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音乐之路上的求索

时间:2022-10-17 06:05:43

当代音乐之路上的求索

2008年深秋,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周举办第一届,几乎没有引起大多数人们的关注,从温德清教授的《现代音乐演奏演唱》课程到“现代音乐演奏演唱音乐会”的形式转变,这个从课堂走出的理念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音乐周最初的形态,也集合了上海音乐学院不同专业学生的积极参与,当代音乐的通道出其不意为学院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作曲家与演奏家的对话,传统与当代的对话,小课堂与大课堂的对话由此展开,这种态势和动力在此后的三年中,带动了诸多的中外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以及策划者、现场观众加入到音乐周实践中。三年来音乐周汇集多方,密集且高纯度地接收当下来自本土及世界前沿的种种声音,真像一年一度一个“无疆界”的音乐节日。

汇聚在当代音乐周上的众多作曲家、演奏家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表达和演释着他们对“当代”的一种专注和思索,感性的、理性的阐释启动了人们对当代音乐的喜爱和不乏成熟的反思。

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当代音乐大师的亲身讲述和呈现一直是音乐周里备受瞩目的一道“大餐”。2008年瞿小松在他的《向传统致敬》讲座后以颇具意味的曲目编排向我们言说了一次他“大音希声”的审美理想①,2009年郭文景在讲座中对自己音乐创作中若干理念、观点、态度的几点阐释并在其专场音乐会中找到有力印证。如果说这两位的“腔调”和“做派”都还算广为人知,不足以惊喜,那么S・爵瓦索尼、T・米赫也,以及旅居法国长达20载的许舒亚的个人专场音乐会非但是国内首演,也为绝大多数听众敞开又一个新的音乐感知界域并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临响”经验。此外,去年米赫也两场关于频谱音乐的学术讲座盛况空前,大师以最直观的方式为我们展示频谱音乐基本的原理、方式、创作构思,并讲述从纯粹“声响”出发的对于音乐时间的本质思考等等。在当晚音乐会②上我们分明听见借由仪器和电脑程序的理性化手段渲染出的充满诗意的声音图景,传统乐器与隐隐持续着的电脑合成音波共同化合生成一个充满想象的声音空间。米赫也在讲座上说道,音乐对他而言近乎于“重现记忆中的记忆”。从当晚上演的《穿过钟声的叶子》(为长笛、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1998)、《落日的十三种颜色》(为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钢琴和电声,1978)以及《冬天片段》(为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钢琴和电声,2000)这样的作品里尤其可以感知,他在一个直线进程中组织和拿捏着音乐聆听的心理时间,并有着同过去印象派作曲家一样对声响、色彩、光影的着迷,让声音自如变形、衍生,不苛求结构或音响上的明朗清晰,反而让从德彪西、莫奈、梅西安等人的法兰西传统那里继承而来的特质浮现于这些音响和文字的立意、构思之上。米赫也频谱音乐在音乐周的亮相可谓“诗意般的惊艳”,而前年S・爵瓦索尼带来的音乐则有人称之为一次“听觉感觉的扩充”③――模糊的瞬间明了了:无论是被“美化”、“表情化”了的噪音还是对听觉感觉盲区的竭力触探,甚至在于艺术世界中最为基本而常被忽略的准则,他在名为《简约的悖论》的讲座上提到一个发人深思的观点:“一位作曲家同时应该是一位思想家。”④有人说,“‘艺术’这个词作为契机提供给我们的只是重新看待世界、对待世界的某种条件和可能,对于艺术的态度就是对于生活的态度”⑤,爵瓦索尼如是,米赫也也同样让我们看到和听到一种法国姿态,他们的立场、行动和经验给时下中国当代音乐生态的革新与进步带来启示。

“宣传与保护当代具有前沿性和实验性的新作品,展示新音乐的新成果”⑥是当代音乐周最直接的目的所在,尤其针对眼下世界一流新音乐资源和前沿讯息在国内的共享和传播处于极端贫乏有限和迟缓的境况,音乐周在此努力填补饥渴,至为关键更是刻不容缓。我们有幸听到众多西方现代音乐文献里的“重量级”作品以及一些活跃在当前乐坛上的优秀作曲家的新作品的“中国首演”和“世界首演”,如2008年Grenzenlos无疆界新音乐团体带来的格里塞、拉亨曼、库塔克、贝里奥以及弗朗克・多纳托尼、萨利瓦多・亚里诺、罗宾・霍夫曼等人的作品;2008年美国钢琴家罗森克伦茨带来的艾夫斯、弗雷德里克・来哲斯基以及杰科伯・特・维尔丢斯的作品;2009年瑞士UMS’N JIP“阉人歌手”与竖笛当代音乐二重奏带来的约翰・凯奇、乔治・阿佩基斯以及旅居海外的华人青年作曲家黄若、陶钰、杜韵等人的作品;2010年来自日本的细川俊夫,卢森堡作曲家勒内・翰墨、坚诺特・海因、迈克尔・温格勒,芬兰的罗苔・温纳科斯基、塔皮奥・尼凡力纳、麦佳・海涅恩、安缇・欧文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潘皇龙、许博允、洪千惠、李子声等。

