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校语文的兴趣教学

时间:2022-10-17 01:57:55

浅析职校语文的兴趣教学

一、修正教材,因“趣”施教

所谓的修正教材,即对现有的这套高教版语文教材大胆取舍,注重实用性、趣味性。改版后的这套语文教材,虽比以前有所进步,如强化了“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但明显弱化了“阅读与欣赏”,所选篇目在思想性、艺术性、影响性以及赏心悦目方面都差强人意,教学这样的文章,老师没有激情,学生没有兴趣,枯燥至极。即便是“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两块也略显得教条化、程式化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实用性也不强。由于职教生普遍学习缺乏动力,更需要外力鼓劲,因此语文教材所选诗文就既不能太平淡乏味,也不能艰深晦涩,而要多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名人名作,或可读性强,趣味性强,艺术感染力强的美文,在这方面现行教材明显不足,甚至选编的一些美文也被人莫名其妙的删减的面目全非,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绘六朝少女采莲盛况的诗文不知何故被删去,这是删除精华呀!它破坏了该文深沉的意境,破坏了该文优美的音律破坏了作者情绪的表达,不知朱先生在天之灵有何感慨。当然现行教材也有一些好文章,如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清汤面》,就是一篇励志的感人泣下的美文,可惜,这样的文章太少了。所以,语文教师要对现有教材大胆取舍增补删除,再者,职教语文教学注重实用性学生也会兴趣盎然。由于与普高培养目标不同,职校生毕业去向是走向社会,成为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劳动者,因此,职教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实用性,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掌握走向社会后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与技能,授课内容应尽量渗透与所学专业有关联的内容,以语文课堂教学来配合专业课课堂教学,对某些实用性不强的知识可少教或略去不教,反之,某些教材中未编录的而实用价值高的知识则可以不受教科书的限制,大胆引进。如文言文,现行教材所选篇目面对所有专业,难免照顾不周。如果在旅游班选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沈括的《雁荡山》,学生肯定欢迎,如上工艺美术专业的语文课,则可以补充讲授一些美学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像讲授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一词,教师在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进而欣赏词中的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同时,可让学生提笔作画,勾勒出“树绕村庄,水满陂塘”的田园风光。只要取舍得当,切中实际,就能提高学生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遵循素质教育的宗旨。

二、研究对象,突出主体

大家都知道,学生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对象和主体,语文教学的最终效果集中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状态又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事实上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动状态能否发挥出来又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看法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手段有关,试想一下,一个语文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一点不了解,不知学生的喜怒哀乐,在教学过程中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教学方法古板陈旧,学生有兴趣上语文课吗?教学效果会理想吗?众所周知,职校生是初中应试教育的失败者、牺牲品,他们普遍上有自卑感,在学习目的上很茫然,在学习态度上自暴自弃。新时代的职校生,90后们,他们个性强,自尊心强,他们从网络上快速接受信息,见多识广,接受能力强;他们不盲从有主见,不愿随便接受别人的教导;他们讨厌成绩,鄙视分数,喜欢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因此,职校的语文老师要上好语文课,如果不动脑筋,教法得当,真的很难。笔者认为要上好语文课,让学生学有所成,一定要研究教育对象,研究教学主体的兴趣爱好,研究他们的心理特征,在教学实践中彰显他们,突出他们,让他们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一句话,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校职的语文老师应去除功利思想,实打实地做好教学工作,也就是说职校的语文教学不要过多地关注外在的东西,关注成绩、关注分数,而应该多关注内在的东西。特别是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关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学生而言,它体现在学习中对成功的需要。如果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了成功体验,语文学习兴趣就很高,那么他就对自己的努力给予肯定的态度,他的自我效能感就高,老师要充分赏识和鼓励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无论如何不能去打击它,哪怕是一个字眼,一个轻微的眼神,对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兴趣的打击都是致命的。如果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情绪必定是积极的、愉悦的,具有满足感,会增强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使他们乐意在语文学习方面去探索,而且不畏困难,有毅力坚持和克服,所有这些由于成功而继续得到强化,从而形成勤奋好学的好习惯。要知道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他们犹如一块乌黑的煤炭,蕴藏巨大的能量,他们需要的是火花,语文老师就是火花,起的作用就是点燃,一经火花点燃,他们将释放巨大的能量,燃烧成熊熊大火。这种火花就是一种赏识的眼光,当学生获得成功感觉良好时,要及时给以鼓励、强化,教师及家长不要吝啬表扬,学生只有在表扬和鼓励中才能树立自信和自尊,这其中尤其要鼓励那些取得同样成功但付出更多努力的学生,给予他们良好的评价。我们关注语文学习过程,不是不问耕耘结果,而是不问眼前的结果,优化了学习过程。最终优化了语文学习的结果。我们的语文老师教学要讲究务本求实,不能追求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装点门面,要确实强调突出教学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语文素质。

