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南渡之愁重几许?

时间:2022-10-17 12:04:09

夜读李清照《永遇乐》,被一句“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吓一跳:这神奇的汽车广告是啥时候植入宋词的?

稍一考证,原来“香车宝马”的描述早在唐代就有,诗人韦应物在《长安道》里就有一句“宝马横来下建章,香车却转避驰道”,以突出车马的华丽与珍贵。不过那时的李清照却并非过着香车宝马的生活,甚至有些凄苦。

那时晚年李清照流落到临安(今杭州)之后的某一年元宵。虽然酒朋诗侣们兴冲冲地赶来召唤,但李清照只能婉言谢绝,因为她心中愁闷焦烦,根本无心出去游玩。

待朋友们走后,李清照又被记忆拉回在汴京(今开封)的岁月。曾经年轻的她在闺中多有闲暇,特别看重类似元宵这样的节日,总是打扮得漂漂亮亮地过节。

记忆有时也非常残酷,当她想到自己“如今憔悴,风鬟雾鬓”,就更怕在夜间出去了。只好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作为婉约词人,李清照晚年的作品非常注重反映她的精神生活,对于物质生活的描述则比较少。不过,这首《永遇乐》却用真实具体的情景,道出她凄清的日常生活。这一切,都源自她南渡之后的人生剧变。

宋代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首都汴京被金国所占,汉族政权南迁,李清照及其丈夫赵明诚也随难民流落到江南。本来就多愁善感的她,在漂流异地的途中丢失了多年搜集的金石字画,令她承受了;冗重的打击。

更不堪的是在南渡的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把李清照直接扔进孤寂悲苦的下半生。自那以后,李清照的词作不再只是清丽柔媚的闺怨离愁,而是充满了国破家亡之恨,以及离乡背井之哀。

《如梦令》里记载的“雨疏风骤”之夜,“浓睡不消残酒”,醒来后关心海棠是否依旧,那是南渡前的闺中伤春生活。《一剪梅》里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也是丈夫在世时与她相隔两地的相思之愁。

南渡之后的李清照,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逐渐变得不爱游山玩水了。据宋人周辉的笔记《清波杂志》记载,李清照年轻时酷爱出游。即使下着大雪,她也会头预斗笠,身披蓑衣,“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尚且如此,其他季节就可想而知了。

到江南之后,虽然李清照有时也会借游玩来排遣心中的忧愁,但还是少有出行。《武陵春》里的记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那是南渡的第八年,53岁的李清照辗转逃难到浙江金华,听说当地的风景区双溪“春尚好”,本想泛轻舟出游。不过,她以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打消了这个念头。

看李清照在许多作品里诠释“愁”,有具体的“一段新愁”,也有反问的“怎一个愁字了得”,还有数量繁多的“愁千缕”,而这次“载不动”的“愁”,居然沉甸甸!

李清照最后还是没有去双溪泛舟春游。不知现在的双溪是什么样子?是否还是风景区?搜索一下,发现一位和我关心同样问题的网友已经率先提问,更有一位达人跟帖答道:“义乌江和武义江的会合处有一片三角洲,叫燕尾洲。李清照词里面的‘双溪’应该就是在现在的金华燕尾洲一带,因为从地理环境上看,这里不仅有‘双溪’,而且与气压江城十三州的‘八咏楼’隔江相望。当年居住在金华的李清照,在这一带应当是经常有活动的。”

好吧,哪天就到“双溪”看看。回归词人曾经的体验,恐怕要比到位于济南趵突泉公园的李清照纪念堂看郭沫若题写的“一代词人”牌匾要有意义一些。只是现在估计已经找不到“载不动许多愁”的“舴艋舟”了,而李清照千年前沉重无比的愁绪,也只停留在一首首令人慨叹万分的词赋中强说了。

上一篇:单车是一种信仰 下一篇:安达卢西亚艳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