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时间:2022-10-17 07:02:26

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摘要: 本文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以及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历史进程和经营实践,分析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的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process and business practic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China,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问题;对策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strategic management;problem;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160-03

0 引言

企业战略管理,隶属现代企业管理范畴,是在企业运营中实施的高层次、高水平的管理方式,关乎企业的健康发展,关乎企业的前途命运。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他们有着管理费用较低,经营机动灵活等优势,但也存在抗风险能力差、集聚人才难、融资渠道窄等劣势。因此,探索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管理体系,逐渐成为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研究的重点和焦点。

1 中小企业战略演变过程

中小企业战略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从财务控制、长期战略计划、竞争战略与核心能力、知识发展的战略五个发展阶段。

1.1 财务控制战略阶段 财务控制处于战略管理演变过程的初级阶段,最早出现在某些西方国家,从二战结束后恢复重建过渡到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个阶段,公司致力于在高效的规模生产中加强风险控制,以促进竞争力的提高。另外,从技术上讲,这个阶段需要大规模的投资,使得大量的长期投资和财务预算的协调控制显得非常重要,可以说,财务控制战略是异常时期的财务预算控制为主要特征的战略管理。

1.2 长期战略计划阶段 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制约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由企业内部控制转向市场约束。企业的战略重点逐渐从内部财务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向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时期的战略决策,主要的是针对企业外部问题,而不是内部的问题,比如产品的结组合和在哪个市场销售这些产品等。

1.3 竞争战略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竞争理论的代表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差异化战略、低成本战略和聚集战略的三种确立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并提出为实现以上三种竞争战略选择,企业应开发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价值链。

1.4 核心能力战略阶段 在竞争策略的基础上,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在他看来,企业要建立一个长期的竞争优势,不仅要考虑业务经营,以适应外部环境,同时也要重视企业的战略资源的占有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企业要拥有核心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核心竞争力战略成为这一时期企业增长理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1.5 知识发展战略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知识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催生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企业要实现知识发展战略,必须要实现知识共享,提高创新和管理。在这一时期,知识是提高生产力和实现经济增长驱动力,成为战略管理的普遍共识。

2 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问题分析

根据国内外研究者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的研究,本文结合中国企业发展实际,可以总结出我国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战略受危机驱动的影响较大 中小企业一般没有系统的战略,不像大型企业,有一个清晰的长期战略规划,大多数是突发事件发生以后,企业管理者采取应急措施,或者有可能设想一个长期战略的大概想法[1]。而在这种危机时刻进行的战略管理,往往是企业决策者被动的创造,也许能够帮助企业暂时脱离困境,但是不是涉及长远的战略规划。

2.2 企业战略受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影响较大 中小企业的战略,很大一部分是企业家个人的企业愿景,企业战略的制定、执行、控制评估都是主要创业者一个人完成,企业管理者的个人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就直接关系到一个战略的好坏。一个企业管理者,如果具备高度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市场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能够从平常中发现异常之处,从细微处认清方向,就能够帮助企业创造和利用更多的机会,把企业不断引向成功。但是有的中小企业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管理能力和素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固步自封,只会将企业推向极为被动的境地。

2.3 企业战略模式是非正式的 中小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正式程度是远远低于大企业和跨国公司,如果中小企业作出战略决策过于正式的话,它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结果。过分强调结构化的、书面化的计划将使中小企业面临呆板僵硬的发展格局,因为它降低了灵活性,这也是中小企业的生存最重要的法宝。

2.4 企业战略的制定是非科学的 中小企业战略制定者一般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或利益相关者,很少采纳员工的建议,并考虑到他们的利益,这将有可能由此导致战略的片面性或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此外,中小企业战略决策者的信息来源比较狭窄,一般不太可能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因此,战略的制定很大程度上基于战略决策者的直觉,而不是对于形势的科学、准确的研判[2]。

2.5 企业战略管理变化较大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有一个问题是对于增长的管理,中小企业的增长速度往往超出创造者的预期,中小型企业的增长也意味着的决策者已经不能单独管理的所有活动[3]。中小型企业一般都是民营企业,合伙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美国组织学家格雷纳(L·E·Greiner)经过研究发现,组织的成长过程大致经历了创业阶段、指导阶段、授权阶段、协调阶段和合作阶段这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动力不同,因此将会呈现出不同的管理问题,并随着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而继续改变。

