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惠民”视阈下的大学生音乐教育

时间:2022-10-17 12:26:56

“艺术惠民”视阈下的大学生音乐教育

摘 要:音乐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居主导地位。本文在艺术惠民的视阈下,从高校重视艺术教育并给予条件保障,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音乐教育融于艺术惠民体系三方面着重探讨大学生音乐教育的途径,并指出在大学音乐教育中要因材施教、注重传统民族音乐教育及音乐教学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等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推进高校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

关键词:音乐教育 大学生 艺术惠民

进入新世纪,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较有代表性的如全面取消农业税、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卫生制度等。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实,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逐年提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惠民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并逐步付诸实践,广受群众欢迎。2011年9月14日光明日报以《沈阳推出艺术惠民工程,60万市民受益》为题报道了沈阳市自2010年4月起开展的艺术惠民工程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丰硕成果。作为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大学音乐专业教师,如何将艺术惠民工程惠及高校大学生,如何将作为艺术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音乐教育更好地融于高校教学以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我们一直关注的课题。本文从音乐惠民的视角,将探究大学生音乐教育方式方法的几点体会述诸笔端,以就教于方家。

一、大学生音乐教育意义分析

艺术惠民视阈下,大学生也是惠民之“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快,掌握能力强,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日后社会文化力量的主体。在他们中间推广艺术教育、音乐教育,对于艺术惠民这一长期工程而言,事半而功倍。实际上无论是出于音乐惠民政策,还是大学教育本身,音乐教育始终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表明这样的观点:“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即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本身。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也提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象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未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1]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对于构建优良校园文化与和谐的人际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通过对自己掌握相关材料的分析,可喜地看到近些年大学音乐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10年,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如很多高校建立了多媒体音乐教室、建设音乐制作工作室,加大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组建音乐或者艺术教研室,成立大学生艺术性团体等。但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不容忽视,“艺术教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理论界的相关大学生音乐教育研究的文章谈论得也较为空泛,操作性不强,从艺术惠民的视角开展大学生音乐教育的研究更是鲜有人论及。

二、大学生音乐教育途径

1、高校提高重视程度,完善“软”“硬”设施建设,为大学音乐教育提供保障

首先,加大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任何一项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学校的重视,大学音乐教育亦是如此,其中加大对高校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是推进音乐教育的前提和保障。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学生规模(也包括艺术专业学生)不断扩大,但因诸多因素制约高校的音乐教育投入却未能同步提高,如学校的图书资料、教学设施(舞蹈房、琴房等)多不能满足音乐教学需要,对音乐教学改革投入的力度和重视程度也差强人意。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校拿出部分资金来支持音乐教育的长足发展。例如,学校购买多种音乐书籍、杂志、影像等资料,购置多种乐器并设置专门的习练教室,使学生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多可选择的空间,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推进音乐教学。

其次,提升音乐教师素质。大学音乐教育相对其他学科教育有着特殊的性质,它面对的对象是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知识修养的普通大学生,这决定了对任课教师有较高要求。此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是审美能力的引导者。而事实却并尽如人意,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中以各专业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居多,专业技能与文化修养、教学能力难于同步,科研能力、写作和表达能力对于较好完成大学音乐教学也存在一定差距。这需要大学音乐教师在提高其专业技能的同时,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善其知识体系,形成多元的知识结构,尤其要花时间和精力钻研美学、哲学、心理学、古典文化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力争使音乐与学生达成共鸣。

最后,完善音乐教学制度,加强音乐教学。大学音乐教学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点毋庸讳疑问,这突出表现在课程设置上。以公共大学音乐教育为例,此课程多开设基本乐理、音乐欣赏、试唱练耳等内容,课程内容较为零散,缺少整体性,逻辑性、规则性也不强。在大学音乐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上,高校要站在全局的视角将音乐教学融入整个教学计划之中,课程设置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尤其是大学音乐的公共课、选修课之间在各自独立性基础上力争彼此照应、互为补充。在教材的建设上,应结合学生情况编写或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材料或书目。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引领作用,也可聘请校外兼职教师授课,提高教学质量。

2、拓展教育空间,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推进大学生音乐教育效果

首先,充分开展艺术性社团活动。当下,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用如火如荼来形容并不为过。各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也较为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发展,在团委的领导下多成立了“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等组织来规范、管理和支持社团发展。其中高校艺术性社团是一重要力量,在各类大学以舞蹈、合唱、乐队等形式的社团可谓鳞次栉比。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社团活动推进大学音乐教学是我们长久以来思考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对社团进行正确引导,推进社团音乐建设朝着积极方向发展。据调查大学生虽然喜欢音乐,但多局限于通俗音乐,缺少基本音乐常识和乐理知识,艺术类的社团成员也大多如此。这些社团成员对音乐的热情远大于同龄人,通过在艺术类社团普及音乐知识不仅可提高社团成员的音乐素养,更能通过他们的活动于 “润物细无声”中影响其他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另一方面,学校尤其是学生工作部门要加大对艺术类社团的引领及支持,在评优评奖、活动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社团的发展。

