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与考试

时间:2022-10-17 09:29:39

评价与考试

摘 要: 中考化学试题能全面检测学生所具有的化学素养与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试题命制过程中应思考:知识的科学性、语言的简洁性、情境的真实性、化学的正能量、背景的公平性等。

关键词: 化学试题 科学性 简洁性 真实性 公平性

中考化学试题能全面检测学生所具有的化学素养与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试题的科学化是整个考试工作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提高试题质量是提高整个考试质量的关键。命题时应重考虑以下方面。

一、知识的科学性

试题的科学性是指试题应符合科学事实,与建立在现有知识体系之上的概念、原理、法则等没有冲突,并且试题本身及答案都应科学合理。中考试题必须严格遵循科学性、基础性和导向性等原则,尤其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

例1(2012年龙岩中考化学试题第13题的部分内容):半导体硅(Si)晶片可用于制造计算机芯片。工业上通过二氧化硅与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得到硅,该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请结合图示回答:

试题设计不严谨,图示中化学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不科学,二氧化硅为原子晶体,不能简单用一个分子表示它的构成,存在科学性错误。

例2(2013凉山州中考化学试题第4小题的部分内容):雅安“4・20”地震造成了部分地区的水污染。下列对水消毒的微观过程分析正确的是(?摇 ?摇)

次氯酸的电子式是,所以次氯酸的分子示意图应该是“”。试题中以“”表示次氯酸的分子示意图存在科学性错误。其错误原因可能在于次氧酸的化学式是HClO,导致命题者将其分子示意图表达错误。

二、语言的简洁性

中考化学试题必须在文字上下一番工夫,语言文字表述要精炼,试题中应找不出废字。以探究立意的中考试题所给的信息量一般较大,对学生而言往往是陌生的,要防止过于追求形式而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书面化,处理不当易形成新的难题、偏题和怪题。探究题的情景素材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题目的主体意思,绝不浪费一笔,减少学生的阅读量。

例3(2010年泉州市中考化学试题第20题的部分内容):上完体育课后,小强同学往一瓶矿泉水中加入一片“泡腾片”(其商标部分内容如右图所示),立即产生大量气泡,片刻成为一瓶可口的饮料,这引发了身边同学的极大兴趣,于是大家决定对其进行如下探究。可缩写为:“小强往一瓶矿泉水中加入一片“泡腾片”(商标如右图所示),立即产生大量气泡,引发学生的兴趣,于是对其进行如下探究。”

又如:探究活动二:NaHCO■和Na■CO■的热稳定性

【提出问题】NaHCO■和Na■CO■与盐酸反应都会生成CO■,那两者的热稳定性又如何?

【进行猜想】NaHCO■和Na■CO■的热稳定性差,受热都会发生分解反应。

【设计并进行实验】为验证猜想,同学们设计了下图装置并进行实验。

可缩写为:探究活动二:NaHCO■和Na■CO■的热稳定性

【提出问题】两者的热稳定性如何?

【进行猜想】两者受热都会分解。

设计下图装置并进行实验。

原题共有835字和3张图,其阅读量相当大,试题中出现很多处不必要的词语,给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造成较大的麻烦。这道题缩写后可只余600字和3张图。

对比缩写前后两段文字意识到只要能将题意表达清楚就行,多余的词语能不用就不要用,以免给考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情境的真实性

将科学探究融入中考试题,避免离开真实情景的随意假设、推测和开放,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提高试题的真实性。真实性是反映一道化学试题知识的严谨性、知识的递进性、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性。

例4(2013年泉州市中考化学试题第17题的部分内容):

[方案二]样品与稀盐酸反应,测定Na■CO■的质量分数

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铁架台略去)和试剂,通过测定样品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CO■气体的质量,计算Na■CO■的质量分数(装置气密性良好,忽略盐酸的挥发性且每步反应或作用都是完全的)。

(6)若没有装置D,将会使测定结果?摇?摇 ?摇?摇?摇?摇(选填“偏大”或“偏小”)。

试题中提到“装置气密性良好,忽略盐酸的挥发性且每步反应或作用都是完全的”,“忽略盐酸的挥发性”,能真的忽略吗?“若没有装置D,将会使测定结果?摇?摇?摇?摇?摇 ?摇?摇(选填“偏大”或“偏小”)”,D装置对于实验测定的结果到底有没有影响?

