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事诉讼法对上诉发回重审的修改

时间:2022-10-17 09:22:52

新民事诉讼法对上诉发回重审的修改

摘 要:2012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讼法》对发回重审的事由、发回重审的次数等内容都重新进行了规定。并且,民事诉讼法中其他的一些修订内容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思路,应诉管辖制度的设立,扩大司法公开,加强司法民主等内容都对民事诉讼发回重审的适用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民事诉讼;发回重审 ;审级利益

一、2012年民诉修改的主要的内容

2012年10月,中国首次就司法改革白皮书,《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白皮书中指出,完善司法机构设置、职权配置,是中国司法改革的一个方向,旨在提高司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 司法职权配置的合理和优化,直接关系到司法公正的实现。中国从解决影响司法公正的体制出发,加强司法机关内部机构制约,理顺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 为解决司法实践中发回重审程序中存在的不规范为题,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对发回重审的相关规定进行了调整。

这次民事诉讼法共修改的部分约占整部民事诉讼法的四分之一。修改可主要分为这样几个部分:1.将诚实信用原则写入民事诉讼法,使之成为法律明确认可的基本原则;2.设立公益诉讼制度,有效维护公共利益;3.设立小额诉讼程序;4.扩大检察监督领域、增加监督的法律措施,强化检察监督的职能;5.增加案外第三人申请撤销裁判制度,有利于更好的维护案外第三人的民事权益;6.增加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制裁;7.完善民事证据制度;8.扩大了司法公开;9.进一步完善二审程序;10.对再审制度进行调整。

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对上诉审的完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充实了上诉审程序不开庭的条件。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将原来条文中的“在对事实核对清楚后”修改为“没有提出新的事实、证据和理由”,即在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上都没有新情况、新意见时,可以不公开审理。这些修改可以有效提高诉讼效率,而且完善了法院在上诉审审理之后的处理。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在上诉审的处理对象上增加了裁定;对原《民事诉讼法》关于上诉审发回重审的规定进行了修正;新的民诉讼法对于上诉状的内容也做了一些调整。

二、修改内容对发回重审的调整及意义

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对于民事诉讼上诉审发回重审的调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据以发回重审的事由和发回重审的次数。

(一)对据以发回重审的规定的修改

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的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规定了据以发回重审的事由。新《民事诉讼法》的这一条规定是对原《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的调整,对于据以发回重审的事由进行了三方面的修改

1.减少了据以发回重审的事由

原《民事诉讼法》对于民事诉讼上诉审必须改判的情形只规定了一种,即原判决适用法律错误,新《民事诉讼法》将认定事实错误也列为改判的适用对象。原《民事诉讼法》规定,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即对于认定事实错误,第一选择是发回人民法院审判;新《民事诉讼法》则将其修改为以判决、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也就是说,对于“认定事实错误”的上诉审案件,不能再发回重审,只以判决、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原审判决存在错误的,上诉审法院可视案件具体情况予以全部撤销、部分撤销、变更原审判决的内容,并依法改判;原审裁定存在错误的,二审法院裁定撤销原裁定,再分情况进行处理。

2.明确了据以发回重审的事由

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三条第四款规定了必须发回重审情形。原判决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应当裁定发回重审。第三款规定了可以发回重审的情形,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的,可以发回重审也可以查清事实后改判。据此,民事诉讼上诉审可以发回重审只能依据“认定基本事实不清”,而不是“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程序违法则指的是遗漏当事人、违法缺席判决之类的严重违反法定程序,而不是“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这种改变意在遏止司法实践中上诉审法院随意发回重审的现象。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不再将“证据不足”作为可以发回重审的事由。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对可能导致发回重审的违反法定程序,做了进一步的界定。首先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形必须“严重”;其次,对违反法定程序列举了两种情形,遗漏当事人和违法缺席判决。新《民事诉讼法》对违反法定程序的规定,一定程度上是对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的吸纳和发展。将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当事人未经传票传唤而缺席判决的规定在新民诉中以“违法缺席判决”的方式正式确立下来;将“其他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规定直接吸纳适用。这次的民事诉讼法修改,虽然将这两种情形纳入到民事诉讼法中,。但是对于司法解释中提到的应当回避而回避,未经开庭审理而做出判决的两种情形,则没有提及,在实践中,可以将这两种情形理解为“严重”的违反法定程序。1992年的司法解释规定,必须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在一审中未参加诉讼,上诉审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予以调解,调解不成的,发回重审。但是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将遗漏当事人作为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一种情形,必须发回重审。《民事诉讼法》的这种规定更好的保护了诉讼当事人的审级利益和程序利益。

3.限制发回重审的次数

新《民事诉讼法》规定,不管因什么原因将案件发回重审,一个案件只能发回重审一次。这项规定是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订新增加的内容,即发回重审以一次为限。这样规定的目的在于防止上下级法院之间的“踢皮球”,能够更好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以及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

原《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对发回重审的次数进行限制,只有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7月31日的《发回重审规定》对发回重审次数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即上诉审法院根据“认定事实错误”,“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将案件发回原审法院重审的,对同一案件,只能发回重审一次。第一审人民法院重审后,上诉审法院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仍有错误,或者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不能再次发回重审,只能查清事实后改判。

(二)新《民事诉讼法》对于解决发回重审实践问题的意义

这次的民事诉讼法修订可以解决或者缓解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对于维护司法公正、践行司法为民具有重要意义。

1.彻底解决了多次发回重审的问题

新《民事诉讼法》中规定发回重审一次为限,就在保证司法保证司法公正,同时也需兼顾诉讼效率,避免了司法资源不必要的浪费。这一规定也解决了民事诉讼实践中的多次发回重审问题。

2.解决了据以发回重审事由适用主观随意性大的问题

这次修改,明确减了发回重审的事实方面的事由,对程序方面的发回重审事由也明确进行了限制。这就限制了法官在办案时主观随意性的发挥空间。

3.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内部指导函”的适用问题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判决书和裁定书应当写明裁决的事实和理由,且公众可以查阅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在这种情况下,“内部指导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郝占锋.关于鹤壁法院民事发回重审案件的调研报告.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2] 奚玮.比较法视野下的我国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度.审判研究,2005,4.

[3] 刘学在.我们民事诉讼处分原则之检讨.法学评论,2000,6.

[4] 刘学在.民事裁定上诉审程序之检讨.法学评论,2001,6.

[5] 林剑锋.新堂民诉理论的特色及解释论方法的创新.民事程序法研究,2008,00.

上一篇:浅谈假想防卫 下一篇:中国中小投资电影产业的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