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荪妈妈 13期

时间:2022-10-16 10:15:53

黄文培,一个在宜宾长宁家喻户晓的名字,小孩敬称她“竹荪婆婆”,青年尊称她“竹荪妈妈”,百姓拥称她“财神菩萨”。她的科研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给百姓带来了财富,形成了特色产业,实现了工厂化生产。特别是近两年来,在原竹荪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她又获液体制种、大棚层架立体封闭式栽培等重大科研成果。

1951年,17岁的黄文培从灌县(现都江堰市)林业学校毕业,来到万顷碧波的莽莽竹林——长宁县万岭楠竹经营所从事楠竹丰产培育、竹荪人工栽培科研工作,到1995年退休,一千就是44年。

退休后的黄文培仍在原科研所继续工作,她从自己每月不多的退休工资中拿出1000元左右继续投入竹荪科研试验。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她坚持身临试验现场,先后又投入10多万元。功夫不负有心人。凝结着黄文培汗水和心血的全国最大的“竹荪王”于1993年培育成功。“竹荪王”竹海长裙高33厘米,裙围163厘米,单个个体1.5斤。1994年此项科研成果获亚太地区银奖,1995年获巴蜀食品节金奖,1999年在全国竹类产品展销会上获国家金奖,2000年获四川省绿色食品银奖,2000年竹荪蛋罐头获全国竹文化金奖。

1972年尼克松访华,长宁县接到北京专电急需提供两斤竹海竹荪招待美国总统。一石激起千层浪,世界上掀起“竹荪热”,国内外及港澳台胞争相慕名购买竹海竹荪。当时竹荪系天然生长,极为珍稀,呈现“川荪与黄金等价”之势。

这信息,让黄文培与同事们看到了林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于是大胆决定:在搞好楠竹丰产技术研究的同时,抓好竹荪人工驯化培育种植试验。从此,黄文培与竹荪结下了不解之缘。

实现梦想何其艰辛?苦楚难以言叙。那时,既无经费又无经验,更无专业技术,一切从零开始。黄文培和I司事们一道反复试验多年,没有成功。面对失败与挫折,她没有气馁,没有放弃,依然执著坚持寻梦。后来,黄文培先后与南京林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从采取野生菌丝培育——段木栽培——熟料灭菌栽培——生料层播引种、试种,最后至采集竹海野生川荪蛋进行分离、驯化、选优等试验。黄文培用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上帝”,1986年,第一株人工栽培竹荪终于种出来了!整整14年、5000多个时日的守望,终于有了回报。

1987年,黄文培将人工培育的竹荪菌种移植野外,获得成功。1991年,她动员白羊村林农试种,在她的精心指导下,30多瓶菌种播8平方米地,一年采收4次,收了干竹荪15斤多,卖了1万多元。1993年,随着“竹海长裙竹荪”的问世,黄文培决定在“竹海长裙竹荪”正式注册国家商标后,随即制定出了我国第一部“长裙竹荪综合技术标准”,填补了我国竹荪无标准的空白。

人工栽培竹荪新技术成果问世后,长宁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认定这是风险小、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助农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决定在长宁全县推广。

与往年比,黄文培的工作任务更繁重、更艰巨了。她主动配合长宁县科协等部门,坚持举办竹荪种植培训班,义务为农民授课。时至今日,省内外先后有40多个县、市的人们纷至沓来,或直接派员请教,或写信或电询索取资料,或邀请她去讲解示范。黄文培毫不保留,有求必应。

1998年,由她主持的“竹海长裙竹荪”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技术研究分别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合格证书”。同年,在南京国际食用菌科学大会上,她通报了“竹海长裙竹荪”驯化、培育情况,受到与会25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竹海长裙竹荪”被誉为“竹荪珍品”。“竹海长裙竹荪”获国际金奖、银奖各1次,国家金奖8次,竹荪蛋保鲜品获国家金奖1次。

目前,长宁县竹荪人工栽培技术科研成果,早已转化为生产力。全县种植竹荪面积已达近6万亩;亩均单产120斤,亩均产值2万元,竹荪总产值达10.6亿元。

如今,80高龄的黄文培仍神抖擞,思维清晰,说话掷地有声:“我还要活10多年,还要用未来10年完成更艰巨的科研任务,我要为‘养生中国人,健康全人类’、实现中国梦而扬帆科海,造福百姓,惠泽子孙。”

(作者单位:四川省老科协科技新闻专委会)

上一篇:构建和谐、高效的化学课堂 下一篇:玫瑰 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