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保税港区开放型经济功能拓展与建设研究

时间:2022-10-17 08:42:00

重庆保税港区开放型经济功能拓展与建设研究

摘要:重庆保税港区是“内陆”和“水港、空港一体”的创新型保税港模式。港区的功能是港区效益发挥的载体。对港区开放型功能拓展与建设的进行研究,对于对于充分发挥重庆保税港区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探索内陆保税港区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重庆保税港区各开放型经济功能拓展及其建设进行分析。找出港区各功能拓展与建设中值得探讨的一些问题,针对港区开放型经济功能的拓展及建设提出策略建议。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保税港区功能;拓展与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4—0097—04

一、重庆保税港区港口物流功能拓展与建设

直辖15年后的重庆,将进入一个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转型期。物流功能作为保税港区的传统功能之一,是整合交通资源,带动区内仓储业、运输业、海运港口服务业、贸易业、保险业、信息业等多种行业的发展的破题之举。与其它与其他沿海保税港区相比,重庆保税港区的内陆地理位置使其在物流功能的发挥上处于弱势状态,对物流功能的拓展与建设,对于促进重庆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朝着“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的方向发展有重大意义。

(一)重庆市对保税港区港口物流功能的探索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将重点打造寸滩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江北国际机场3个物流中枢和多个区域性物流中心,鼓励整合资源,促进互联互通,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重庆市委市政府在港口物流功能建设上进行了多方探索:

1.货物存储无时限,物流通道畅通。外贸货物入区存储不设时间限制。如此一来,既能对港区物流功能的充分发挥,又降低了贸易成本,提高了港口物流运输效率;另外,大力拓展物流交通网络:包括扩建江北国际机场、开通重庆至深圳盐田港的集装箱“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五定班列”、打通欧亚大陆桥南线开通“渝新欧”国际铁路专线等,综合物流成本大幅下降。

2.监管思路多创新,物流通关高效。在海关监管方面,把出口集装箱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做到“货不离船、箱不离船、船不靠岸”,还将在重庆至上海内支线组建巡查小分队,对运输集装箱实施全时空、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必要时可以实施随船监管。这种新思路的监管模式,将有效提高监管力度。由此,通关更加便捷,效率大大提高。

3.政策扶持力度强,物流企业受惠。为吸引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入驻港区开展保税物流业务,重庆市政府给予了极大的地政策优惠。如对注册在区内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创造的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一定年限可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等。

(二)重庆保税港区港口物流功能拓展与建设的难点

与其他保税港区相比,重庆保税港区具有内陆型保税港区、双功能型保税港区和多围网型保税港区三大特点,而港区独具的这三大特点,给港区物流功能的拓展带来了难题。

1.“双港合一”,物流疏通难度大。“双港合一”重庆保税港区的创新与特色所在,也是难点所在。所谓“双港合一”,即打通空间连接,形成水港和空港的联动发展,无论是业务流程还是管理制度上,“合一”都很困难,封关运行后,业务流程和管理的不完全兼容会制约双核功能的发挥和叠加优势的体现。

2.货物“出关不出境”,海关监管难,物流阻力大。基于保税港区内陆的性质,重庆保税港区将面临货物“出关不出境”的特殊困境,要在保证报关效率的前提下对报关货物实行监管,也是重庆海关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需要监管模式上的创新。而海关能否克服这一监管问题直接关系到港口物流的质量。

3.职能部门协调难,物流管理难度大。对于分属不同利益主体的经济体而言,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是确保经济体正常发挥的关键所在,而双赢协商往往是最佳选择。介于相关部门对重庆保税港区的规划定位,水港和空港分别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其在管理上的配合、沟通与协调既重要又必要。另外,保税港区管委会以及保税港区开发建设公司之间的职能定位,管理界限,权限范围,隶属关系等的明确界定也是一大难点,而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物流效率。

