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观研究述评

时间:2022-10-17 06:10:15

学生观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6-0077-03

学生观是教育理论的基础概念之一,我国学者对学生观的概念阐释中,表达方式并不一致,从本质上看,学生观是一种思维层面上的观念,是指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一种态度和看法;从结构上看,学生观具有一定的层次维度,具有复合性的内部结构;从功能上看,学生观影响着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工作态度和教育行为的取向,直接制约着教育效果。

一、研究现状

以本世纪以来的相关文献作为样本,通过对论文数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统计分析,可以大致了解学生观研究的发展历程和趋势(见表1、表2)。

从统计结果来看,2001年至2011年间,平均每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生观研究论文是4.8篇,平均每年以学生观为主题的学位论文1.6篇。这表明,虽然关于学生观的研究自本世纪以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受重视的程度还是非常有限的。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学生观的具体内涵

1.以社会变革与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作为研究视角

一部分学者以社会变革与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为依据进行了研究。王本陆在世纪交替之时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权责主体[1];孙伟与瞿卫星以创新教育为背景,提出“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学生,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生命潜能的人;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把学生看作平等的对话主体”[2];司成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出了“六化”的学生观,包括人性化、全人化、发展化、个性化、主体化和法制化[3]。

2.以心理学理论作为研究视角

另一部分学者则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陈耀东、于伟以皮格马利翁效应为理论基础,提出正确的学生观建立在多样性、社会性和层次性的人才观基础之上,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另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找回自信、获取成功[4]14-15。

3.以哲学理论作为研究视角

程斯辉、明庆华以生存论为基础,提出学生是学习怎样生存的人,学生是学习怎样生活的人,学生是学习如何了解生命、珍惜生命和怎样使生命有意义的人[5]。陈岸涛以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为基础,提出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树立社会化的育人观,尊重学生的个性[6]。陈联、姜文则以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自由意志为基础,提出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7]。另外后现代主义流派的哲学观点成为了众多研究者青睐的理论基础。

(二)树立正确学生观的意义

1.积极教育信念的形成

陈耀东、于伟认为正确的学生观有利于形成教师期望——学生信念——获得成功——新的教师期望的良性循环[4]14-15。李斌认为正确学生观有利于坚定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这一观念,进而促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虽然每个人都是天才的观点值得再探讨,但肯定每个人的培养价值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8]。

2.有效教学的实现

有效教学的要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个性地发展,而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对有效教学的实现是极为重要的。卢炳惠、张学华认为正确的学生观有利于教学的正常运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9]29-31。

3.学生管理的顺利进行

教师只有把学生作为平等的尊重的主体,才能避免学生被看作是被管理的对象,避免教师体罚、讽刺和侮辱学生的现象发生。张香兰认为只有在中小学德育管理创新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树立正确的管理指导思想和实施恰当的管理措施,以促使德育管理工作收到成效[10]。

(三)树立正确学生观的途径

卢炳惠、张学华认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必须消除自身的信仰、观念与学生的信仰、观念之间的冲突,消除因代沟而造成的不当观念,摆脱社会舆论造成的不当学生观,以学生的角度出发审视自己的学生观[9]29-31。

还有的学者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教师形成正确学生观的路径。比如余以恒根据列维纳斯的“异质性他者”伦理观,提出教师应当摆脱“自我同一性”的学生观,关注作为“异质性他者”的学生,理解教育本质并且重视自我反思[11]。

(四)对学生观的反思与重申

一方面是对长期存在的学生观的反思。马健在论述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观的建构问题之前,首先对传统学生观进行了反思,认为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对学生的错误认识,包括:忽视学生的生命特性、忽视学生的生活特性、忽视学生的发展特性、忽视学生的差异特性[12]。陈立群批判了长期以来学生被视为机器、“未长大的成人”以及教师操控的对象的现实,进而提出了“人——孩子——学生”这一学生观的逻辑起点[13]。

另一方面则是对一些既有理论中的学生观的重申或者对传统认识偏误的纠正。赵小荣则运用后现代的理论思想对教育史上经典的学生观——“时钟论”、“白板说”、“理性论”——进行了批判,进而提出了当代学生观的重建以及对于教学改革实践的启示[14]。许文果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纠正了长期以来人们对赫尔巴特学生观的误解,认为赫尔巴特所谓的重视教师的教并不等于轻视学生的学,对学生进行管理不等于对学生实行无条件压制,给予学生自由也不等于对学生放任自流[15]。这些观点对于当前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防止矫枉过正的倾向,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杜媛媛对孔子的学生观进行了分析,认为孔子的学生观可以从“有教无类”关爱学生、了解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注重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三方面得以体现[16]。由此可见孔子的学生观,无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对当代教师的学生观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学生观研究的不足

