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进程的隐形推手

时间:2022-10-17 05:52:30

文明进程的隐形推手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解决了一个又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无法解决的矛盾和冲突,还使得人类文明得到了不断延续并产生了质的飞跃。

十九世纪初,美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托马斯・科尔曾作了一组系列组画,名为《帝国兴衰》。这组画包括五幅,描绘了罗马帝国由盛至衰的过程,分别是“蛮荒时代”“田园生活”“辉煌成就”“毁灭”“荒芜”,画中展现了由原始蛮荒的景观到回天乏术的破败惨象。

托马斯・科尔的画作体现了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的一种历史发展观。这种观点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早已存在,“老庄”哲学即是典型的代表。其实,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已经远远超出了托马斯・科尔们的想象。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解决了一个又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无法解决的矛盾和冲突,还使得人类文明得到了不断延续并产生了质的飞跃。

作为特殊的劳动工具,技术是科学知识进化的主体,从人类的早期起,技术就和宇宙、自然、社会一起,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四个环境因素。几千年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面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和质的飞跃。这些促进人类文明延续和产生质的飞跃的技术值得我们人类去纪念,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就让我们在人类文明的时空隧道里做一次穿越,找寻它们带着人类飞向现代文明的踪迹吧……

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四大发明

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我们看到了冲天的焰火、铺张的画卷、跳跃的活字和金灿灿的司南。它们分别代表着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即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现代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强化了以下事实,中国不但是个文明古国,而且还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的技术大国。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卡丹早在1550年就指出,中国对世界所具有影响的“三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是“整个古代没有能与之相匹敌的发明”。

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古代有四大辉煌的发明,为什么在西方会被认为是三大发明呢?

欧洲十二世纪开始设厂造纸。但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初期,“中央之国”就已经有了纸,而东汉的蔡伦只是改造了造纸的方法。造纸术在7世纪经朝鲜传到日本,8世纪中叶传到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然后才传到欧洲。在中国苏州见过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英国传教士艾约瑟注意到了这个事实,他说,“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这个发明清单被后来的著名英国生化学家、历史学家和汉学家,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李约瑟发扬光大。从此,四大发明才响誉世界。

我们没必要在枝末细节上“睚眦必报”,重要的是需要看看四大发明对中国和西方文明进步的实质影响。

现代研究普遍认为,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是,它们始终只是有限使用的进步工具,而没有演化成推动社会巨变的物质力量。西方则不然。翻开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对西方社会的变革、科学的进步,开始了短距离的无线电报实验;1899年,他在英法之间发报成功;两年后,横跨大西洋发报成功。

让我们再总结一下“内燃机时代”对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和世界格局的影响吧。

在经济上,首先表现为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则表现为重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工业布局形成了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带。在生产关系上,表现为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在世界经济格局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在思想文化上,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垄断主义思潮泛滥。

在社会环境上,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城乡差别逐渐缩小;由于汽车的出现,促进了石油的大规模使用,使大气中的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的浓度增加而产生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

在政治上,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得到了以至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并演化成了推动西方社会实现巨变的物质力量。

让我们再翻看一下西方经典著作是怎样论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他们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在《新工具》一书中提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英国汉学家麦都思指出:“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司南),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

马克思在《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中写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今天的西方普遍认同了马克思的观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西方的文明进步产生了以下四大划时代的影响:一,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二,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指南针的发明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武器的发明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毋庸置疑,四大发明的西传,从物质上改变了西方社会形态。从而使开启了欧洲历史新纪元的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得以传播并最终使蒙昧的世界得以改变,预告了资产阶级社会即将到来。

蒸汽机的发明开启了世界市场大门

从人类童年时期开始,文明与科技就相生相伴,如影随形。每一次划时代技术的发明,都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飞跃。

如果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使文艺复兴的人文思想得以传播并最终预告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那么,英国仪器修理工詹姆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则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推动人类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最终使资产阶级开启了世界市场的大门。

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后期,英国的采矿业,特别是煤矿,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单靠人力、畜力已难以满足排除矿井地下水的要求,而现场又有丰富而廉价的煤可作为燃料。现实的需要促使许多人做着“以火力提水”的探索和试验。

这种“机器革命”的探索和试验是由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资产阶级的统治得到日益加强;其次,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的消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一定的国内市场。比如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产生并聚集了大量劳动力,同时也扩大了国内市场;第三,通过多年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为健全,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发展;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了起来。