(三)重庆保税港区港口物流功能拓展与建设的对策分析

1.创新物流运输方式,发展多式联运。一是完善保税港区内部多式联运网络系统,寸滩港区水港功能区发展以水运集装箱为主的物流,两路空港功能区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的航空物流,水港和空港间采用集装箱专用封闭通道进行衔接,满足货物的便捷转关、转区需求。二是完善保税港区外部多式联运网络系统,加速公路、铁路、航空通道、水运航道的建设,改善重庆与外部的时空格局,增强重庆与西北、华东、华南地区的交通联系,形成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网络。

2.创新物流监管模式,提高通关效率。一是建立海关监管层面的快速通关管理机制,实行全封闭围网和各区之间快速通关管理,提高通关效率。二是建立政府监管层面的协同监管机制,通过长江沿线港口城市如武汉、长沙、南京、上海等海关联动,加强海关监管模式创新。三是建立技术监管层面的技术现代化监管机制,确保监管技术和物流技术的现代化,与国际接轨。四是建立行业监管层面的信用评级机制,通过对服务运输工具和物流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根据其信用等级实施等级监管,同时可以配合以专人在长江沿线进行联合巡查或者派员押运到上海,保障沿线物流的监管。

3.创新双港管理模式,统一授权。可参考上海洋山保税港区设立了高规格的管委会,通过政府制定规章,将规划、国土、建设、工商、税收、外资审批等市级部门管理权限集中授权给管理委员会,统一空港与水港职能管理部门,通过利益内在化提高效率,统一管理。

4.创新双港发展策略,重点发展空港区。水港保税港区不是不是重庆保税港区的优势所在,其产业及货源的吸引力目前还无法与沿海的相比,在服务、价格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企业还是更情愿选择上海、大连等沿海的保税港区,只需发挥好其本职服务功能即可。但是对空港保税港区而言,从北京或重庆出发空运到美国、俄罗斯成本差异不大,就使得重庆空港保税港区更具竞争优势,因此重庆保税港区应重点甚至优先发展空港保税港区。

二、重庆保税港区加工贸易功能拓展与建设

(一)重庆保税港区加工贸易功能的基本解读

发展加工贸易是促成重庆保税港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保税港区通过与区内区外进行的垂直专业化或水平专业化分工,在区内区外形成特定的产业集群或产业链,充分发挥乘数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在保税港区特定区域设立出口加工区,开展加工贸易。主要包括原料零部件在海外及销售市场在海外的产品的加工、依托境外先进技术的高科技新型产品的制造等。

规划中的重庆两港保税港区涵盖出口加工区,加工贸易功能的发挥,将产生巨大的产业联动效益并会促进港区其它功能的拓展。重庆保税港区在加工贸易功能拓展上,具备了相当的优势:一是处于沿海产业向内陆的转型期,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的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环境容量等方面的压力,从而加快了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二是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服务市场广阔;三是拥有相对雄厚的产业实力,作为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其中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天然气石油化工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材料产业集群、高技术产业集群和综合性轻纺食品(劳动密集类型为主)产业集群是主导;四是全国最优的引资条件,包括出口退税、减免鼓励类产业税收等在内的22条新政,政策环境全国最优。

(二)重庆市对保税港区加工贸易功能的探索

近年来,重庆加工贸易的成就突出,即使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的情况下,重庆加工贸易也逆势发展。仅从电子行业而言,目前笔记本电脑生产规模已达4000万台,未来3年还将扩大到8000万至1亿台,成为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而手机、打印机、几百万台服务器和路由器的出口也近千万台,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将超万亿元、出口额将超千亿美元。

重庆双管齐下突围,一方面通过研发、零部件生产、组装全部本地化配套,形成“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新模式,提高中国制造附加值。比如在笔记本生产方面,建立整机加零部件生产的全流程产业链,推动加工贸易由水平分工变为垂直整合,采取措施将笔记本电脑零部件70%至80%本地化制造。另一方面了全国最优的引资条件,同时形成以人文本的员工服务新模式,对员工生活服务机制进行创新,这些努力都极大促进了加工贸易功能的充分发挥。