3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对策研究

本章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战略管理理论知识与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希望为中小企业在实施战略管理过程中提供借鉴意义。

3.1 培养企业家的战略思维能力 笔者重点从理论学习、利用内部和外部资源、加强实践三个方面入手,培养企业家的战略思维能力。

首先,加强战略思维理论学习。这里提到的理论学习区别于普遍意义上的理论学习,培养战略思维能力,要重点加强战略思维方面的理论学习,可以多看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籍、研究一下中国古代著名的兵法、学习中外经典战略思维方法等,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辩证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处理企业管理问题时,能够从大局着眼,辩证的看待、处理问题。

其次,善于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战略思维能力包含的内容广,深度大,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战略思维理论。当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或是对于一些重点决策企业家拿不定主意时,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积极寻求优秀企业家的帮助、求助咨询公司等,也可以逐步在企业建立智囊团,充分利用内部资源。一个优秀企业家的战略思维能力不仅包括自身储备必要的战略思维知识和掌握一定的战略思维能力,还包括在遇到自己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时,站在一定的高度,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优势资源,帮助解决企业出现的问题。

最后,加强实践,把战略思维理论运用到企业实际工作中。企业家学习战略思维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把战略管理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中,实践是检验企业家对于战略思维理论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同时在不断的企业实践中,可以进一步丰富企业家的战略思维,企业家与员工紧密接触,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有助于检验战略决策是否科学合理,也会促进战略决策的切实贯彻执行。

3.2 组建科学的战略管理决策体系 管理决策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对于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而言,更要保证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同时,为了确保企业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必要组建科学的战略管理决策体系。

一方面是组建决策团队,并不断提高决策层的素质。中小企业的领导层不只有企业家一个人,要充分利用其他管理者的聪明才智,有意识的组建决策团队,团队成员的选择要科学合理,体现专业性、互补性、协调性等原则。同时还要对决策团队成员不断进行培训,给予他们提供更多的管理机会,为中小企业储备智囊人才,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是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法。决策方法种类很多,大体分为两类: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定性方法主要是管理者根据过去经验、知识积累等因素对企业战略管理做出决策;定量方法主要是运用数学工具,比如统计、可行性分析、概率等对企业战略管理做出决策。在实际运用中,通常将定性分析与定量方法相结合。中小企业管理者在决策方法的选取上既要做到科学合理、注重效率和质量又要充分考虑企业发展实际情况。

3.3 建立战略管理绩效的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相当于战略中所讲的事前导向和事后控制,引导员工按照正确的方向努力工作,同时对于工作的效果给予一定的反馈[4]。绩效评价是企业实施战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中小企业要充分重视战略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

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众所周知,绩效评价对员工行为具有极大的导向作用,员工往往会参照绩效评价标准,朝着有利于自己绩效考核的方向努力。一旦,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出现问题,企业经营行为将会朝着不利方向发展并带有很大的惯性,企业事后要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调整。因此,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尤为重要。在建立绩效评价标准时,企业管理者要依据企业发展战略来制定标准,对各项指标进行科学的赋予权重,如专家打分、因子分析等方法,充分服务于企业战略发展的大方向。

另一方面是要做到“动静结合”。绩效评价体系既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连贯性又要动态变化以适应企业战略发展的要求,动静的度如何把握,考验着企业家的管理才能[5]。因此,在制定绩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每一个指标的可变程度以及权重变化的幅度,既保证绩效评价标准大方向不轻易变动又可微调来适应企业战略的需要。

4 结论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但是受到全球经济大环境影响,国内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多困难。本文从历史文献中总结了前人对于战略管理的理解和解释,分析了其主要构成要素及其特点,并结合我国市场发展现在以及对于中小企业的相关管理及规定,阐述了中小企业存在的理论基础,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现在出发,并结合国外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成功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吴满玲,程茂洲.中国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04(11).

[2]杨晓东.中小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11(22).

[3]何春杰.对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的思考[J].税收与企业,2002,10.

[4]库颖.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9.

[5]谷立霞,孙文博,焦建素.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瓶颈及其突破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

上一篇:滑模施工工艺在筒仓结构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析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