信息控制技术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

众所周知,“蒸汽时代”和“内燃机时代”确立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在进入到以垄断为基本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后,重新瓜分资本主义大工业积累了原始资本,提供了广阔的原料地和海外市场;再就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长期的发展,为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

1705年,英国人纽可门及其助手卡利发明了大气式蒸汽机。这种蒸汽机在英国和欧洲大陆得到迅速推广。但是,纽科门大气式蒸汽机的热效率很低,只能在煤价低廉的产煤区推广。瓦特在修理纽可门蒸汽机模型时,注意到了这一缺点,并于1765年发明了设有与汽缸壁分开的凝汽器的蒸汽机,并于1769年取得了英国的专利。后来,瓦特又对蒸汽机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使原来只能提水的机械成为了可以普遍应用的蒸汽机,并使蒸汽机的热效率成倍提高,煤耗大大降低。

自18世纪晚期起,蒸汽机不仅在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冶炼、纺织、机器制造等行业中也都获得迅速推广。1800年,英国的特里维西克设计了可安装在较大车体上的高压蒸汽机。1803年,他把它用来推动在一条环形轨道上开动的机车,这就是机车的雏型。英国的史蒂芬孙将特里维西克设计设计的机车不断改进,于1829年创造了“火箭号”蒸汽机车,开创了铁路时代。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制成了第一艘实用的明轮推进的蒸汽机船“克莱蒙”号;此后,蒸汽机在船舶上作为推进动力历百余年之久。19世纪末,随着电力应用的兴起,蒸汽机曾一度作为电站中的

主要动力机械。蒸汽机的发展在20世纪初达到了顶峰,被广泛用于电站、工厂、机车和船舶等各个领域中。 “蒸汽时代”的来临,使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2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同样,英国的铁产量也从1770年的5万吨增长到1800年的13万吨,进而增长到1861年的380万吨。铁已丰富和便宜到足以用于一般的建设。因而,“蒸汽时代”的来临,也使人类跨入了“钢铁时代”。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瓦特对蒸汽机的改造虽然使人类文明实现了质的飞跃,但是开启英国和欧洲工业革命序幕的当属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蒸汽时代”还拉开了一场通讯的革命,19世纪中叶,英国人查尔斯・惠斯通与两个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和艾尔弗雷德・维耳发明了电报。1866年,人们铺设了一道横越大西洋的电缆,建立了东半球与美洲之间直接的通讯联络。

总之,“蒸汽时代”对人类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以及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生产方式上,“蒸汽时代” 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价值与劳动价值的比重大幅增加;还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并使劳动日益单一化;三是引起了手工工场工业向工厂工业的转变;四是开创了制造大机器的时代。在社会结构上,“蒸汽时代”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还促进近代城市的兴起,城市进程加快,人口迅速增长,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改变,使得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在社会环境方面,“蒸汽时代”使得贫富分化严重,环境污染、犯罪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在世界格局上,“蒸汽时代” 不仅巩固了资本主义在各国的统治基础,还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地位;还使英国和欧洲工业革命国家成为了“世界工厂”,确立了霸主地位;更加重要的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也由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内燃机的使用确立了世界政治格局

“我认识两位伟人,你是其中之一;另外一个就是站在你面前的年轻人……”1884年深秋的一个清晨,已经开始了他电灯照明时代的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在他位于纽约著名的第五大道上一座漂亮大厦的办公室接待了查尔斯・巴特切罗推荐来的塞尔维亚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爱迪生虽然委派给了特斯拉一份工作,但由此也拉开了他们两个发明家在交直流电应用上的激辩。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当时,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确立,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掠夺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统一的国内市场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而且当时各国国内和国际环境都基本处于相对稳定期。在这种条件下,几个先进和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欲充分利用其成果,加速经济的发展。由此,一场以新科技加速经济发展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拉开了序幕。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世界也由“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 电动机的发明,实现了电能和机械能的互换。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机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那时,虽然爱迪生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并把输电线联接成了网络,可交流电还没得到应用,随着对电能需求的显著增加和用电区域的扩大,直流电机显示出成本昂贵、常出事故等问题。因此,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另外一些发明家依据1885年意大利科学家法拉第提出的旋转磁场原理,开始了交流电机的应用研究,并创制出三相异步电动机。在交直流电应用问题上,特斯拉与爱迪生展开了激辩。当然,这场激辩的结论早已不是今天再要讨论的题目了。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的又一项重大成果。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成为颇受欢迎的小型动力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又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具有马力大、重量轻、体积小、效率高等特点,可作为交通工具的发动机。1885年,德国机械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第一辆汽车,本茨因此被称为“汽车之父”。接着,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又于1897年发明了一种结构更加简单,燃料更加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这种柴油机虽比使用汽油的内燃机笨重,但却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它不仅用于船舶发动机,而且用于火车机车和载重汽车。