(三)重庆保税港区加工贸易功能拓展与建设的难点

1.加工贸易区企业招商难。目前入驻的一些企业,往往是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从事较为低端产品的加工生产,其经济应变能力差,一旦市场行情突变或者经济危机入侵,这些企业将难以生存。重庆除主要利用原有优势产业搞出口外,很难吸引外资搞加工贸易。而本地出口工业又因早已在区外建立生产基地,吸引这些企业向区内迁移十分困难。这既使出口加工区的出口加工功能得不到发挥,同时又因进出口货源少使保税物流功能也得不到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出口加工区的发展。

2.加工贸易区产业关联少,产业链形成难。受内陆区位因素以及产业基础影响,区内加工制造企业不仅小而且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且各企业间从事的加工贸易相对独立,产业关联小,对中下游配套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加上港区经济腹地的产业基础同样薄弱,重庆出口加工区企业利润率低,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链。

3.运输成本高,贸易成本降低难。一方面目前从重庆直接报关出口的货物较少,拼箱运输的货源不多,拼箱等候时间过长;另一方面重庆出口的货物一般采用空海联运、江海联运或铁海联运方式,但由于如铁路拼箱每周只有一次,遇到货物少时还不能保证,在交货期紧迫的情况下,有的企业不得不自行包租集装箱,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

(四)重庆保税港区加工贸易功能拓展与建设的对策分析

1.确保企业引进恰当,重点瞄准龙头。产业引进要强调其研发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对创新研发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企业引进紧盯并优先布置产业龙头企业,争取通过这些企业引进一条产业链或一类产业集群;同时要结合重庆市在加工贸易上拥有的一些优势,通过创新加工贸易政策加大对重点加工贸易企业的吸引,加快保税港区作为加工贸易示范基地建设,整体提升港区加工贸易的核心竞争力。

2.加快传统产业改造,促成产业链集聚。针对空港和水港运输的差异性,分区进行产业定位。在水港产业定位方面,充分发挥重庆保税港区具有的低生产要素成本、接近原料地或内销市场的优势,吸引以水运为主的产业链中上游环节企业向内陆保税港区集聚;在空港产业定位上,积极发展高附加值、时间敏感、以空运为主的制造业,以政策导向其产业链各环节向内陆保税港区集聚。

3.合理定位加工贸易方式,进料为主来料为辅。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是重庆甚至全国加工贸易的主要方式,由于受产业基础和加工水平、贸易成本等多因素制约,重庆保税港区对加工贸易方式的创新尚不成熟,建议继续发展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争取打造一批加工贸易名牌品牌,将贴牌代工生产转化为自由品牌生产,待加工贸易发展到一定水平,港区产业链逐步积聚之时,方是港区加工贸易方式创新之日。

4.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贸易结算问题涉及到金融汇兑业务,努力营造“一线放开、二两线管住、区内自由、促进繁荣”的发展环境,把促进生产与流通,进出口贸易与转口贸易的两个结合,将大大降低企业结汇风险,提升重庆本土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力。

三、重庆保税港区展示功能拓展与建设

(一)重庆保税港区的窗口展示功能的基本解读

展示功能是贸易功能的延伸功能,又反作用于加工贸易功能的发挥与拓展。以国际贸易为依托,在保税港区内建立大型的商品展示场馆,使国内外客户在区内直接就地观摩世界各国的商品,节省了交通成本和人力成本,并可在看样后当即签订合同,办理进口手续。其本质是提供成本、信息、服务和市场销售等多方面交流的机会,降低各种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

港区的窗口展示功能与物流、加工贸易功能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同国内国际发展较成熟的会展和主导展区相比,重庆在展示窗口功能上的优势不太明显,发展水平也不高,发展经验缺乏,亟待汲取成功经验来充实提高。

尽管如此,重庆保税港区的窗口展示功能仍有较大发展和提升空间,在此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包括便利的海陆空交通,广阔的经济腹地,雄厚的产业基础等等。