当代音乐周上同时不乏光彩夺目并令人感动的演出,演奏家们的执著、钻研、乐在其中与不断付出有时甚至比作品本身更体现当代艺术委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印象尤其深刻的例如:2009年谢亚鸥与谢亚双子的“乔治・克拉姆与中国作曲家们”钢琴作品音乐会,两姐妹长久以来致力于中外现代钢琴音乐的诠释和演奏,音乐会上谢亚鸥对乔治・克拉姆名作《大宇宙》进行鞭辟入里的解读并沉稳老道的演绎,让人至今记忆犹新;2009年当代音乐周闭幕式“蓝汉成中提琴独奏音乐会暨五首上音教师新作品首演音乐会”演毕后,蓝汉成曾吐露这样一句让人信心倍增的话:“只要你写得出来,不管多难,我就能拉!”;2010年罗马尼亚裔打击乐大师和自由音乐家米尔恰・阿德莱努(Mircea Ardelesnu)在“施托克豪森与他的瑞士弟子打击乐作品音乐会”上用矫捷、流畅而精准的肢体动作复活了那些变化万千的物理音色。对待音乐及演奏的真诚、专注和纯粹让人欣喜地感受到当代音乐的活力与热度;2010年台湾钢琴演奏家林佳静的“里盖蒂钢琴独奏作品专场与电影”音乐会上将里盖蒂的《音乐习作》(Musica Ricercata,1951-3)与其好友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闪灵》、《大开眼戒》等多部摘选作曲家音乐原作的电影影像进行有机对接和拼贴,让观众在多重媒介的作用下读出一个“新奇”的里盖蒂。事实上,除音乐家和演奏家们以外,学校各系别的众多教师和学生们以他们无私热诚为音乐周实践付诸的辛勤工作,同样传达着他们对当代音乐的追求与敬意!

当代音乐周每年更新一个命题(今秋将至的“新上海”第四届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周将主题定为“当代汇集多元,多元丰富当代”,似乎更具“挑战”),不论它连接着的是“过去”、“传统”、“未来”或是“多元”,其立意始终将落足于活生生的“当下”,在破除疆界,取得充分自由、平等、活跃和进取氛围下的交流和共享之外,当代音乐周坚定不移地关注、扶持并激励着时下本土新人新作的诞生以及国乐的进步。“国际学生新作品点评音乐会”、“中外当代音乐作品论文集研讨会”以及每年推出具一定比重的西乐和国乐新作及相关音乐会(例如2008年的《丝竹引》民乐当代室内音乐会―上海国际艺术节专场;2009年的开幕式“民族管弦乐队现代作品专场”;2010年的“上音作曲家民乐新作首演专场音乐会”,以及2009年郭文景歌剧《狂人日记》音乐会组曲和2010年贾达群昆曲风新歌剧《梦蝶》的世界首演等)成为当代音乐周例行常规的节目。每一年的“国际学生新作品点评音乐会”(从第一届的“独奏”作品征集逐次递增到正在进行的第四届“四重奏”作品的征集)上驻节作曲家们对学生新作给出的中肯、独到和犀利的评价既为作者本人及在场听众提供参照与映鉴,也是对当代音乐本身一种最大的尊重和鼓励。由当代音乐周委约的上音作曲教师的最新创作和实践,实则应当达到的是一种逼迫直面当代问题并激发思考及尝试的作用。这里有一些作品值得关注,例如:2008年“现代音乐演唱演奏会”中上演的叶国辉《声音空间Ⅱ》(向旋胡琴独奏),“以胡琴作为发音体和声音源,将琴体在常规或非常规外力和外音作用下的声音状态,合并或分解”⑦,立足于一个简明的传统素材并以十分节俭的方式从中生发出一种极为现代的抽象、写意效果,听众透过现场视听能够与演奏者行为及情绪的起伏涨落交汇而抵达音乐,充满想象力。2010年“上音作曲家民乐新作首演专场音乐会”上的8部作品充分展现每位作曲家的个性和想法,其中不乏令人印象深刻之作,例如徐坚强的《Zhi》(民乐九重奏),音乐与标题中“稚”和“智”的谐音暗示相一致,营造着一种“大智若愚”的趣味,简单的核心音程素材在结构与解构中展现音乐内层的文化诉求。又如朱世瑞《水想Ⅱ》(古筝和二胡),“着意于对水的思绪、想象和情感”⑧,正如“水”在老子那里混沌无形而括囊万有的意态,作曲家借此对当今过于“粉饰”了的“传统”进行了一次勇敢而具创意的“回归”和“复兴”,抛弃了一些表层形式的新潮和花哨,静下心来以尽可能凝练朴实的方式从音乐本身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深处出发,得到一种现代意义上焕然一新的古意和韵致,值得回味与反思。

