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墙体外保温技术

时间:2022-10-17 05:56:17

浅谈建筑墙体外保温技术

[摘要]简要的介绍了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的几种外墙外保温技术体系,及其各自的利弊。

[关键词]外墙外保温体系、节能材料、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能源消耗的问题日益突显、举世瞩目,成为全球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节能产业的浪潮风生水起,国内的建筑节能产业应运而生。

国家建设部制定新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新建住宅必须达到节能50%的目标。目前大连新建设的住宅及公建建筑节能水平应达到65%。

所谓节能建筑,就是在满足人们生活品质和舒适生活环境的前提下应采用保温的新型建筑材料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在建筑能耗中,外墙耗能占30%左右。由此可见,降低外墙K值,是降低建筑物耗能的主要途径之一。经过研究与实践得出,外墙外保温系统由于其显著的优势(温度变化发生在保温层内,避免主体产生大的温度变化,减少热应力,寿命延长;重质材料的主体结构在室内一侧,蓄热能力强,对房间热稳定性有利,可避免室内温度出现大的波动;消除热桥防止结露;增大室内空间等),在多种墙体保温系统中脱颖而出,具有更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与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国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外墙外保温技术体系:

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体系;

现浇有网和无网保温体系;

挤塑聚苯板(XPS)薄抹灰保温体系;

聚氨酯(PU)现场喷涂体系;

膨胀聚苯板(EPS)薄抹灰保温体系;

下面就以上几种外保温体系的特点进行个简单地比较说明:

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体系(保温砂浆)具有施工简便的特点,但是由于其导热系数偏大(约0.07),在大连地区达到国家要求的节能65%标准需要的抹灰厚度为10cm左右,对界面产生较大地不利影响,再加上积水性强等不利影响,致使表面极易产生裂缝,甚至脱落现象,保温体系产生破坏。此种保温体系已经很少采用,渐渐淡出了市场。

现浇有网和无网(内置XPS、EPS)保温体系:有网保温体系存在热桥问题,而无网保温体系易发生跑浆现象,而且浇筑后表面平整度很难保证,需要进行打磨和抹灰,抹灰厚度为5-6cm,对界面产生影响,保温体系易破坏,目前使用较少。

挤塑聚苯板(XPS)薄抹灰保温体系:由于挤塑聚苯板(XPS)的导热系数较小(0.03左右),达到新规范要求的保温层厚度为4.5CM左右,施工技术比较成熟,所以此类产品的种类繁多,市场上应用较为广泛(据不完全统计,大连市住宅小区的外墙保温系统80%均采用此种形式)。但是,相对其他同类体系来说存在的问题也是最多的,较为严重地甚至造成大面XPS板的整张脱落,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害,此类投诉使开发商与物业公司应对不暇。究其原因(施工原因除外)大多在于:挤塑聚苯板板面的附着力差,界面处理困难;高层建筑附加锚栓易造成板体开裂;版面的平整度较差,板缝连接处易开裂等。

4、聚氨酯(PU)现场喷涂体系为新兴的外墙保温体系:由于PU发泡材料的导热系数很低(仅为0.02左右),保温效果佳,保温层厚度小,整体性强,所以此项技术被较早地在冷库保温上应用。由于实际施工的可操作性较差(其现场喷涂受风力、温湿度、操作人员等因素制约影响,施工很难保证,而且材料损耗大,并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表面极不平整,需要进行二次打磨处理;考虑保温效果与消防阻燃要求(包括施工中接触明火,例如外表面干挂石材需要进行钢龙骨焊接的工程)之间平衡选取(直接影响各组分配比),以上一系列因素导致目前此项技术还未得到更广泛地应用。现阶段,部分生产厂家正在进行“PU发泡板材”的研发工作,相信该体系会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5、膨胀聚苯板(EPS)薄抹灰保温体系:EPS板导热系数为0.04左右,复合新规范的保温层厚度约为6-7cm。虽然单纯从保温性能上来说比不上XPS板和PU发泡,却具有较好的可施工性。在抗裂性、抗撞击性、防水、透气和耐候性等方面均优于其他体系,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结构的建筑外墙(在高层中已有成功应用)。目前,国际市场上广泛应用的大部分为此体系产品,拥有国外几十年的成功经验,具有良好的可推荐性。此类产品正逐步占领国内市场,现阶段大连地区约有20%的小区采用了这种保温体系。

建筑节能的重点应放在维护结构的保温,推广新型可再生材料上。当然,建筑能耗不仅取决于建筑形式、耗能设备、运行控制,更大程度上与使用者的行为和对室内环境的舒适程度要求有关,居住者应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崇尚节约,不要盲目追求高舒适性和过度依靠电气设备,自觉降低建筑能耗,节约能源。

总而言之,我们应有危机意识,能源是有限的,资源是稀有的。

我们的子孙后代是不断繁衍下去的。从现在开始树立起来的节能观、环保观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忽视的。应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新型的保温体系(如被动利用太阳能达到建筑超低能耗的保温产品)不断的推陈出新,前景喜人。

参考文献:

[1]建筑节能技术著译者 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 中国计划出版社

[2]《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50411-2007

[3]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

[4]辽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21/T1477-2006

[5]辽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21/T1476-2006

上一篇: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地域气候因素研究 下一篇:浆砌片石桥台病害机理分析与加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