(二)重庆保税港区窗口展示功能拓展与建设的难点

尽管保税港区拓展展示功能前景广阔,但现阶段发展瓶颈多,总体质量不高,拓展阻碍多,难度大,主要表现在:

1.会展企业规模小,承办能力弱。会展企业是展会的承办主体,重庆的会展企业大多为股份制的小企业,对大型及专业型展会的承办能力较弱,不能有效的发,不能有效的发挥展会的展示功能,提升展示水平及展示档次。

2.展示内容杂,品牌推广难。通过专业性的会展进行交易,能实现供应商、贸易商和供销商三个主体通过有效的合作和利益共享,发挥港区产业的集聚效应,促进港区加工贸易的发展,通过参加国际性会展来推广自身产品,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外面企业推广产品的有效方式。结合重庆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如何培养出全国有名的会展品牌,承办类似于深交会、广交会之类的固定展会,是一大难点。

3.配套服务链不完善,竞争力提升难。一个展会活动的成功举办,需要有完善的产业链条,多行业包括会展策划与设计、装饰装修、信息咨询、展品运输、宾馆酒店等行业的合作,而其中的产业合作和协调也是对港区拓展展示功能的一大挑战。

(三)重庆保税港区港口物流功能拓展与建设的对策分析

1.扶持组建大型会展企业集团。积极引导和鼓励会展企业走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组建会展企业集团,有承办大型专业化展会的能力;同时,沿着展会产业链拓展业务,不仅提供场馆租赁、展位设计和租赁,还涉及餐饮住宿等业务,培育一批支撑重庆保税港区乃至重庆会展行业的主力。

2.展示推广品牌化。窗口的展示不在次数多,而在规模大、水平高,主题定位明确,注重内涵积累和质量提高。将知名度和主题的展示演变成商机,吸引更多商家参展和观众参与。重庆应鼓励竞争,形成自己的名牌,多举办高质量的展会,在竞争中走向集中和垄断。

3.展示内容专业化、特色化。重庆及其经济腹地地处西部,地广人多,多种经济并存,资源优势明显,走特色化道路,有选择地举办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专业展会,既可发挥区域优势,与周边地区形成互补,又可扬长避短,利用其地区代表性和实用性在会展市场中独树一帜。可借鉴在内蒙古展览馆举办的“内蒙古首届国际农林水牧沙设备与技术博览会”,主要展出农、林、牧、水及治沙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其主题与我国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战略方针密切结合,这种切合当地实际的展览会,为当地经济带来了良好效益。

4.展示方式创新化、网络化。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科技创新的手段,为会展产业的信息汇集提供了网上的便利。相比与传统的实地会展,网络会展更加迅速和便捷,也不用受场馆和时间的限制。对于贸易性极强的参展商来说,开拓网络会展的贸易市场将是未来的主流趋势,有利于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商品贸易,使得出口贸易的发展有了极大的拓展空间。对于重庆这样身居内陆的展区而言,网络会展打破了地域限制,节省了相关物流成本,更能充分发挥展区优势。

四、结论

保税港区自身不是“聚宝盆”,而是通过对港区功能的拓展与建设,发挥“集聚企业、扩大开放”的引擎作用;保税港区的功能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在研究保税港区功能拓展的过程中,要从整体的战略高度出发,统筹全局,全面发展。在内陆型保税港区功能拓展方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重庆保税港区功能拓展的最有效途径是创新,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也在创新。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尚待研究的新方向。从保税港区的经济辐射作用上看,由于保税港区辐射范围一般包括周边几个省市,受辖权限制,保税港区辐射区域的产业协调及政策协调难度大,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保税港区对辐射腹地的“引擎”作用,加强保税港区产业在辐射腹地(若干省市)之间发展的协调机制、策略、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上一篇:“道光廿五”贡酒的收藏与研究 下一篇:宋、金吴牛喘月故事镜的命名与文化内涵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