以“传统带来当代,当代揭示未来”是第三届当代音乐周的主题,开幕式上演的三部作品(徐孟东的《相生・弦管之乐》、叶国辉的《徒歌》以及许舒亚的《草原晨曦》)分别从浙江“遂昌十番”、湖北“薅草锣鼓”、蒙古族“呼麦”的传统元素中进行当代对话,音乐会特邀当地艺人组合与法国时代交响乐团的音乐家共同演绎。对于今天的传统音乐符号,静态与活态的传承在学院音乐会中展示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应该说,新音乐语汇的诞生与古老的、民间的艺术生命有着天然的联姻,在这种有益的跨民族甚或跨国度的多元互动互补中,我们最终应当拾起对自身古老文化由衷的自信,并取得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互相尊重与联通。

诚然,三年之间在“当代”聚光灯下亮相的作品、演出及交流、讨论中我们看到音乐周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活跃的当代艺术平台,并能够由此窥视到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创新和实践的探索意识以及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这或许是作为当代音乐周更好走下去的重要观念和思路。追求与创新的求索早年就起步于上海音乐学院的历史通道中,作为学院派张扬和探索的前沿地段,上海音乐学院的专业化创作理念和教育之路自上个世纪初叶在具有创新的道路上出现过大量的优秀作品。与中国新音乐所经历的过程一样,从20世纪80年代初“新潮音乐”在当代音乐思潮的争鸣中,历经三十多年的锤炼,证明着文化需要创新、耳朵需要聆听更为多元的乐响,令人欣喜的是,今天年轻一代已成为当代音乐主要的接受者。如今,在相互克隆的电视栏目、小品、晚会、娱乐的文化市场下,营造创新理想和纯粹艺术理念的当代音乐周,无疑为当代音乐在中国音乐高等学府的土地上寻找到滋生的温床和敬意!

相对于当下大型文化活动特有的场面与派头,虽然有像胡景敏这样的资助人三年来的热心支持!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周似乎还是显得“囊中羞涩”,但这丝毫不影响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这个小小的音乐周看成一个自由而又快乐的节日。20世纪初叶,当时的联邦德国一小群热爱当代音乐的人们没想到“振兴现代音乐室内乐演奏会”日后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现代音乐节,他们上演了诸如欣德米特、克雷内克、布列兹、施托克豪森等人的名作。此后在德国的“达姆施塔特现代音乐节”的国际现代音乐讲习班的仲夏季节中,这里成为了世界先锋派青年音乐家活动的中心。相信当代音乐周也将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的前沿学术重地之一!从温德青教授的《当代音乐演唱演奏课》开始,这个愈发成熟的“课程”到“音乐周”的变化与转型,其中甘苦,实在是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其中之执著的信念无疑显示了热爱当代音乐的艺术家们充分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①2008年10月20日的“《懵懂》瞿小松作品专场音乐会”上演了五部作品:上半场为《寂5》(为弦乐四重奏、古筝、笙而作)、《定风波》(为人声与三个打击乐而作),下半场为《寂4》(为弦乐四重奏、单簧管、钢琴与打击乐而作)、《幻》(马林巴独奏)以及《懵懂》(为室内乐而作),由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及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团担任演奏。

②2010年11月4日的“特雷斯坦・米赫也作品专场音乐会”上演了《航海罗盘》室内乐系列中的五部作品,为别为:《穿过钟声的叶子》(1998)、《圆形的废墟》(2006)、《落日的十三种颜色》(1978)、《神秘的小船》(1993)、《冬天片段》(2000),由法国时代乐团(Ensemble Les Temps Modernes)担任演奏。

③此处借用黄海为2009年当代音乐周中S.Gervasoni作品专场音乐会撰写的评论:“听觉感觉的扩充”一文的标题。

④黄海:“简约的悖论――记S.Gervasoni讲座”,温德清翻译,载中国音乐学网,2009年10月27日。

⑤鲍栋:“周斌:当行为不再是表演”,《艺术界》2010年第5期,143页。

⑥温德青:“前奏曲”,《2008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周宣传册》,4页。

⑦引自叶国辉为作品《声音空间Ⅱ》所写的乐曲简介。

⑧引自朱世瑞为作品《水想Ⅱ》所写的乐曲简介。

郭树荟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中国传统音乐教研室主任

李明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生

上一篇:留美学子的“登沙”之路 下一篇:异域同族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课程结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