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前面说过,“蒸汽时代”还拉开了一场通讯革命,有线电报被应用于了东半球与美洲之间直接的通讯联络。而在“内燃机时代”, 通讯工具的发展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当时被称为“远听器”的电话技术得到改进和推广,并迅速发展起来。1880年,贝尔电报公司成立,它就是今天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前身。19世纪8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赫兹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量出电磁波的波长和速度。意大利人马可尼利用赫兹的发现,制成无线电报通讯设备。1894年,他使用极为简陋的装置,开始了短距离的无线电报实验;1899年,他在英法之间发报成功;两年后,横跨大西洋发报成功。

让我们再总结一下“内燃机时代”对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和世界格局的影响吧。

在经济上,首先表现为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则表现为重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工业布局形成了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带。在生产关系上,表现为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在世界经济格局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在思想文化上,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垄断主义思潮泛滥。

在社会环境上,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城乡差别逐渐缩小;由于汽车的出现,促进了石油的大规模使用,使大气中的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的浓度增加而产生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

在政治上,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得到了健全,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发展;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了起来。

信息控制技术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

众所周知,“蒸汽时代”和“内燃机时代”确立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在进入到以垄断为基本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后,重新瓜分世界和转嫁经济危机的“帝国欲望”,最终导致人类的两次世界大战。

普遍观点认为:二战后,孕育于战前和平时期的许多学科基础和技术雏形在战争和军事需求的推动下,急匆匆地降临人间。这种背景下,使得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如过去从发明到大规模地运用,照相用了122年,电话用了56年,而现代的电视只用了5年,激光用了2年,从原子能的发现到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投入使用,用了15年;二是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二战后的重大技术突破,都是在自然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的,而重大的技术革命的成果,又进一步丰富、充实了自然科学的理论,二者相辅相成;三是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系大为加强。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生产则成为物化的具体实现过程。二战后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和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大大加速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之一。由此,直接触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开辟了信息时代。它也带来了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机时代”和“内燃机时代”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以信息控制技术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

在经济发展上,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本正经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

在社会生活方面,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质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在社会进步方面,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有了实现的可能。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

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经济的到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人类最伟大的十大小发明

1.算盘 “珠算”使用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90年的中国东汉。迄今为止,用算盘做加法的速度依然可以超过电子计算器。

2.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 这是能把水从低往高运的机械,它早在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空中花园”时期就已经被应用了。

3.阿司匹林 已应用百年的阿司匹林是医药史上的神奇药物,它治愈的各种小病可能比其它任何药物都多,至今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

4.雅达利2600游戏主机 雅达利2600游戏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家用游戏主机系统,从1977年10月经历了30个年头。这套游戏机在其长达170个月的生命周期(1992年1月1日停止发售)中一共售出了3000万台。

5.带刺铁丝网 1873年,美国农夫约瑟夫・吉登1873发明了大规模制造十字刺铁丝网的方法。

6.条码 发明者诺曼・伍德兰德早在上世纪50年明了以颜色和线条将商品分类的系统申请专利,但当时未能获得应用。他在上世纪70年代又发明了通用产品码(UniversalProductCode)后。条码时代才真正来临。

7.电池 180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用锌片与铜片夹以盐水浸湿的纸片叠成电堆,这种装置可以产生电流,后来被称为“伏打电堆”,也就是最早的电池。

8.自行车 1861年,法国人皮埃尔・米乔克斯发明的二轮脚踏车实现了双脚离地,这辆车也被认为是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自称车。

9.圆珠笔 1938年,匈牙利人比罗1938年发明了并卖掉圆珠笔的专利权,今天全世界每天有1400万支圆珠笔售出。

10.黑莓移动邮件系统 1999年加拿大RIM公司推出了基於双向寻呼技术的“黑莓”移动邮件系统。如今,“黑莓”已经成为欧美工商界人士的重要配置,全球用户数量已达500万人,占据了无线电邮业务将近一半的市场。

上一篇:北京:大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初探 下一篇:“存量”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