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时间:2022-10-17 08:59:24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摘 要】本文论述了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以及未来的改进策略以期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一定的制度指引。

【关键词】民营企业 内部控制 对策

伴随市场化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和情况,我国民营企业公司管理上面有许多不足之处,内控制度不完善,成本管理不健全,生产规模不够大,管理规范不科学等等。为了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尽快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对当今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内部控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为加快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健全内部控制进行探讨。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及基本要素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为提高企业的营运效率效果、规范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五哥要素,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个方面。控制环境是整个内部控制的核心;风险评估主要体现在企业对相关风险的控制程度;控制活动代表对经营风险的控制措施以及保证企业的政策和程序正常运行;信息与沟通则要求企业准确及时收集相关信息进行传递,确保企业内外部信息沟通畅通,并作出有效决策并且适时地对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价。

二、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虽然我国民营企业取得了蓬勃发展,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而且家族控股形式居多,这导致民营企业的管理大多倾向于人格化的管理,其企业内部的约束建立在道德和情亲信任关系上,而不是基于现代公司制企业的制度化管理,这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较为薄弱。

(一)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问题。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基础和关键。而我国民营企业注重短期利益,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就组织结构特点而言,民营企业组织结构具有民营特色,主要体现在股东和控股权上面,股东以自然人为主,具有绝对控股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在这封闭式的产权结构中,资金成为了制约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就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而言,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创业者十分注重血缘关系,致使令行不止,这种情况势必导致员工的约束和监督形同虚设,没有内部控制意识,在执行过程中会直接影响内控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

在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方面,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关键管理人员由董事长任命,而企业缺乏规范的用人机制和人事制。

由此可见,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仍然令人担忧。

(二)我国民营企业风险评估缺失。随着市场环境的日星月异,民营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瞬息万变。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还未足够的成熟,普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这导致企业在变化莫测的经营风险面前往往束手无策,对于风险的管理更是一筹莫展。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则进一步削弱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存在缺陷。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旨在帮助企业保证其针对“使企业目标不能达成的风险”采取必要行动。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控制活动的缺陷存在以下问题:岗位分工不够明确,部分民营企业缺乏明确的岗位职责分工,部分企业虽然有分工但可操作性较差;管理者对下级授权尺度缺乏科学的考量,存在不同程度的授权过窄或过度的问题;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没有详细的实物管理制度,忽略了物品的管理和报废环节。

(四)民营企业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我国民营企业中信息沟通系统混乱的现象较为严重。最明显的现象就是会计信息系统由管理层操纵,没有科学、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制度,对市场信息缺乏应有的关注。

三、健全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是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基于以上几点分析,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强化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用。

(一)优化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1.提高董事会在民营企业治理层的地位。民营企业应当逐步加大独立董事比率,实现独立董事人员组成的多元化,切实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使得董事会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2.提高民营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管理者的素质和观念与企业的前途紧密相连,企业应当对内部管理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让他们的观念和思维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市场环境的变化。

(二)加强风险管控。企业风险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民营企业应当时刻关注外部环境的改变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建立风险识别、分析、管理和控制的相关机制以及时关注企业的经营风险,并建立财务预警系统,以防范财务状况的渐进恶化而引发财务危机。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民营企业应当根据其经营活动的5大循环,即采购与付款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生产循环、存货和固定资产循环以及投资和筹资循环等分别设计其控制活动,确定各个关键控制点,根据确定的控制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流程。

(四)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企业应当在获得信息的基础上,保证信息的有效沟通。具体而言,应当包括企业内部控制所需的内部信息、外部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交流与共享,还应当包括企业与远离经营管理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外部沟通,总之,应当确保将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

参考文献:

[1]宋永春.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06(1):35-36

[2]陈祥槐,戚永红.民营企业的制度与管理创新[J].管理现代化,2002(1):23-25

[3]马山水、李劲东.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闰培金,王成.企业内控经典案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5]刘玫.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2):319-322

[6]李国、廖志高.从内部控制看民营企业的发展瓶颈[J].经营管理,2009(4):71-72

作者简介:

冯晴(1991―),女,汉族,山东省济宁市人,会计学本科,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研究方向:会计方向。

上一篇:基于快速核聚类的MRI图像分割算法 下一篇:浅谈现代企业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