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4 19:25:10

对分课堂教学

对分课堂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生教育

[作者简介]陈浩彬(1979―),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研究。(江西南昌 330013)

[基金项目]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对分课堂: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XYJG-2015-136)

一、当前研究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正从规模扩展的外延式发展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众所周知,讲授式与研讨式仍是当前研究生课堂教学的两大主流教学模式。讲授式是一种严谨、封闭、师本位型的教学模式,主要以确定性知识和预设性内容的授受为核心目的,遵循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各环节环环紧扣、依次推进,是引导研究生系统获得专业领域知识的有效途径。但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主导,满堂灌输,研究生被动接受,不能主动参与知识构建、尝试问题解决,无形中禁锢了研究生的求异思维,弱化他们对新问题的敏感性,钝化他们的问题探求意识,从而使科研素养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无法落到实处。与之相对,研讨式教学是一种以开放、自由、生本位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具有探究、研讨、合作的性质。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激发研究生的研究热情,唤醒其研究意识,拓宽其捕捉研究课题的视野等大有裨益。但大部分课堂时间用于师生讨论,系统讲授过少,讨论的重点、难点及深度、广度等难以掌控,知识获取过于碎片化,问题导向过于随意化,这对于不同研究基础与水平,尤其是对于跨专业研究生而言,不利于其全面深入学科研究领域,夯实专业研究功底,无法突显学科研究的主脉,难以形成系统的专业研究思维意识。

因此,要提升研究生课堂质量,实现研究生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的整合,就必须改革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而言,一是要增大研讨式教学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改变目前讲授式课堂居于主导地位的现状;二是要变研究生教学为研究生学习,使研究生课堂教学建立在其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研究生自主学习对其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教育学类研究生课堂教学中对课堂教学程序进行了结构性调整,探索与实践了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二、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与操作

所谓对分课堂,即是指在一个单元教学时间内,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师生实现课堂教学时间的对半分。对分课堂的实质是一种将讲授式和研讨式有效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的讲授保证知识传递的系统性、准确性和有效性,生生、师生的研讨保证科学研究的生成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在时间上隔开,让学生在课后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使学生带着“充分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研讨,从而中介了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两项教学任务,更加有效地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与效力。[1]

对分课堂把一个教学单元的教与学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与讨论(Discussion)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三个阶段。P阶段,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框架与基本概念,精讲重点难点,学生听取教师讲授,把握学习内容,明确学习重点和难点;A阶段,学生在课后根据个人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独立学习,自主内化吸收,进行查漏补缺式的学习和全面深入的理解;D阶段,学生带着心得与问题回到课堂进行小组研讨与全班交流,共同释疑解难。[2]三个环节跨越前后两周的两节课完成,师生对分两节课堂时间。三个环节前后相继,环环相扣。

三、对分课堂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在教育学类研究生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实施了对分课堂,在三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对其具体的操作策略进行了系统探索与实践。

(一)教师课前备课

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是本科阶段教学的深化和升华,教师要在本科教W的基础上向研究生传授更专业、更深入、更具难度的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将理论讲解与科研意识培养贯穿起来,做好充分的预设。在选择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内容时,应该以该课程的教学大纲为框架,以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文献和前沿问题为导向,融合多本该课程领域比较权威的参考书籍中涉及的知识,以及该领域权威期刊中出现的新兴观点,构建既前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教学专题,有效搭建学习与研究间的桥梁。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我们参考了威廉?维尔斯马等著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张红霞著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董奇著的《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以及莫雷等著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国内外比较权威的教材,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权威期刊论文,构建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与设计”、“如何做文献综述”、“问卷法”、“实验法”等十二个专题。同时在制作授课课件时,少而精,注重对专题教学内容进行有侧重地选择、整合和提炼,突出各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且有意预留或指定一些需要扩展性的阅读与探讨给研究生进行自主学习,确保课堂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

(二)教师课堂讲授

研究生的课堂讲授不能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强调精讲和少讲。教师只讲解专题的基本原理、内在逻辑、操作程序和未来发展,突出重点和难点问题,做到“主线式”、“抓大放小”式讲解或框架引导式讲解。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讲授中,我们只针对问卷法、访谈法、实验法等的基本概念、研究程序及应用关键点等进行讲解。对于一些细节性问题、特例性问题、主题间形成的“间隙”性问题存而不论,留待研究生自己课后去填补、去思索、去探究,为学生创造出研究空白地带或自由思考空间,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展开探索的热望。对于一些跨专业或专业基础较弱的学生,我们对其进行指导性课后学习,为其提出围绕本节教学内容需要在课后进一步探究的具体议题,并科学合理地为其选择或指定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配套的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等,以供其在课后进一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扩展阅读与学习。

(三)研究生课后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以个性化的目标和学习行动,有意识地主动获取解决问题方法,自主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对分课堂强调个体的自主学习,可以说,没有课后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就不能进行课堂对分。因此,研究生在前后两次课间隔的一周时间内必须完成一定量的文献查阅与研析,进行“查漏补缺”式学习或延展性学习,并通过作业形式反映出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吸收。作业形式可以是读书笔记、知识总结或是思考心得等。课后自主学习和创造性阅读是实施研究生对分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学习向研究飞跃的根本依托。而且作为课后作业的经常性“练笔”,不仅能促进研究生养成多读、多想、多写的科研习惯,还能为其今后的研究选题找到切入点和突破点,是一项有益的学术训练。

