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泰坦尼克号》英语对白汉译艺术评析

时间:2022-10-17 08:50:18

电影《泰坦尼克号》英语对白汉译艺术评析

[摘要]翻译是一门艺术,对于英语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汉译也是一样。该影片的汉译艺术在许多方面值得称赞,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使得汉译效果存在的缺憾不仅表现在中文文字的翻译上,而且表现在对中文对白的配音翻译、对环境的把握以及对语气的拿捏等方面。这些缺憾,与汉译者不能较好地把握美学意义、东西方文化差异、思维的不同、习惯的异样、角色的定位等,往往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

[关键词]语言; 措辞; 美学; 译句结构; 文化; 角色

电影《泰坦尼克号》自上映以来,可以说是春风得意,收获累累,一举拿下第6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效、最佳摄影等11项大奖。不仅以其耗资巨大令人惊讶,而且以其流畅而耐人寻味的对白和配音使人折服。汉译后的《泰坦尼克号》,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画面上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久久不能抹去的回忆。毋庸置疑,这与译者的精心雕饰是分不开的。为了能够给观众带来更丰盛的娱乐大餐,译者也试图使其更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这一点还是能够窥见一斑――可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思维的不同、习惯的异样……使得我们的欣赏效果还是有些不尽人意。

电影,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其翻译也具有其他领域翻译所不具备的特点,对英语电影《泰坦尼克号》也是一样,不仅仅是中文文字的翻译,还要包括对中文的配音翻译、环境的把握、语气的拿捏等方面。具体说来,要判断英汉翻译艺术的深浅,就是看对措辞、译句结构、人物个性化语言的凸显、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运用以及翻译美学再现方式等方面的把握水平的高低。

一、措辞整体严谨,但局部不足

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汉译整体而言是够严谨的,能够向观众传达主人公的主要意思。可是,也存在一些措辞不够得体的地方,读了之后使人有一种角色定位不够准确的感觉。我们知道,露丝的出身和当时的地位毕竟属于社会阶层中的上流社会,尽管她的行为是对命运的抗争,是对卡尔的厌恶,可是她的贵族心理和社会背景将表明她说话的优雅,即使是故作矜持也罢,但她也得必须,所以又怎么可能与杰克说话那样的随意呢?如汉译的:“没什么大不了,比奥林匹克号大不了很多嘛,卡尔。”而杰克作为当时社会的底层人,其生活的背景和所代表的利益群体与露丝是完全对立的,也就断定了关于其的言语措辞应当更接近于整个社会大众语言――言语直接朴实并透露出对当时上流社会的不满感情。然而在汉译的措辞中丝毫没有体现到这一点,在语气之中及在配音之中更是没能显示出任何的角色差别和两位主人公内心的不同,所以可以这样说:电影《泰坦尼克号》汉译者们尽管尽力雕饰,或是使其更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或是为了表达大意……但是他们对该片中两者的角色分层没有做到很好的定位。

二、结构独特,渲染感情,但违背思维习惯

在译句结构上,可以说汉译者们用了大量的倒装句或断断续续的短句,渲染了主人公对爱情的真挚及生死关头的舍与弃的可贵,可是这些还远远不能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在西方的文化中,往往是先有一个假设,然后用现实社会事实不断的验证并修复,最终形成一个符合科学的理论,所以西方人形成了一个先说结果后说原因的习惯,如:“JACK: Rose, listen to me. Listen. Winning that ticket was the best thing that ever happened to me.”和“Lovejoy and the Master at Arms are handcuffing Jack to a 4” WATER PIPE as acrewman rushes in anxiously and almost blurts to the Master at Arms.” 而在东方人的眼里则是恰恰相反,因为东方人是先站在大量的材料经验观察的基础上,然后通过归纳,得出一些经验性的规律,所以我们的思维习惯是先有原因后说结果。因此可以这么说,汉译者们虽然对《泰坦尼克号》的汉译很是考究,但是由于其对东西方文化的细微差别还是没有能够很好的认知,决定了译者在汉译初始之时就踏上了一条具有偏差的路子。

三、语言个性凸显,人物刻画生动活泼

人物个性化语言的凸显在本片中较明显,值得称赞。这些具有个性化的语言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生动活泼、入情入理、符合各自的角色,尽显了虚伪与实在、贪婪与给予、自私与奉献……,也透露出了与命运的对抗、对浪漫爱情的向往,展现了严肃中的幽默、悲壮中的美丽。如“JACK:You’re going to get out of this… you’re going to go on and you’re going to make babies and watch them grow and you’re going to die an old lady, warm in your bed. Not here. Not this night. Do you understand me? ”的汉译――“……你会得救……会活下去……”他颤抖地喘息着,“呃,……会生……好多的孩子……子孙满堂,……你会长寿,……是死在暖和的床上……不是这儿,……不是今晚,不是……这么死,你懂吗?”还有“……我还有……还有一个心愿……你必须答应,要活下去……不……不能绝望,……无论……发生什么,无论……多么……艰难,……快答应我,露丝,……答应我,一定做到……” 就以其短促但很具体的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描述,展现了主人公杰克为爱舍生、乐于奉献……此情此景使杰克的伟大形象完全走进了我们的内心世界,震撼了心灵,产生了共鸣。

