后期更好地融入这个新的社会和文化无疑是一个绊脚石。但是掌握了一门新的语言并不就完全等同于能够避免“文化休克”的产生。中外合作办学中对派出人员的要求首先是要掌握派入国的基本语言,其次就要了解不同语言背景下的社会文化。

(3)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人类普遍具有的心理倾向。大部分人们都以自己的国家民族的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中心,而其他民族文化则是围绕在本民族文化的次级文化。人们下意识地去用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去评判别的文化及别国的行为方式,当自己的文化在异国受到否定时,就会引起心理上的挫败感和失落感,由此“文化休克”不再避免。

三、文化适应对策及建议

“文化休克”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影响既有消极的影响又有积极的作用。学生远赴他国留学,离开了自己从小生长的文化环境,心理上会产生某种不适应感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文化休克”对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师生也有积极的影响。“文化休克”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机会,锻炼人的适应能力。师生的“文化休克”现象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文化适应”对策,尽量减少“文化休克”的消极影响。Lysgaard在1955年提出了文化适应的“U型曲线假说”。根据该假说旅居者在文化适应过程的过程中会经历调整阶段、危机阶段和再度调整阶段,文化适应的过程依据文化适应者的满意度的变化(从高到低再到高)呈现为一个U型曲线。1963年,Gullahorn John T.和Gullahorn Jeanne E.将该该假说进一步完善为“W型曲线假说”,补充了旅居者从异国回归到本国之后的类似的文化适应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一 文化适应“U型曲线假说”和“W型曲线假说”

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如果能够提前采取一些措施或培训,那么将会大大缩短“危机阶段”的时间长度,使得赴外教/求学的师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外的生活以及归国后的“文化复原”,从而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针对文化适应的措施,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语言和文化培训:中外合作办学中赴外的教师及学生首先应该基本掌握所赴国家的语言,办学机构应该积极组织师生的语言培训和严格考核标准。同时,应该普及所赴国家的文化知识。培训方式可以是授课、讲座、电影等各种形式。通过这些知识的预先学习,减少由于突然进入一种陌生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所造成的心理落差。

(2)转变思想观念:在对外交往中要严格摒弃民族中心主义和思维定势,正确定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坚持文化相对主义。主动接纳不同于本土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避免以本民族的文化去衡量其他的文化。

(3)发挥积极主观能动性:赴外师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接受和了解其他文化,把“文化休克”看做是一次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在赴外之前主动了解异域文化,减少盲目性,在外国期间,积极主动地与外国友人交流和学习,接纳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展与他们之间的友谊。只有这样,才能不但使自己更快的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而且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结语

随着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不断发展,中外合作办学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许多学生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国门学习深造,优秀教师还被选拔至国外教学。在赴外求/教学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在国外以及归国后的“文化休克”是很难规避的。但是,可以通过提高赴外人员的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化等,以及转变赴外人员的思维方式,可以有效地缩短“文化休克”的时间,提高文化适应的进程。

项目来源: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发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研究(CEYP6007)及天津市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研究课题:质量管理理论视角下天津市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提升对策研究(123q189)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Gullahorn J.T.&Gullahorn J.E.(1963).An extension of the U―curve hypothesis.Journal of Social Issues[J],19,33―47.

[2] Kim Y.Y. (1991).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 integrative theory[M]. Exeter: Multilingual Maters,Ltd.,Short Run Press.

[3] Oberg K. (1960). Culture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 [J]. Practical Anthropology,7 (4).

[4]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p183

[5]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p84

上一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如何适应研究性学习 下一篇:生料栽培中光照、空气对平菇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