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与探究

时间:2022-10-16 10:57:42

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与探究

教育家挨德加?富尔曾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终极目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成为真正会学习的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以粗浅探讨。

一、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学习的需要,对学习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态度。

1.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如父母的师生关系定位还在我们这一代教师的思想观念中深根蒂固,师生之间存在一种等级观念。在这种课堂环境下,学生由于心理受到压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有了新的想法也不敢言表。因此,要转变师生关系,把自己至于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朋友的地位,师生平等探究、对话,容纳学生产生的各种不同见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实践证明,民主、和谐、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师生关系越平等、越和谐,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越强烈,思维就越活跃,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

2.抓住时机,适当拓展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动力。在学习一篇课文后,学生往往对课文中的其他相关知识感兴趣,这时教师可以扑捉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及时地向学生推荐有关的课外书籍。如讲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补充鲁迅先生散文集《朝花夕拾》的知识,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精力和情感,有助于理解课文;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补充孔子的历史地位,以及孔子的传统儒家思想,从而激发学生更多的了解孔子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课下自主学阅读与此相关的课外书籍,查阅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增进学生对教材课文的理解深度和广度,还能逐渐学生了解到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知识面,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极其有利的。

二、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重点、难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对话、合作来解决。通过讨论,学生能辨明是非,增长知识,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使不爱思考的学生会思、想思;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深思,接纳学生的异想天开、勇于质疑、敢说敢想,引导学生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去发现真知,大胆思考。尤其对学生的创新见解,教师要给与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只有引导学生把学习、思考教给学生自己,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课堂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2.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是思维的导火索,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达到激发兴趣、活跃思维的目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教师独占课堂,紧扣教材,拼命地灌输,反复的强化,不断地重复训练,有时甚至出现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恹恹欲睡的现状。因此,教师要充分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他们思维互相激荡,互相启发,互相讨论,使自主学习能力得以训练和培养。

3.鼓励学生质疑。古人说:“学贵有疑。”一切知识都是在疑难中产生的。疑,既是思维的积极表现,又是探索的动力。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质疑,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在“问”上下功夫,形成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的课堂氛围。譬如《社戏》最后一部分写道:“我吃了豆,却没昨夜的豆那么好。”我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设置了这一问题情境:“为什么同是六一公公的豆,味道却不同呢?”有的学生说,肚子饿的时候吃东西最有味道;有的说,和小伙伴一起吃的开心,才觉得特别好吃;有的说,孩子们背着大人偷偷的煮着吃,有新鲜感,所以特别有滋味……在这个问题的探讨回答中,学生从个人的不同角度思考回答,学生的个性性思维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经常性的训练后,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自主探索能力也不断提高。

三、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深处

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依据,阅读是理解课文的手段。因此,教师要在文本作者和学生之间架设一座心灵之桥,引导学生主动地研读课文,走入文本,感知语言文字,把抽象的语言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他们“身临其境”,产生愉悦,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情感熏陶。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对文本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文章知识的影响,每教一篇文章,摆脱不了选材、构思、中心、表达等要素的束缚,在课堂上围绕这些知识大讲特讲,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文本后面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产生的原因顾及不多,学生也少有动情。文章的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语文教师只有架设一座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桥梁,带领学生真切而深刻的走入文本,才能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深入走入课文,时间长了,学生的想象、体验、感受能力会受到很大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尊重和体现,努力构建一种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要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就会由“学会”变为“会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能不断得以提高。

上一篇: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下一篇:用《课标》的课程理念考量数学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