针对以上这两个问题,假设:锥形瓶的大小约为224ml,温度273K,压强为1标准大气压,D装置干燥管的大小约为22.4ml,而用稀盐酸与碳酸钠固体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氯化氢气体的体积分数约为1%。已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0.03%。

现计算如下:

①锥形瓶中HCl气体的质量=0.224L×1%÷22.4L/mol×36.5g/mol=3.65×10■■g;

②进入D装置干燥管中的CO■的质量=0.0224L×0.03%÷22.4L/mol×44g/mol=1.32×10■■g。

由计算结果可知HCl气体的质量是可能进入D装置中的CO■质量的300倍左右。实验中不应忽略盐酸的挥发性,而应将稀盐酸改为稀硫酸以避免盐酸的挥发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过程中由于A装置中不断产生气体及两次鼓入除去二氧化碳的空气,使得ABC装置中的气压比D装置大,因此可能进入D装置中的空气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是否有装置D对测定结果是几乎没有影响的。

例5(2011年厦门市中考化学试题第9题的部分内容):

如右图所示,将足量的某铁粉用水均匀地粘在试管内壁上,将试管倒立在装有水的烧杯中。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试管内液面缓慢上升。下列分析错误的是(?摇 ?摇)

试题中将铁粉用水粘在试管内壁上,其操作难度较大;铁的锈蚀过程缓慢氧化反应,其实验时间较长,试题中“观察到试管内液面缓慢上升”值得商榷,多长时间才能观察到液面上升到试管容积的1/5。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应尊重实验事实,考虑实验的可行性,不应主观臆造。

四、化学的正能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能力的增强,人们在感受科技给现代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的同时,面临人类对自然的过分掠夺造成的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让考生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信化学必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作出重大贡献[1]。中考化学试题应培养学生的正确认识化学物质的观念,渗透化学学科的正能量。

例7(2010年南充市中考化学试题第4题的部分内容):2008年9月11日,国家卫生部证实: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导致全国各地出现许多婴幼儿肾结石患者。下列关于三聚氰胺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摇 ?摇)

例6(2010年厦门市中考化学试题第10题的部分内容):下列对可制成单分子二极管的三聚氰胺(化学式C■H■N■)的叙述,正确的是(?摇 ?摇)

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是不法商贩为了私利而做出的违法行为,不是因为三聚氰胺这种化学物质,更不是因为化学学科。厦门市的试题指出了三聚氰胺可用于制成单分子二极管,让考生知道三聚氰胺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任何物质都具有利弊两面性,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五、背景的公平性

公平性是指试题素材和解答要求对所有考生公平,避免偏题、怪题、无效题。应尽力考虑不同层次的教学条件和学习能力,避免需要特殊背景知识和特殊解答方式的题目。

例8(2013年莆田中考化学试题第17题的部分内容):我国第四套人民币硬币中使用到镍(Ni)、铜、铁等金属。某兴趣小组决定探究Ni、Fe、Cu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1)【查阅资料】

镍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正二价镍盐,并放出氢气。

①写出镍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摇?摇?摇?摇?摇 ?摇?摇。

②结合所学知识,?摇?摇?摇 ?摇?摇(填“能”或“不能”)直接比较出Ni、Fe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试题中“②结合所学知识,?摇?摇 ?摇?摇?摇?摇?摇(填“能”或“不能”)直接比较出Ni、Fe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所学知识”指示不清楚,到底是指从教材中学到的知识,还是所有学过的知识,且不同的学生所具备的背景知识是不相同的。有的考生在学习期间如果做到有关铁和镍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对比的习题,那么考生就会回答“能”,命题者的“所学知识”是指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所以参考答案是“不能”。这小题对于优秀的考生是一道不公平的试题,同时这也是一道无法给出答案的无效试题。

中考化学试题的命制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以上是一些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在今后的中考命题过程中应予以避免。只要在试题命制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就一定会命制出高质量、高水准的中考化学试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3.

上一篇: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形成性评价改革的探索与... 下一篇:小议中考英语总复习应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