四、再现美学方式,但略显美中不足

在翻译美学再现方式方面,不仅英语里要讲美,如音美、词美、大词(big words)、句美、意(逻辑)美,而且汉语里面也讲美,包括形美、音美、词美、句美、意(模糊)美。在《泰坦尼克号》的汉译里,意美是绰绰有余的,如“JACK:No…don’t say your good-byes, Rose. Don’t you give up. Don’t do it.”的汉译:“……别这样……没到告别的时候,……没到,……你明白吗?”,还有“……一定做到……”。又如:“杰克:对不起,我以为你是那种足不出户的女孩子呢。总之,我,呃,踩到一片薄冰上掉下水去,我告诉你吧,水真冷,就像下面的水一样,打在身上,就像千万把小刀刺进身体一样,你不能呼吸,不能思考,只觉得浑身刺痛。所以我不想跟你跳下去。不过,我也没有别的选择。所以我还是希望你能从船舷爬进来,让我得到解脱。”此译句把杰克当时的心情完全剖析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他的所感、他的所想。可是在形美、音美、词美、句美方面,就显得稍逊了。当看完影片之后,观众会不难发现在汉译里的所谓对仗、工整荡然无存,看到的只是断断续续零散的寥寥几笔。关于音美方面,更是看不到有任何压韵的地方;至于词美方面虽然有些亮点,可是总体而言也是够不上美感的,如“……是死在暖和的床上……不是这儿……不是今晚,不是……这么死,你懂吗?”这一句的几个“死”字让人听起来就很不舒服,在句美方面,倒是让人感觉到了几分寒碜。

那是什么因素使得《泰坦尼克号》的汉译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呢?当然,在这里不是要责怪我们的汉译者们,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是要找到这其中的病因罢了,以此为鉴,以便为下次的精益求精做必要的铺垫。东西方的差异毕竟还是很大的,无论是在生活方式上、在思维习惯上,还是在做事逻辑上、在认识事物的方法上……这一切的一切往往是我们难以把握的,更何况细小的方面了。即使是我们保持了价值中立,也往往难以认识这些差异的真实面目。然而,这一点又恰好是衡量我们翻译工作者的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所以分析一下,或许可以洞察到一点端倪。

首先,是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我们汉译者的困境。因为文化的不同,所以人们对同一个行为符号就会有不同的解释,在西方人所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行为在东方人眼里就可能认为是不可思议。如上文中的“死”原本是可以讲的,但在本部电影中也应结合汉语习惯进行一些适当的处理; 在配音中,两者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如“西方追求的是暴烈感和缺憾美,而东方追求的是连续感和团圆美”。如果译者不能很好地进行文化转换,将之转化成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那么配音的听觉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其次,是在角色的定位上。译者不能对该片主人公的身份进行一个准确的分层,当然也就不可能很好地进行角色定位,以深刻地体会到露丝和杰克的心理,从而也就不可能翻译成很地道的汉语。于是乎, 凭借主观的想法去随意地措辞也在情理之中。

再次,对于美学没有很好地把握,也是使得汉译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汉译不仅仅是把意思翻译出来,还要翻译的到位,使译文具有形美、音美、词美、句美、意(朦胧)美。这要求汉译者必须精通翻译美学知识和翻译的技巧与方法, 从而能够将电影对白翻译成具有“美感”的言语。

毫无疑问,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成就令人瞩目,在许多方面是值得赞扬的。但作为一部获奥斯卡大奖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对白的汉译应当具有与其他领域翻译所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尽管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如翻译者的知识面、文化的差异、思维的不同等等,使得该电影对白的汉译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但是所有这些更应成为激励我们开展翻译艺术研究的推动力。一句话, 我们不是从一个角度去汉译,而应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反思,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修订本)[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8.1.

[2] [美]麦克洛斯基.社会科学的措辞[M].许宝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3.1.

[3] 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3.5.1.

[4]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

[5] 张振玉.翻译学概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2.2.1.

[作者简介]韦建华(1964― ),男,布依族, 贵州三都人,文学学士,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学与教学论。

上一篇:建筑魅“影” 下一篇:英语电影欣赏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