(四)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

不同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收获不同,通过合作和交流可以相互交换有益信息,在互动过程中共同提高科研能力。在第二次课的第一节课,我们将全班学生按照4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先后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要求研究生以问题为中心,围绕文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结论、创新之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自己可借鉴的地方以及今后自己可能的研究切入点和创新空间等进行研讨,并要求各组都要做好讨论记录与总结。课堂讨论中,教师注意掌控讨论节奏,把握研讨方向,督促每位研究生认真对待,积极参与。鼓励不同的见解之间展开辩论,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不能回避,要善于引导小组成员进行深入探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随机选派成员代表小组进行全班交流,交流的方式包括发言式、解答式或辩论式等。教师对新的、正确的想法给予鼓励,充分肯定其优点,以激励研究生踊跃参与;对于还停留在表面性认识的问题,要进行科学、合理、方向性的引导;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或问题,指出由此问题延伸的探索性的研究方向和思路等;对于课堂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教师课下通过QQ群或微信由师生、生生继续展开研讨。

(五)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如占30%)与终结性考核(如占70%)相结合的思路。过程性考核注重将研究生在平时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理解能力、文献查阅和分析能力、课堂参与深度、完成作业的努力程度、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列入考察内容。终结性考核可要求学生结合平时的专题研讨以及对该问题的关注跟踪,运用本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写成研究报告或小论文。也可以采用命题试卷方式,由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构成,出题灵活,以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研究生对分课堂教学的评价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对分课堂克服了单一讲授式和单一研讨式教学的弊病,使教学的层次性、实用性和灵活性更加明显,能够较好解决当前研究生课堂教学中理论讲授与科研训练相脱节的问题,表现出较好的应用优势。

(一)有利于兼顾研究生不同学习需求与个体差异

受研究生招生生源多元化、生源结构复杂的影响,一个教学班级的研究生在本科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基础等方面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采用传统的“一刀切”式讲授法,教师则较难把握课程授课的难度和深度,以及授课的内容和进度,较难同时满足专业背景和知识基础不同的研究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期望,往往会顾此失彼。[3]而在对分课堂中,教师可以先利用部分课堂时间讲授某一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基本理论和原理,重点及难点等主导性内容,其它细节性和特例性内容可以在课堂上指出来,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状况自主安排学习,自行查漏补缺,对自己的弱项和未知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多花费时间去阅读相关书籍与资料,对于一些仍然难以弄懂的问题再回到课堂后,通过小组讨论与班级交流的合作式学习,生生、师生交流等共同化解。这样可以较好满足不同水平研究生的学习需求,使专业基础较弱和学习要求低者能有一个保底的理解与掌握,让专业基础较好和学习要求高者能有更好的自我提升的空间,这也非常符合教育心理学中“最近发展区”和“掌握学习”等的原理。

(二)有利于提升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虽然最终考上研究生的结果都是相同的,但是各位研究生读研的初衷却存在差异,导致其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存在不同,采用传统的“满堂灌输”可能会使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沉闷乏味。而对分课堂则把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打造成生生、师生之间共同展开的一项特殊的认识与探索活动,教师在对分课堂的不同教学阶段分别充当“讲授者”、“评价者”和“引导者”角色,学生的角色也分别为知识的“接受者”、“交流者”和“发现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在学习方式上,真正实现了从“接受学习”到“发现学习”、从“机械学习”到“意义学习”的转换,研究生的学习效能感得到提升[4];在师生交汇中,师生对学习中凸显出来的学术问题展开多维度的探究与剖析,在智慧拼接、优势互补、灵光聚合中生成更具包容性和适切性的研究结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探索精神得到有效培养。此外,在对分课堂教学中,研究生必须带着自己的作业和观点、想法⒂胩致郏受朋辈间的压力,其课下不得不去认真、主动学习,不得不把学习成果外化为高质量的作业,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课堂主人翁意识。

(三)有利于将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培养落到实处

研究生教学的核心目的不只是新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教会研究生用研究、批判、创造的眼光与态度对待现有知识,最终实现人类知识总体在学科前沿处的延伸与新生。[5]与传统教学中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的分离相比,对分课堂教学则正是一种“融思维方法与知识传授为一体的教学”。通过对分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对教学内容和思想观点进行探讨,彼此交换意见和看法,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能有效充实研究生原有的专业知识体系,开阔其研究视野;研究生在自主学习阶段,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有效培养其思维能力与探究意识;研究生从每周完成课后作业的点滴训练,到期末形成课程论文,乃至投稿发表,这些都能逐步培养他们的论文写作能力,训练其科研思维与学术规范,从而巧妙地将其引入“研究”的过程,为他们走上学术之路奠定基础。

五、结语

对分课堂发挥了传统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的优势,通过强化研究生的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内化吸收,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保证研究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又充分体现研究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使课堂教学更为高效,能更好地满足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要求,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2]李欣.对分课堂: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学新方法[J].学周刊,2016,(10).

[3]李中亮.跨专业研究生教育:问题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13-14).

[4]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对分课堂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OBE理念;对分课程;教学模式;制药分离工程;实践

2016年12月,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共同编制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其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2017年6月,教育部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这一举措极大地推进了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引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主动对标《华盛顿协议》和中国工程教育认真标准要求,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将“成果导向教育、学生中心、持续改进”三大基本理念切实地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理念于1981年由Spady等人提出,经过四十年的教育实践检验,OBE理念因其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中所体现出的优势逐渐被高校和企业所接受并在很多国家教育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2016年我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会员国,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自此OBE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被广泛地推行且被具体地落地到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这为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保证。OBE理念关注学生经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以社会对工程人才能力的期望以及学科发展的现状确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确定课程体系,通过这一反向设计的过程,OBE理念被融入至教学大纲中并最终被贯彻于具体的教学环节[2]。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是确保OBE理念能够被融合于教学过程的保证。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并在课堂教学的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3],在此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中心地位被充分地体现,这也正与OBE理念中“以学生为中心”相契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能最大程度地完成相关课程“高效课堂”的构建。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是一门与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和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密切相关的必修课程,具有鲜明的工程应用特色,作者基于OBE理念结合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就其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基于OBE理念改进教学大纲