三、教法先进,激发兴趣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技术已臻成熟,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日益显现,语文老师如果正确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结合传统教育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必将开拓一块教学新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谓的兴趣是指人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这一精神力量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多媒体提供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较之传统的书面的文字和教师的口语,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体现在那里呢?由于教学手段的革新,以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的语文教学的内容、观念、方法、模式等因素都得到全然不同的变革。传统语文课堂的信息量不足,语文教师习于“讲书”信息传输单一单向,学生对语文学科普遍缺乏兴趣等痼疾都得到改善。具体的说,现代教学手段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优势表现在:第一,感性直观,化抽象为具体。如教授《一次大型的泥石流》一文,学生在学习“泥石流”这一概念时,大多数学生没有印象,按传统教法老师就是讲解分析概念或出示几张挂图,大部分学生还是不甚了解,而借用现代教学手段,学生直观地看到什么是泥石流,它对人类的巨大危害,通过声像讲解,学生还知道泥石流爆发的三个因素:陡峭的地势,破碎松散的山体,饱和的吸水量以及怎样避免泥石流。泥石流爆发时的山崩地垮使学生终生难忘,非常感性,这是传统教学手法难以企及的,这样的学习不仅遵循了感知到思维的心理规律,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营造情境,激起共鸣,所谓情境,一般指的是以学生的情绪调动为起点,与语言对象所波及的特定的语境相适应的某些场景与某种氛围。学生能否很好地进入语境领悟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少不更事的青少年很难进入语境。比如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如果用传统教法无论老师怎样交作背景,都很难调动学生的情绪进入语境,不能进入语境又怎能理解作者的心境呢?因此用传统的教法教授《荷塘月色》很难得到理想效果,如果用现代教育手段来恰当地呈现课文的情境,就可能发挥极大的作用,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情感需求,推动学生进入课文的语境。考虑到写作背景时代距离远,学生对背景生疏,情感上有隔膜,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1927年国共分手时,镇压共产党的惨状,那样草菅人命,那种血雨腥风,一幕幕的图景营造了恐怖彷徨的学习氛围,很快就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投入到课文的语境中,理解了作者为什么内心不宁静,为什么要寻找一个解脱的地方,最后不得而终,最后对课文的诵读与品味就水到渠成了。第三,信息量大,事半功倍,传统教法上一篇文章,信息全靠老师口头传授,黑板手书信息量少,教学节奏慢,教师累,学生烦,教学效果差,被斥为“少慢差费”事倍功半,如果用多媒体教学,同样是《荷塘月色》,除了原课文的文字教材,还可以附上大量的相关材料,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成就,写作背景,专家学者点评。同时,还可以附上展示“叶子与花”、“一丝的颤动”神韵的荷塘月色的画面,和谐的“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声中著名播音员的录音范读,以及现实的清华大学荷塘的美景,这样的信息量,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不可企及的,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第四,师生互动,主体突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由于信息来源窄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话互动受到条件限制很难进行,强调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也很难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学生获得信息的来源极为顺畅,课堂教学手段也丰富多彩起来,因而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角色发生转变,即是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单纯地以传播知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启发者,引导者和教学资源的组织者,而学生也从传统教学中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自觉地学习,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必然,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大增,学习效果自然而然就好了。赞可夫说:“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做得更好———这是一个创造性工作的教师的座右铭。”职校的语文教学要联系社会实际,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要有长远眼光,语文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发现并调动在学生中蕴藏着学习语文的积极因素,并促使它形成一种兴趣来推动语文学习,使学生在边学习边实践中,越学越有趣味,取得万花筒的效果。

本文作者:章建春工作单位:将乐职业中专学校

上一篇:简述职校档案工作者的素养 下一篇:县级职校教师素质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