其次,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文艺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之一,每学年的开学、毕业及重要纪念日,学校都要举行规模不等的文艺活动。文艺活动是年轻人释放激情、展示自我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有很多学生通过在文艺活动中在校园内小有名气。利用这些活动推进音乐教育,在这一“无声”的课堂上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也是我们思考较多的一个问题。在文艺活动上,在营造热烈、隆重氛围的基础上,着重引导那些思想性、内容性强,音乐底蕴强的节目融于活动之中,尤其是大力提倡经典音乐。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表演者受到了音乐教育,学到了音乐理论,更能影响一批人接受喜爱经典音乐,形成良好的音乐教育学习氛围。要充分利用重要活动推进音乐教育,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各高校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在这方面做了典范,尤其是在推广经典红色歌曲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值得继续发扬。

最后,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不仅局限于学生活动本身,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引导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也是进行艺术教育、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各地区的专业的院团、群众艺术馆、表演团体都有一批艺术底蕴丰厚、音乐素养突出的专业人士,邀请他们到高校进行专场演出,学生团体同他们共同表演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教师教学的某些缺憾,可更好推进音乐教育。同时,开展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是拓展校园文化形式的重要一笔,近年来各高校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规模开展活动,学生们在高档次的艺术熏陶下亲身领略了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极大地加深了对艺术的理解与感悟。此项活动应常态化、制度化。

3、融入艺术惠民体系,促进大学生音乐教育长效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艺术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4月,沈阳市启动了艺术惠民的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和百万市民艺术共享的“双百万”工程。此项活动是在政府整合高校资源、社会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实施的,艺术院校的培训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惠民的“双百万”工程活动中,沈阳音乐学院发挥了重要作用,沈音(南校区)新建教学大楼和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全部向市民免费开放,其中有教室、琴房1000余间可供市民使用,同时沈音的专业教师、学生对市民的学习进行专业指导。在学生指导市民学习过程中,不仅加深其自身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走进社会、融于社会,学有所用,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和学会如何讲授知识。高校加入艺术惠民工程的队伍并成为主力,政府在加大对艺术惠民工程投入的同时也是在加大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投入,可更好地提升高校音乐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广大高校学生作为艺术惠民视阈下的“民”之组成部分,在接受享有高校音乐教学资源的同时,在艺术惠民的大体系下加入惠民之行列,可以进一步享有音乐资源,提高音乐教学效果。将大学音乐教育融入艺术惠民体系中,一举两得。

三、大学音乐教育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因材施教。大学生这一群体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尤其自身特点,但对于大学生群体本身各高校间仍有较大区别。如文科高校、理工科高校,不仅男女性别比例上存在很大不同,在知识结构上亦有较大区别,即使在同一所高校,因所学专业不同、音乐基础不同,教学也不能整齐划一。应注意这些“不同”对音乐教师讲授内容、课程设置与定位、课程体系建设的影响,在进行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不同而因材施教。

二是要在音乐教学中注重传统民族音乐教育。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现状令人堪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多年来,高校音乐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基本沿袭欧美、前苏联的教学模式,客观上形成了“欧洲中心论”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喜欢的音乐更多的倾向于西方的流行音乐。民间音乐日渐萎缩,在大学生中很难有“市场”。事实上,传统的民族音乐在几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不仅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传统民族音乐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积淀的厚重音乐文化需要我们自己去消化、弘扬和发展。在音乐教学中注重传统音乐教育是音乐教学尤为引以为重的问题。

三是将音乐教学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期,是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心理冲突、心理困惑等问题,通过音乐教学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说音乐教学本身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这是我们在多年来教学过程中逐渐总结的一个经验。荀子在《乐论》中讲,“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借助音乐教育,通过欣赏音乐可以引起听者情感的共鸣,使其情感得到释放、心境得到协调,缓解身心疲劳,让不平衡的心理趋于平衡。在大学音乐教学中,结合青年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融于教学始终,可极大得到学生欢迎,提高教学效果,更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益终生。

作者简介:谭秀丽(1960―),女,辽宁锦州人,辽宁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上一篇:论声乐演唱中良好的歌唱心理及其培养 下一篇: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