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包装造型与装潢》课程中的应用初探

时间:2022-10-16 08:27:32

对分课堂在《包装造型与装潢》课程中的应用初探

(上海海洋大学 食品学院,上海 201306)

摘要:讨论式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的改革,这种教学方式比讲授式灵活,但是教师在课堂上刚讲完理论就开始讨论,学生还没有消化刚刚学到的新内容,导致无法展开有效讨论,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没有因此获得显著提高,教师也无法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结果到最后老师累得要死、学生闲得要死,老师抱怨学生不爱学习,学生抱怨老师上课无聊,学不到知识,致使师生关系疏离。针对这种怪现象,2013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对分课堂的授课模式,它融合了传统讲授式和后起的讨论式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对分课堂;包装造型与装潢;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74-02

一、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把教学分成分离的三个过程,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也可简称为PAD。其核心就是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老师利用一半的时间来讲授知识基本框架和章节重难点,布置作业和推荐课外书籍,以及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另一半的时间则分配给学生,用来讨论学习课堂所学内容。在实施中,课堂讲授和学生讨论学习在时间上是分隔开的,把传统的一段式学习改为了两个过程,在两个过程之间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对课堂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消化吸收,为下堂课的讨论做准备,确保自己能有效地参加下堂课的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只需要把握授课内容的精华,减少了课堂授课时间,降低了对学生注意力的要求,也减少了对“表演性”教学的要求。教师从灌输知识转为引导学习,学生对教师的学识会更尊重、评价更高。对分课堂把互动交流放到课堂上,增强了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频率。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了多方面的训练,增强了理解,加深了友谊,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强化。另外,对分课堂是全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系,而不是简单地通过一两次作业和考试进行打分,成绩的评定更科学,采用达标式考核,让低要求学生能够保底通过,以开放性考核给高要求者展示优异的空间,更好地适应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达到了时间的高效利用。这种1次课堂内容分3次完成的方式也更符合人的记忆规律,可以有效地减少遗忘,提升学习效果。

二、当前《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课堂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为包装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和专业性较强的专业设计类课程。《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研究硬质包装容器和软包装的造型和装潢的原理、方法、技术和设计表现手法。它是基于包装结构设计、包装材料学、艺术设计、视觉传达、广告设计等学科的基础上的交叉型学科。包装造型与装潢涵盖包装的造型和表面设计两个方面,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加以装饰和美化,使包装的外形、图案、色彩、文字、商标品牌等各个要素构成一个艺术整体,起到传递商品信息、表现商品特色、宣传商品、美化商品、促进销售和方便消费等作用。对新产品的设计和对老产品的设计也离不开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培训。本课程主要包括包装造型与设计原理、包装造型设计和包装装潢设计三部分知识模块。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包装设计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并掌握丰富的表现手段,及时了解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具备独立应用设计理论进行包装设计的能力。目前,该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一些视频教材、包装作品赏析和学生习作。从课程性质上来看,《包装造型与装潢》属于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型课程,对学生的设计基础有一定的要求。然而,我们包装工程专业设置在我校食品学院里面,大部分专业学生不具备美术基础或相关的设计基础,学习起来常常面临听上去很容易,掌握、运用起来却不容易的困境,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对设计类的课程不感兴趣,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掌握不想学习的知识,在课堂上不是睡觉、玩手机、开小差,就是做些跟课程不相关的事情,课堂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了提升课堂效果,让学生对一些设计手法等有更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往往需要找寻很多案例和设计作品,需要很多时间去准备2节课的教学,一周4个课时的课程上下来,不但讲得人辛苦,而且学生也听得很累,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今年,张学新教授来到我们学校向我校老师们推荐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我听了之后,触动良多,经过仔细思量,我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应该能够很好地解决我校《包装造型与装潢》课程所面临的上述困境。因此,我在本学期的该课程教学中试行了“对分课堂”教学方法。

三、对分课堂在《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课堂中的初步应用

《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共有40学时,每周4学时,授课班级学生有40人,分为10个学习小组,因为班级里面女生多,男生少,要求每组里面至少有一名男生,每组由一名组长负责。

1.教学安排。以包装装潢的版面设计部分授课内容为例,在课堂上,教师讲授版式的构成要素、包装设计中常见的版式构成形式及其应用等理论内容,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包装版式构成分析),提示下次上课要进行讨论,将讨论提纲告诉学生,要求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并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2.分组讨论。安排学生根据分组要求进行分组,并开展讨论。根据“亮―考―帮”的顺序,每个学生在组内向其他组员讲解自己的作业,讲授自己的学习所得,提出自己不懂得地方,请同组同学进行讨论和解答。在小组发言中,第一个学生后面的学生首先要对前面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然后再陈述自己的观点。每组4名同学,共安排20―25分钟的讨论时间,每组安排一名同学记录讨论内容和结果。讨论时间结束后,随机抽取3个小组,推选出一名组员将本组推荐的作业跟班级同学分享,并总结本组学习心得和本组的问题。最后,教师总结本次讨论,进行综合点评,查缺补漏,并针对集体性的问题进行解答。

3.考核安排。本课程采用小组答辩的大作业形式完成期末考核,占总分的60分。平时成绩占40分,其中,考勤占10分,作业和课堂表现占30分。允许学生有一次课堂讨论再发言的机会,可以以此来获取更好的成绩。将每次的发言记录汇总,最后作为平时作业上交,根据发言记录确定平时成绩。

4.学生在对分课堂中的表现。实施对分课堂后,学生都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参与课堂讨论。刚开始讨论的时候,课堂气氛还不是太热烈。但是随着课程的进行,学生们越来越能够主动参与到讨论中来,很多学生在课下还能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寻找一些优秀的、有创意的包装设计进行分享,讨论激烈、深入;甚至还能对现有的包装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和想法,虽然有的想法还不成熟,但是通过讨论,学生能够进一步理清所学的知识,能够获得进步。

四、学生反馈

根据课后的学生调查显示,同学们很喜欢并能主动适应对分这种课堂模式。他们认为这种学习方式促进了其主动学习的热情,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提升了自学能力,让他们不只学到了这门课程的知识,还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课堂照顾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得只拿学分的同学和希望得高分的同学各取所需。这种课堂模式使同学们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既锻炼了说得能力,也提升了听得能力,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

五、结语

对分课堂把教学行为从传统的灌输改为教师搭框架、学生自主学习内化吸收、课堂讨论深化理解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课堂的初步实践中获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因为是刚接触到的新的教学方法,运用起来还不够灵活,需要在今后继续学习,以便于更好地掌握这种教育方法,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建平,王红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文山学院学报,2016,29(3):83-85.

[2]岳新霞,林海涛,蒋芳,宁晚娥,黄继伟.“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纺纱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J].纺织教育,2016,4(2):44-45.

收稿日期:2016-11-23

作者简介:樊敏(1978-),女(h族),河南郑州人,博士,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包装工程。

上一篇:英汉“反复”修辞格对比分析及翻译探究 下一篇:吃对食物益寿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