[4]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2017年我校开设制药工程专业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医药健康行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制药分离工程是制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共有16章,32学时),第一章绪论部分简单地介绍了制药分离过程的运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后面十五章内容分别详细地介绍了不同的制药分离技术以及其技术原理和工艺流程。目前,关于制药分离工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内容多,课时量却很少。教师主要采用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被完全忽略;(2)制药分离工程具有鲜明的工程应用特色,但是课程团队中没有具有工程教育背景的教师,都是理科出身,缺乏对工程教育的认识和工程领域的实际工作经历,这直接导致这门课在课堂教学中缺少工程性;(3)课程评价体系单一,仍然以考试成绩为主,忽略了课程过程性评价,这些都是造成学生课堂参与度低且学习积极性差的原因,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较差。2018年,制药工程系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OBE理念重新编写了人才培养方案,之后我们按照OBE理念对制药分离工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构:首先根据培养方案确定该门课程支撑的相关毕业要求,然后根据每一条毕业要求确定该门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最后根据毕业要求指标点确定该门课的课程目标:了解制药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对分离过程的特殊要求系统地掌握现代制药分离技术的基本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正确地选择和运用各种分离技术(课程目标1);了解各种制药分离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进展,着重强调制药分离工艺设计和优化,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2);掌握现代制药分离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并掌握其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课程目标3)。为了更好地支撑课程目标,我们根据本地区制药工业的发展特色以及专业的发展定位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并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选定《制药分离工程(案例版)》(科学出版社,2020年2月第一版)作为教材,全书共十六章,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授与中药制药和化学制药相关的分离过程(共十个章节,32学时),关于其他章节的学习主要由学生在课下进行,另外要求学生按照学习内容观看中国大学MOOC上制药分离工程(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5]。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我们会在课堂教学中侧重讲解每一个章节涉及到的制药分离过程的案例,然后基于课本中的案例学习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习与制药分离过程相关工艺过程的研究论文(让学生自主从美国化学会旗下的OrganicProcessResearch&Development期刊去选择与制药分离过程相关的研究论文)并将论文凝练成案例在课堂上分享,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与制药分离过程相关的发展前沿并检验自身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此外,通过线上的途径给学生发送与制药分离生产过程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文章等资源,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了解实际生产过程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针对课程目标设计课程考核与评分标准,健全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并在课程考核完成之后完成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并且基于评价结果提出持续改进的办法。这些关于教学活动的调整优化都是为了更好地将OBE理念贯彻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与制药分离过程相关工程问题的综合素质。最后,我们对课程考核部分也做了如下调整:平时成绩(40分),考核方式:课后作业10分,10次作业;案例分析10分,以小组形式提交5个案例分析;平时出勤率(5分);课堂测验(5分);课堂互动(10分)。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总分100分,占总评成绩60%。考试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教师在课堂中提及的重难点和相关案例分析实例。

2利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6]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在全面考虑教学过程的可行性和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交互的心理机制首次提出了基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对分课堂,其把教学明确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过程,简称为PAD课堂,其核心理念是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师生可以在课堂上展开有效的讨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地挖掘,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另外,对分课堂中的过程性评价机制能及时量化课堂学习效果并为后面教学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通过这种教学模式OBE理念被很好地贯穿于教学活动实施的微观过程中。本学期授课班级为制药分离工程2019级大三学生(50人,分为10组,每组5人),每周上一次课,连续2节,每节课45分钟,下面我们以第十二章“结晶分离”(共4学时)的讲授过程中为例对对分课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作具体的介绍。具体实施过程如下[7]:在2021~2022学年上半学期第14周,教师首先对第十二章“结晶分离”对应支撑的课程目标进行讲解[8],然后对本章所涉及的重难点知识(重点:结晶过程的各种必要条件,影响晶体质量提高的各种因素,掌握一般结晶技术的应用范畴和设备使用注意事项;难点:结晶过程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进行解读并借助多媒体教学作详细地讲解,最后要求学生课下以小组的形式去查找并选定与“结晶分离”相关的研究论文(让学生自主从美国化学会旗下的OrganicProcessResearch&Development期刊去查找)并将论文当中涉及结晶部分的研究内容提炼出来并做成PPT以便在课堂上分享。本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充分利用两次课之间间隔一周的时间消化吸收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并且写出读书笔记、完成相关作业,另外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文献的查找、翻译以及将其中与结晶相关的部分做成案例。在第15周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根据课下所学在小组内发起讨论并形成一致性的学习成果,在此期间教师需要在各讨论组之间巡视并督促学生进行与课程相关的讨论,但是注意不必实质性介入讨论,然后教师随机抽选几组发言,各位发言人分别代表本组向全班分享本小组制作的案例分析实例和学习成果以及课下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针对性的释疑并选取其中最贴合课程内容的案例分析实例(从十个案例分析实例中选取一个)结合对应的文献进行详细地讲解,最后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回顾性总结。本人节选了所抽取的案例分析实例[9],如下:“芦丁是一种极具代表意义的黄酮类生物活性化合物,被发现广泛存在于在我国和越南生长的超过七十种植物中,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过敏和抗病毒等方面的活性。由于其广谱的生物活性,在全世界超过130种已近注册的药物制剂中,芦丁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添加剂。作为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芦丁以低浓度((0.1~2.4wt%))存在于水果、蔬菜、植物种子和叶子中。根据有关文献报道:经过分离分析鉴定发现芸香叶中含有高达8.6wt%的芦丁成份;槐树的花蕾中含有高达22wt%的芦丁成份,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槐树的种植,但是由于其粗提物中含有较高的生物碱导致其有较多急性毒性的报道,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药物生产之前对粗提物作进一步的纯化。下面是关于芦丁半连续结晶工艺的介绍:虽然现在间歇结晶工艺被广泛地用于原料药的分离中,但是连续结晶工艺由于其多方面的优势(物料处理量高、产品质量稳定和成本效益高等)逐渐在制药工业界被广泛应用。由于从草本植物中提取芦丁主要以间歇结晶工艺为主,所以关于高纯芦丁连续生产工艺的研究不是现阶段的重点,在这里主要介绍芦丁分离的半连续结晶工艺……”该案例分析来源于文献(Org.ProcessRes.Dev.2017,21(11),1769),主要介绍通过结晶分离方法从槐树花蕾中提取芦丁的工艺方法,学生对其中涉及芦丁半连续提取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地介绍,通过本案例学生对晶体生长过程和晶体生长中涉及到的动力学知识和结晶分离的工艺流程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在本章的教学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对书本知识点的掌握和对科研论文的理解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都得到了较好地培养。此外,通过制作源于科研文献的案例分析实例有利于强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3结语