1.研究主题:形而上研究较多,形而下研究较少

在论说正确学生观的内涵时,研究者提出了各种观点。但具体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外化,体现在教师的行为活动中,并没有进行具体的阐述。所诠释的学生“观”,表明它仅限于理念层面,但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是非常具体的活动,若缺少形而下的研究,会造成教师无所适从的困境。另外,教师的学生观如果需要转变,那么路径是什么?在现实中可能会有哪些阻碍?如何克服这些阻碍?目前,这些具体的操作化的研究还是非常缺乏的。

2.研究范式:应然思辨较多,实然验证较少

现有的学生观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然状态分析,而与实践相分离,这就容易造成理论上开花而实践上无果。虽然有些研究者在提出应然的学生观的时有对现状进行分析,但这种分析是建立在主观臆想的基础之上的;而在提出众多的应然的学生观之后,现状是否有所改变,研究结果是否产生实践作用,并没有相关的检验。

3.研究方法:传统方法较多,新颖方法较少

当前的研究方法以理论思辨居多,方法比较单一,研究的角度也局限在传统的心理学和哲学的视角。运用传统方法进行的研究,研究结果对人们的启示是有限的。笔者通过对学生观研究的历史分析,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学生观都与教育教学论著中有关学生的隐喻密切相关。比如从古代柏拉图的“蜡块”隐喻、洛克的“白板”隐喻,到如今学生是“容器”、是“消费者”的隐喻等等,从隐喻的角度把握学生观的发展历程与现实状况,并以此重建正确的学生观,这种研究方法并不多见。目前,许多国家的教师教育都在鼓励和引导教师构建自己的教学隐喻。

(二)学生观研究展望

对于学生观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在研究主题上我们不仅要关注“需要如何”的问题,也应重视“如何达到”的方法。我们应摒弃泛泛的理念研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必须有一座看得见、摸得着的桥梁,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当注重对这架“桥梁”的构建。在研究范式中,一切都必须从实际出发,了解实践中教育者真实的“学生观”,为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操作方法。在研究方法中,传统方法有很多现实的意义,但在一个传统问题的研究上我们难以突破观念的创新时就应寻求方法上的创新,运用隐喻的方法进行研究并非是笔者的凭空幻想,而是因为现实中已经有部分学者认识到了隐喻在教育研究和实践当中的重要作用。我国也有学者通过对教师教学隐喻图画的实证比较来研究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17],这种方法通过问卷的直接的、理性化的、规范化的问答形式进行实证调查,因为隐喻描述往往比客观的文字描述能够传达出更多的信息,这一点也被当前有关隐喻的理论所证实。另外,鉴于此,笔者认为隐喻研究的方法可以被借鉴到学生观的历史演变过程的研究以及当前教育者的学生观的实证研究当中。

参考文献:

[1]王本陆.面向21世纪的学生观[J].课程·教材·教法,1998,(10):8-12.

[2]孙伟,瞿卫星.创新教育视界中的学生观的转换[J].教育探索,2002,(3):22-23.

[3]司成勇.在新课改中应确立“六化”的学生观[J].教育探索,2005,(10):17-18.

[4]陈耀东,于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J].中国成人教育,2001,(9).

[5]程斯辉,明庆华.关于学生观的新视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23-27.

[6]陈岸涛.马克思人的本质论对教师构建学生观的启迪[J].教学与管理,2010,(11):6-7.

[7]陈联,姜文.促进学生学习的新视野[J].教育探索,2006,(7):30-31.

[8]李斌.21世纪教师应有的学生观[J].教育评论,2000,(6):13-17.

[9]卢炳惠,张学华.论新的学生观[J].教育探索,2004,(6).

[10]张香兰.中小学德育管理创新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观[J].教育科学研究,2010,(1):23-26.

[11]余以恒.从“同一性自我”到“异质性他者”——谈教师学生观的跃迁[J].教育学术月刊,2011,(4):72-75.

[12]马健.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J].教育与职业,2009,(32):191-192.

[13]陈立群.人—孩子—学生——我的学生观之逻辑起点[J].人民教育,2010,(19):12-15.

[14]赵小荣.学生观的历史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26-28.

[15]许文果.对赫尔巴特学生观的再认识[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16-18.

[16]杜媛媛.试论孔子学生观对当代教师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2):99-100.

[17]高维.教师教学隐喻图画的比较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1,(7):4-9.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上一篇: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数学 下一篇:如何识别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