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谈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时间:2022-10-17 11:03:36

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谈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摘要:职业学校应紧扣“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依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与成长、成才的规律,采用统筹兼顾的方法,由技能为本走向生命发展,达成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提升的目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中职生;职业素养

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中等教育。中职教育的出发点是希望学生通过系统的培训以后能够掌握一技之长,靠掌握的技能找到工作,并可以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而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关键因素就是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职业人在从事某项具体的工作时所应具备的素质与修养。从文献资料来看,尽管职业素养的内涵表述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相似的,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与职业技能。其中职业技能是显性的,通过学习和培训容易获得,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与职业行为属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范畴,是隐性的,难以获得,必须在一定的内外力作用下逐步养成、逐渐完善。然而,恰恰是这部分的隐性素养支配和调控了全部的职业行为,直接决定了员工自身发展潜力和成功的可能。因此,职业学校教育的重点与难点应当是学生隐性素养的培养,这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职业培训的本质所在。

鉴于职业技能是当前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取向,因此,笔者重点论述中职生职业技能外的职业素养。

一、中职生职业素养缺失的根源

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职生全国平均就业率达到95.8%。与大学生“就业难”截然相反,中职学校针对企业生产一线培养的有技能的“蓝领”成为就业新宠,有些学校的毕业生甚至供不应求。然而,相关研究资料也显示,中职生高就业率中隐藏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中职毕业生普遍表现出就业稳定性差,跳槽频繁,不讲诚信,盲目随从。中职毕业生高就业率下同时存在的是低质量就业,面对这样的反差,我们不禁要问:问题出在哪?是什么造成了中职生职业素养的缺失?笔者认为,主要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缺失。

1 家庭教育缺失。当今时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有用之才,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但是,由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家长往往希望孩子考高中、上大学、进机关、做白领。因此,在许多家长的观念里,孩子成才唯一的路径就是读书。家长会将孩子成长的任务仅仅归结为取得高分,把教育目标简单地定位于文化知识教育,一旦他们的孩子中考文化课成绩距现有的高中教育升学考试标准有一定差距,只能进入职业学校,他们往往会因此不再对孩子抱任何期望,忽视对孩子的培养与教育。

2 学校教育缺失。职业教育是为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提供的职业准备教育,其目标是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化。职业能力不应只是职业知识加职业技能,而是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迁移和类化,并与相关的一般能力整合而成的能力,它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构成。但是,目前许多学校把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片面强调培养学生胜任某一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当职业教育被简单地理解为“就业”教育时,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仅是为了谋生而掌握一技之长,这样的结果是职业学校仅仅培养了工具化的“单面人”。中职教育“功利化”的追求客观上导致了中职生职业素养的缺失。

二,从技能为本走向生命发展的途径

1 革新教育理念。理念决定行动!中职校要从技能为本走向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笔者认为,首先必须革新教育理念,实现两个“重构”。

(1)重构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我国职业教育先驱者黄炎培先生曾经说过:“职业教育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谋个性之发展应列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功能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更应是一种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与职业行为的综合培养。因此,职业教育不应只是一种单纯谋生求职的工具或手段,而应是一种让中职生自我实现及自身发展的愉悦体验。重构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就是要转变长期以来中职教育功能过于突显其功利性、工具性的价值属性,实现由“工具性”价值属性向“个人生命价值实现”的目标转变。

(2)重构中职教育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它规定并引导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从现行中职课程目标存在的弊端来看,突出表现在只关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这样的课程目标导致中职生的生命固着于某种特殊能力,束缚于某种特定职业,束缚于某一简单的劳动工序上,致使中职生人格发展不健全,职业责任感淡化、创新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重构中职教育课程目标,就是要让每一位职业学校的教师明确: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更应是情感、态度等价值观层面素养的养成。

2 操作层面。笔者认为,就中职生目前的职业素养现状而言,要实现中职生职业素养提升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中职校必须在常规德育工作的基础上扎实推进两项工作:

(1)让每一个中职生做好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中职生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长期处于教师的视线之外,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他们带着中考失败的阴影进入职校,以失败者的心态接受职业教育。虽然没有普高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但他们面临的心理压力却比普高学生大得多。他们既要承受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和家长的埋怨。又要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刺激下,背负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往往自我定位不准、学习动力不足,对职业了解不够,对前途感到迷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化解,他们的心理就不能健康发展,职业素养更无从谈起。因此,中职校必须从学生一入学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每个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每一个学生自我剖析,客观评估自我。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自我定位,正确进行职业分析,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通过努力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了解职业,掌握职业技能;通过系列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提高职业素养。从过程上看,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是引导学生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发展并确定自身的职业奋斗目标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是引导学生去辩证思考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而学生只有学会思考生存与发展,才能选择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主动做好就业准备。

(2)让每一个中职生真切感受职业文化。中职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怎样尽快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事实上,相当多的中职毕业生在这方面还是差强人意的。分析

其原因,他们并非不具备胜任职业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缺乏对企业管理和人文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的甚至表现出与企业文化的冲突。因此,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角度来看,中职校应超越传统的校园社团文化、文化艺术节、素质成果汇演、专家讲座等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具有企业文化渗透的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工学结合、企业家论坛、技能比拼、创业争霸、项目周、创新成果展等具有企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活动。譬如:学校可以通过将企业IS09000质量理体系引入学生管理,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严格管理才能出高质量的产品,才能有高效率;学校可以将各专业实训室最大化地模仿现实车间,张贴各种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上岗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卡、不得擅自离岗、坚决杜绝非规范性操作,使他们自觉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规范职业行为;学校可以在企业中设立专业实践基地,或把企业的实体建设在校内,多给学生创造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感受生产一线环境的感染、熏陶,触摸市场的脉搏,让企业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文化,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学校还可以举办企业家论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企业家的成功之道和精神魅力,促进学生自觉提高个人修养,完善自我。总之,职业文化的浸润与滋养必将有效地促进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2008亚太最具创造力华商领袖胡俭强曾归纳出一流员工的十大职业素养:敬业、发展、主动、责任、执行、品格、绩效、协作、智慧与形象。诚然,良好的职业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需要日积月累,需要千锤百炼。职业素养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培养大批能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是社会和人民赋予我们每个职教工作者的职责。全面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学校践行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学校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需要。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理应成为中职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2]张晋基于人格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初探[J],职教论坛,2006,(9)。

[3]刘远,职业素养中的人文精神[J],商场现代化,2008,(15)。

上一篇: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定位思考 下一篇: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