将基于OBE理念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引入至制药分离工程这门课教学中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重构,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能更为生动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深度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获得培养提高。在该模式的指引下学生通过讨论交互式学习对所学内容掌握和理解有了质的提高,该课程相关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也较为良好。此外,通过这种课堂教学的革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被弱化,但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提高,而且教师自身知识体系也能随着教学过程进行完成迭代升级以保持其应有的广度、深度以及前沿性。总之,基于OBE理念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制药分离工程教学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高质量课堂的构建,值得推广到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2]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3]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4]张永林.基于OBE理念的教学大纲重构[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90-95.

[5]李德富,杜开峰.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改初探[J].化工高等教育,2021(38):31-33.

[6]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

[7]吴红梅,郭宇,张志华,等.OBE理念推动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的改革实践[J].化工教育(中英文),2021(42):16-20.

[8]宋航,李华.制药分离工程(案例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9]HorosanskaiaE,NguyenTM,VuTD,etal.Crystallization-BasedIsolationofPureRutinfromHerbalExtractofSophoraJaponicaL[J].OrgProcessResDev,2017(21):1769-1778.

对分课堂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效果;对分课堂;标志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82-02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多年来一直延续传统,使用案例教学法较多,经过多年实践,案例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不足愈加明显。这种不足导致很多一线教师开始思考如何从传统的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中找寻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艺术设计作为新兴学科,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快速发展起来的。现有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的是20世纪才出现的“五段教学法”,充分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控制,这种传统上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按照学生的认知程度来进行教学,有效的控制了教学过程,但是无疑对学生的创作力是一种打击。这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虽然便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但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略显不足。这种不足最为明显的是学生缺乏创造能力,做出的作品过于追求形式而不能理论联系实际,适应当代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

以标志设计课程为例,标志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在生产活动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标志在当今世界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习惯让学生去尝试从构成的角度设计,并且在设计完成的最后也大多只是强调标志的形式感和现代性。一方面教师的喜好压抑了学生的创作;另外一方面,学生在创作中往往容易过于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标志本身由文字信息到提取图形再到图形传达信息的整个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在处理标志造型时只是狭隘地从简化的字母、字体以及现代抽象性的角度来着手进行设计。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标志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2013年10月偷笱д叛新教授率先提出的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高校教学模式,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初步实践表明,对分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授课教师制订该计划的过程,实际上是从整体上在对该课程进行对分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多方面思考的过程。例如,以标志设计课程为例,对分课堂的隔堂讨论形式能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上次课程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进行考察和阅读,而且小组模式能够形成学习团体和协作,形成资源共享。学生小组学习和小组讨论轮流发言能够使得学生有更强的带入感。特别是在标志设计对分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发言阶段要引导学生围绕实际的设计任务结合设定的教学目标,开展一系列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得出结果,避免跑题、理论知识误读等影响教学效果的讨论,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指导者的角色作用。这是对教师在最初设置问题和准备教学内容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问题。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这种讨论和发言,不但能够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明确学习目标,也能让教师更好的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教学效果评价

对分课堂教学目标和效果的计量,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直接量化,这也导致控制容易出现偏差。而作为标志设计课程,由于其实践性极强,最为明显的对分教学效果的评价,能够通过学生作品成绩和学生问卷调查体现出来。其教学优势不但在学生学习效果上,对教师的提高上也同样有益。

从对象和方法上来看,以标志设计课程为例。2014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三个班,仅仅在142班实施对分课堂教学,另外两个班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30个学生正好分为5组,其成绩构成为上课时由任课教师给出的课上发言讨论成绩、学生之间不记名阶段作品互评成绩和最后大作业教研室教师集体批改的成绩构成。这样就保证了成绩的公正性,让学生明白要想拿到好的成绩必须做出好的作品,避免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给出成绩的片面性。

最后,从学生角度出发看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反映的情况是:30个学生里面除了2个学生弃权外,其余的28人中25人在满意和非常满意上投票。其中学生最喜欢的部分大多是任务布置和提问的设置。学生觉得在明确教学目的上,教师可以提前分享教学相关资料,而不是课后分享,而且学生对于小组互评的评分方式上觉得评分更加透明公正,同时教研室统一评分方式对学生而言也更加公平。在教研室教师全体教师共同点评作业时,也对本班对分方式所做出的作品有较好的评价。

问卷见下图。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教学方法和对分教学课堂的实施各有优劣,但是就教学效果而言,在艺术设计专业上,以标志设计课程为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一课堂教学中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有优势,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与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肖永红.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0):165-166.

