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17 12:13:23

论数学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181-02

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都在努力体现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交流可以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数学语言的交流是一种很好的语言交流,大家都知道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思维离不开语言。在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思维能力的高低。因此,只有重视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才能促进思维和谐发展。数学语言以严谨清晰,精练准确而著称。数学语言能力既是数学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其它各种数学能力的基础,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有重要作用。

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面,数学语言既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无不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述的。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另一方面,数学知识是数学语言的内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质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一个对数学语言不能理解的人是绝对谈不上对数学知识有什么理解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语言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关键。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学好数学语言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必备条件,是教师激发学生情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精练性。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要求教师对法则、定律、算法、因果关系等方面的语言叙述要准确、精练,不应使学生产生疑惑和误解。要阐明数学概念、性质、法则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必须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有透彻的了解。比如"数"与"数字"、"除以"与"除"、"时间"与"时刻"等概念,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讲"这个正方体的面积"时就忽略了"某一面的面积"这一前提条件;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们每个人也是轴对称图形"之类的语言很自然就脱口而出,"自相矛盾"的故事又重演;同样,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度"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分数都由分数线、分母、分子组成"、"任何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

掌握数学语言,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心理学的观点是:"思维是以词语为中介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儿童在思考问题时会不由自主地自言自语。思想的形成、表达与交流是借助语言材料来实现的,反之思维发展也能促进人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言语交流水平。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突出语言文字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其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因此,它常成为数学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之所以害怕数学,一方面在于数学语言难懂难学,另一方面是教师数学语言的教学不够重视,缺少训练,以致不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数学语言。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在各种能力中,逻辑思维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什么样的思维依赖于什么样的语言。具体形象语言有助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形成;严谨缜密、具有高度逻辑性的数学语言则是发展逻辑思维的"培养液"。

在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必要加强数学语言的抑练,其训练的方式要从实际出发,常规的训练方式有:把式题转化为数学语言;把应用题缩写成文字题;名词术语表述等。从低年级起,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准确表述数学语言的训练,提早训练学生把式题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即训练学生把式题所表示的含义讲出来。如:"100一36=?"这样一个式题,就有如下的表述形式:(l)被减数是100,减数是36,差是多少?(2)100减去36得多少?(3)36比100少多少?(4)100比36多多少?(5)一个数与36的和是100,求这个数。(6)比100少36、的数是多少?(7)一个数比100少36,求这个数。这种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解题,想象等能力,对式题到文字题的过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掌握数学语言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对一个问题能清楚地说一遍,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严密的推理和论证的过程,正确地理解题意,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寻找已知条件,分析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有关知识的映象,解题判断的形成,直至解答过程的表述等,处处离不开数学语言。掌握数学语言,有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数学语言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语言对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严谨、准确是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与批判性的"良方";清晰、精练对培养思维的独立性与深刻性有特效。数学学习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数学能力,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数学思维能力,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是沟通与理解知识的载体.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精确简练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这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而且能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准确性。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教师语言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教师语言对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能力的影响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因此教师的语言应简明扼要、用词准确、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例如:在学习"求两数相差多少应用题"时,必须让学生明白"把较大数分成两部分,即与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和比较小数多的部分".虽然这句话较长且学生难以理解,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讲解,通过范读、让学生读一读,使学生正确地叙述相差关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获得了发展,对题意的理解也必然更进一步。

掌握数学语言,能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的语言美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是一种内在的美,表面显得枯燥乏味,其实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充分理解、掌握它,就能领略其中的微妙之处,感受其中的美的意境,从而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

此外,掌握数学语言还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果敢而严谨的性格、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人的一生都具有重要影响。

上一篇:“及时行乐”这件事 下一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