[2]复旦大学对分课堂.共商改革[EB/OL].[2015-03-20].

http:///

对分课堂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对分课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42

On the Application of "Sub Class" i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rx" Classroom Teaching

ZHANG Chunfa[1][2], HU Wei[2]

([1] Jiangxi Teachers College, Yingtan, Jiangxi 335000;

[2]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20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principle") in the University is ignored, marginalized embarrassing situ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maj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le vigorously carry out the activitie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but the overall effect is not obvious. This is mainly due to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research is not enough. The bisection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principles", can break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jumping out of the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preaching and enhance the “principle" courses targeted, attraction and appeal, to more effectively play education theory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of the main positions.

Key words sub clas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 higher education

1 “原理”课教学现状

“原理”课作为高校的公共课,容易使学生感到非常枯燥无味,课堂成了学生的签到课,玩手机课,睡觉课。老师成了“不三不四”的老师,为学生所不屑(“三”指的是“三民主义”,引申为政治课;“四”指的是“四书五经”,引申为大学语文课。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大学语文课并不重视,认为是无用课,自然,思想政治课和大学语文课的老师也没有专业课老师地位高,被学生调笑称“不三不四”的老师)。通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原理”课教学确实存在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原理”课是一门纯理论的政治性课程,概念性的内容多。加之大多数”原理”课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理论与实际相脱离,使得“原理”课内容单一,枯燥乏味。

二是教学方法陈旧。多数院校老师在“原理”课的教学上采用理论灌输教学法,照本宣科地阐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没有创新,没有互动,学生被动接受。另外,大部分高校“原理”课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没有实践过程中的体悟感受。灌输式教学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不能更好地消化所学知识,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是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新形势下,不少大学生面临着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受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拼爹论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被扰乱。另一方面,随着“碎片化”时代的到来,各种不良信息对学生群体思想观念产生严重干扰,甚至影响到这一群体的信仰与道德建设。再加上高校“原理”课的形式化,不利于大学生真正理解理论要义,更谈不上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社会实践。

所以,只有创新“原理”课的教学方法,才能找到一个教学相长的出路。作为“原理”课理论教学工作者,应该紧密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是专门针对学生在思想认识和生活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更具实效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三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2 关于“对分课堂”

2.1 内涵

2013年10月,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于率先提出了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高校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活动清晰地划分为三个环节,分别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在时间上错开,做到“隔堂讨论”。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在课后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对课堂内容进行内化吸收,然后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在讨论中对所学内容加以透彻理解与拓展。

2.2 创新与优势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合理定位与转换。

从首轮试点效果来看,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传统大学课堂中教师“一言堂”的状态,让学生也能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同时,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增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大学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应当是充满自由、争鸣与思辨,即是师生都能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分课堂”适应了这一理想状态,它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表现在:

(1)教师角色的创新。一方面,在讲授过程中,教师是“有限教授者”。“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倡教师对课程进行精要掣领式的讲授,分析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提供基本学习框架和思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另一方面,在学生内化过程中,教师是“评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预留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做出恰当的评价和反馈,促使学生能够不断改进与探究。第三方面,在讨论环节,教师是“组织引导者”,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就前两方面的学习成果进行深入的讨论与交流,真正理解、掌握该章节课程的内容。此时,教师角色是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者、调控者、引导者。

(2)学生角色的创新。第一,在讲授过程中,学生是“整体的认知者”。学生消化教师讲授的主题,掌握重点难点,根据教师的指引,形成一个问题域或大纲轮廓,明确自己在课后的任务以及要自主解决的问题。第二,在内化过程中,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课后的一周时间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将理论联系实际。然后,利用各种资源环境,学习吸收相关知识,阅读相关教材内容和文献资料,深入分析课程知识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对所涉及的概念、命题、原理等进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三,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碰撞者”。学生将发现的问题和见解,在课堂讨论中提出来,在讨论中不断碰撞,不断学习。通过主题讨论、沟通,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形成有机的知识体系。

3 “对分课堂”在“原理”课上的运用

在“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概念进行分析,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化、通俗化,并以提纲挈领式的基本框架传授给学生,布置相关任务,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针对“原理”课中某一概念或某一事件进行自主学习,将所发现的问题或心得拿到课堂上讨论交流,强化学习成果。

首先,“对分课堂”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要有教学艺术。“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对分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虽然是“有限的教授者”、“评委”、“组织引导者”,但也必须明确的是,教师自身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很好地驾驭课本内容,才能将枯燥艰涩的理论艺术性地传授给学生。随着现代课堂的多样化,教师为强化课程的感染力,可以借助微课、网络、视频等新媒体,增加教学信息,丰富教学内容,让“原理”课生动活泼起来,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更加具有实效性。

其次,“对分课堂”有助于提高“原理”课的实效性。“对分课堂”转变了传统单一枯燥的灌输式教学形式,把课堂一半分给了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原理”课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要及时对学生所学进行评价反馈,要善于肯定学生的主动学习成果,要努力营造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如此,便可有效以解决“原理”课中学生上课“走神、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对分课堂”中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交流讨论实践,可以使学生在“学、悟、分享”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形成正确的“三观”,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结语

“对分课堂”作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原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追求,也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对分课堂”在“原理”课教学的运用,不仅需要对此模式进行不断的研究与完善,同时需要整个教学管理系统的支撑与配合,唯有如此,才能使“原理”课真正产生实效,吸引学生,才能改进大学课堂教学品质。

参考文献

[1] 复旦大学对分课堂.共商改革[EB/OL].[2015 -03-20].http:///.

[2] 郭芬云,常丽丽.人学课堂教学交往的缺失与追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2):39-41.

[3] 真虹.中美大学课堂教学比较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2):106-111.

对分课堂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药物化学;对分课堂;自主探究

药物化学作为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具有比较明显的学科特点:首先,囊括的知识面较广,包含药理学、生物学、化学等综合学科的大量相关内容;其次,理论性较强,其中蕴含大量的概念、定理、规律、法则等;再次,学科知识日新月异,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更新速度很快。就其自身的定义和定位而言,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1]。学生在最初开始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由于之前的认知基础比较薄弱,普遍感到非常的吃力,加上学科的知识系统磅礴繁复,需要识记的知识点较多,给教师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和挑战。“对分课堂”是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学新教授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2]。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这与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新形势下提倡的学生自主、探究、协作的学习方式深为契合。这种模式是针对我国高校课堂授课的实际情况,结合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而提出的,是国内高校教育界在本土教学总结和反思中孕育而生的产物,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大学课堂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近几年来,笔者实际授课中不断地尝试将“对分课堂”引入到“药物化学”的教学之中,以期达到增进教学过程中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强化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从而让学生更全面、系统、深入地掌握和利用这门学科的目的。

一、药物化学与对分课堂的“无缝对接”

高校与高校之间制定的同一门学科的课程计划不尽相同,一所高校在不同时期对一门学科的课程计划制定也会产生变化。具体到药物化学,不同学校安排的授课顺序、授课教材、授课课时等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期,药物化学课程的计划也会产生变动。因此要针对自身院校的具体课程设置情况,合理、灵活、策略地引入对分课堂,完成二者之间的“无缝对接”。

(一)惜时如金,高效率的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

对分课堂仍然强调定义、规律等基础知识的先期铺垫,这是实现对分的前提和基础。由于课堂的对分,教师直接讲授的时间“骤减”,这对教师的讲课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保质保量的完成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认知和理解,成为对分课堂的第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对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高度的凝练、系统的归纳、精准的判断和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准备好有针对性的、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二)高度关注,全程陪伴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

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是整个对分课堂教学的枢纽,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所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课下的自主学习,但“放手”绝不是“放任”和“漠视”。要进行持续的关注、引导和激励。借助于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便捷地获取诸如课件、视频、电子书等自主学习资料,在讨论区可以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线上交流,对学生反映的疑点、难点,老师可以及时进行思路上的而非答案性的启发;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学生进行激励等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参与,激发并维持其学习动机,但又不削弱学生的自主性和成就感。

(三)认真总结,做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评价

学生们的认知基础不统一,自学的效果也会出现差别。如果只是根据自学结果来评判学生的努力程度是不可取和不客观的。因此在学生完成自学,回到对分课堂上来的时候,教师不但要注意总结归纳学生经过自主学习而产生的讨论结果,还要关注学生自学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问题思路。在属于教师的对分时间里,既要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总结、梳理、归纳、规正也要对其自学过程中的解题思路、方式进行校正和导向。在教学评价中要始终体现结果与过程并重的教学思想。这主要体现在药物化学的平时成绩占60%,而期末考试成绩占40%。对能够全面深入掌握药物化学相关学科知识,在测试中成绩优秀的学生要予以肯定,对自学中努力思考,经常向老师提问和阐述看法、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但成绩相对不理想的学生,更要给予肯定,对于主动性较低、学习惰性较高的学生,则要进行激励和鞭策。这些都要从阶段性和总结性的各种形式的教学评价中体现出来。

(四)认清本质,灵活机变地实施对分课堂策略

对分课堂的形式从根本上讲就是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课时安排和具体章节的知识结构来灵活“对分”。对分课堂并不对讲授和讨论的比例进行硬性规定,既可以五五开,可以八二开,甚至九一开。[3]例如,在学习药物研究开发的途径与方法的时候,由于这一节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较多,学生掌握相对轻松简单,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将50分钟的课堂对分变为教师讲授30分钟、学生当堂讨论20分种。这样既体现了对分的每一个环节,又节省了时间,为学生下一堂对分课的进行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对分课堂对现阶段药物化学教学的完善和改进

对分课堂的本质是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以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启发智慧,发掘受教育者的脑力和能动性[4]。这对于药物化学的学科学习和实践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一)真正让教师“放下包袱,轻装上路”将“对分课堂”

教学法引入课程之后,教师可以将练习、测试的环节从课堂教学中剥离出来,选择性地放到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时间里。而学科结构中非核心的、衍生性的知识点则可以放到学生讨论的环节中来。这样一个对分的流程下来,老师所做的重点非常明确地放在了课程核心和难点的讲授上,其余的环节则放心大胆地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起到的是答疑、导向、激励的作用。因此,教师的备课时间大幅度减少,课程压力明显减轻,授课的效果较之从前却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让学生有“成就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通过对分课堂,引发学生进行主动性的学习;在讨论课上,无论是学生优秀作业的展示,还是新颖独特的见解,对所学知识的透彻总结,提出的具有深度的问题等,都会得到老师和周围同学的褒奖和肯定。学生从中取得的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这会让学生真正地去渴望学习、渴求知识,从而自觉、自愿地去学好药物化学这门课程。

(三)让考评工作更准确、更合理、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尊重和保护学习主体差异性的教学模式[5]。对分课堂给了我们一个考查学生日常成绩的重要标准,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在对分课堂上一个学期的整体表现来合理地给出其平时的成绩;学生的平时表现被计入学生的整体成绩当中,而且其平时成绩也会相对客观地反映在最后的卷面考试上。即使学生在卷面考试上有不稳定的发挥,最终的综合成绩不会与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有太大出入,而是更客观、更合理、更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尤启冬.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04,(9).

[3]李欣.对分课堂: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学新方法[J].学周刊,2016,(4).

[4]邱爱梅.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及其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5).

[5]杨淑萍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

对分课堂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对分教学 教学应用 大学英语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知识传授时间和讨论时间分隔开来,通过给学生安排一次自主学习的时间,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消化吸收,注重学生批判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分课堂既有传统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作用的优势,同时还结合了启发式教学,强调小组讨论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教师一直在尝试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其效果却微乎其微。当今社会大学英语课堂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要方法,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没有动力学英语且自制力差,在老师看来只要学生来了就行,至于课上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则可有可无,不被老师所看重,因此学生们很难对英语产生兴趣。与此同时,在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上,大部分学校只注重过程性考核。在某些大学,老师会在课上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讨论,但这种当堂谈论在没有给予学生充足准备的基础上,带给学生焦虑感,也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知识讲授阶段。第一阶段为老师讲授知识的阶段。老师先对本单元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进行详细的讲解,为同学们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每部分的大意,并通过设置情境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老师要对课文中的词汇用法进行讲解,对于部分长难句,老师要对其进行结构上的分析,并在其中穿插些技巧性的知识。在这个阶段,老师必须要求学生认真做好笔记,约束课堂纪律,不能让学生在下面摆弄手机,但不需要提问学生任何问题。

虽然第一阶段要进行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但老师不能把重难点知识全部讲透,要讲一半留一半,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空间,借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讲解虚拟语气的知识点时,课文中用到的是如果与过去事实相反,应该用怎样的句型结构来表达,即从句的谓语动词用“had+过去分词”,主句用“should(would,could,might)+have+过去分词”,但如果与现在和将来事实相反的情况,应该使用的虚拟语气结构并不需要进行讲解。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而在这个阶段学生和老师的角色并没有被改变,老师依然是传统的讲授者,学生也依然是知识的接收者。

2.内化吸收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需要适当地给学生安排一些作业,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而安排了作业老师要在收上来后进行批改,不能让作业的布置流于形式,批改后进行评价反馈。学生在这一个阶段需要对老师前一阶段所讲的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学生要在第一阶段有所收获才行。学生也可以列出自己之前听课时不理解的有疑问的知识点,在课堂讨论环节向老师求助。对分课堂强调的是有准备的讨论,老师布置作业也是为了学生在课堂上时可以有讨论的内容,不会让学生因为没有准备的讨论而产生焦虑感。有了讨论这种形式的鞭策,学生也会认真准备作业,在这一个阶段老师是评价者,学生是发现者。

3.课上讨论阶段。在课堂讨论阶段,因为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再加上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为学生安排课堂时间进行讨论了,学生可以对上一节所学的知识点和心得体会进行讨论,也可以对课后习题进行探讨学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讨论时间不宜过长。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那也可以说班里没有完全一样的学生。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上的差异,不是班里的所有学生都有相同的英语基础和知识掌握程度,也不是每个学生都有相同的性格,乐于参与进来。因此老师要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不认真参与的可以在之后让其单独起来发言。讨论结束后老师要对作业进行点评,然后每组派一名成员进行提问,老师需要把小组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再讲解。最后老师进行总结。整个讨论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带来的优势。

虽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短板,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但在运用对分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对教师也无形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能正确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因此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对如何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分配讨论时间、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及过程性考核中如何评价学生等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张博雅.对分课堂: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科学与财富.2015(12):803.

[2]宋德发.如何走上大学讲台-青年教师提高讲课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540.

*课题来源:2016年度包头医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课题名称:基于“对分”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研究,立项编号:BYJJ-QM 201680)。

对分课堂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化工原理;对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39-02

一、成果导向教育理念

我国于2016年6月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正式成员国,工程教育J证体系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目前,工程教育占到了中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以及毕业生总量的三分之一,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意味着我们的毕业生能够拿到通行国际的执业资格。因此,几乎所有相关院校都对参与工程教育认证表现出了空前高涨的热情。许多高校也逐步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的准备工作,此时迫切需要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工作。目前,成果导向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个基本理念之一,李志义教授提出要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来引导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工作。成果导向教育强调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师结合具体情境并应用团队和协同方式,来协助学生学习。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是在反思教育的实用性以及教育成果的重要性的背景下,由Spady等人于1981年首次提出的,也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目前OBE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这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s)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

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期末分数,学生的成果应该是其通过某一阶段的学习后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简言之就是最终取得的学习结果。学习成果具有如下特征:(1)此成果是该学生完成所有学习过程后获得的最终结果;(2)成果不是学习的暂时表现,不仅是学生知道、记得和了解,而是学生内化到其心灵深处的学习历程;(3)成果还应包含工程实际的应用能力,以及可能涉及的其他情感因素或价值观;(4)经过学生长期和广泛实践的成果,持久的时间越长;(5)成果应注重其实用性,并且兼顾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技能;(6)学校应同样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结果,根据最终培养结果按照反向设计原则来设计课程教学,并对阶段性成果进行多样化的评价。

OBE的成功实施须遵循如下四个原则:(1)教师进行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工作要与学生在完成学习过程后能够达成的最终学习成果相对应。(2)教师在课程设计与教学中应保证具有个体差异的每个学生都有完成学习成果的平等机会。(3)教师需要提高对学生学习的期待,鼓励学生开展深度学习。(4)教师应以最终学习成果为起点,反向进行课程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在目前的信息时代,高校学生成为新兴的Online一代。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一个称为“对分课堂”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和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学生则以讨论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过程。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为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点,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后就有一周的时间来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

三、我校《化工原理》对分课堂教学的实践内容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已开展专业认证申请工作,而化工原理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利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来引导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具有现实意义。本次化工原理教学改革实践采用对分课堂“隔堂讨论”的形式,课堂上教师负责精讲基本概念和重难点。我们将化工原理的课程内容按照传递现象的特点分成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三大部分,并分别结合相应的分离过程进行介绍。在课堂讲授中,我们还结合了工程案例教学法,在化工原理这门具有较强工程背景的课程教学中,引入工程实际案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另外我们还采用演示仿真动画等方法介绍课程中难于理解的教学内容和工程设备运行,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地呈现授课内容,使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更加直观和具体,以期充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展示换热器实际运行时冷热流体的流动状况来帮助学生理解换热器的管程和壳程;利用不同种类吸收塔的仿真模拟来了解吸收塔的构造特点、气液两相在吸收塔中的实际流动和传质过程。在每次课中,我们还结合我校自行开发的课堂互动Hclick系统通过一两道选择题来检查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辅助完成课堂考勤。每次上完课后教师布置两道与本次课程内容对应的中等难度的习题。与学生约定好需要完成的作业包括习题解答以及“亮考帮”(亮闪闪――分享个人学习所得;考考你――挑战自己的学习对手;帮帮我――向能者求助)两部分。课后学生需要对讲授的内容进行吸收和内化,并通过作业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分组讨论做好准备。完成的电子版作业上传至我校采用的网络教学平台供教师批阅,纸质版作业在课堂小组讨论时使用。作业不仅是自主学习的成果,也是讨论中非常重要的材料。

一周之后学生按4人一组先对上一次课的学习内容以及“亮考帮”展开分组讨论,我们要求学生都参与讨论,并强调在此过程中的学习分享以及互帮互助。我们也会安排预设的问题供学生讨论,例如在简单与复杂管路知识点讲授后,我们安排了从高位水塔引水至车间管路改造的问题。之后我们随机抽两位学生提出该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引导全班学生把一些未考虑到的关键问题提出来,此阶段以教师回答为主。最后,由教师在精讲与讨论的基础上做总结和拓展性陈述。

化工原理Ψ挚翁媒萄Ц母锟己朔绞缴锨康鞴程性评价,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课程末期我们还进行了化工原理课程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各教学环节和学体效果的反馈和评价来指导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该期末调查问卷一共包括16道题,询问学生在本门课程中的学习负担、对对分课堂的总体评价、对自己在本门课程中的学习效果的满意度以及是否认同并达到了对分课堂的教学目标等问题。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化工原理对分课堂在保持适度学习负担的情况下,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四、结论

总之,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在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程实践能力。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要更加精练,重点突出;还应进一步完善过程性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力争使每位学生都能达成最终的学习成果。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对发现的问题做出持续的改进。

致谢

感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对本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工作的资助。

参考文献:

[1]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2]Spady,W.Choosing Outcomes of Significance[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3,51(6):18-22.

Concept of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and PAD Class Practice in "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Teaching Reform

ZHOU Jie,WU Sheng-ji,CHEN Lin,LV Ting

(College of Material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8,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in China,PAD Class (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 practice in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pplying for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ourse teaching reform was carried out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Student learning is oriented as the center of our teaching reform. The PAD class time is allocated to teacher and students. Teacher present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difficulties,and introduces engineering practical project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solving practical issues. Students discuss interactively in PAD class and realize individualized assimilation. Practice and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s have moderate burden in PAD class of 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and obtain satisfactory teaching effect. PAD class helps to train th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对分课堂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对分课堂;高校英语教学;综述

一、对分课堂简介

对近年来国内高校高校教师备课压力大、大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师生课堂交流效果差等情况,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对分课堂(也称PAD)的教学理念。该教学理念旨在改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对分课堂教学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过程:讲授(Presentation)、内化(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对分教学要求教师先讲解所学内容,要求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归纳总结、提出问题。它还通过讨论环节,为学生解疑,进一步内化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一大特点是“隔堂讨论”。教师讲解先本周的知识点的框架和重难点,学生课后再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进行个性化的总结内化后,下堂课再进行课堂讨论。对分课堂教学理念自提出以来,受到大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可。从2014年秋季学期至2016年秋季学期,全国40多所学校70多位教师在80多门课程教学中使用对分课堂,涉及的学科包括心理学、教育学、英语、思想道德与修养、化学、物理、电气工程、中医、护理等等,从高中、中专到专科学校,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课程,140多个班级6000多名学生体验对分课堂。

二、对分课堂在高校英语教学的应用研究现状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进行高级检索,以“对分课堂”“高校”和“英语”为篇名、关键字、主题交叉搜索,获得期刊28篇。其中有1篇发表于核心期刊,1篇为会议记录,多少多少为课题论文。

(一)按年度发表数分析

2015年发表2篇,2016年发表19篇,2017年1月至2月发表7篇。2017年头2个月的发表数超过上年30%,可以预测以对分课堂理论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的论文数大致呈上升趋势。

(二)按研究理论分析

在这28篇论文中,23篇单用对分课堂理论研究高校英语教学,占论文总数82%;5篇结合CBI、动态评价、项目式教学、微课等教学理论或方法进行研究,占论文总数18%。

(三)按研究侧重点分析

28篇论文中,8篇介绍了对分课堂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流程,涵盖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写作、阅读、翻译、读写等方面;6篇分别介绍了该理论在口语、翻译、商务英语、海洋专业英语、医学英语、幼儿园与教学法等课程中的运用;其他论文概括介绍了对分课堂理论、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对分课堂实施的可行性和实践过程中潜在的问题等。

(四)应用研究总结

笔者检索的28篇关于对分课堂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章中大部分介绍了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从理论层面介绍了对分课堂的可行性、优势或可能存在的问题。有13篇或具体或简要介绍了对分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教学步骤和实践分配。其中有2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估学生对对分课堂教学的满意程度,分别是何心舒(2016)的 “基于对分课堂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研究――以银行柜面英语口语为例”,探讨了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项目式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分课堂在教学中教学步骤取得的成果和问卷调查了学生认可度;赵婉莉(2016)“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通过详细介绍对分课堂的流程、对学生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提出来该模式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的优势。有3篇在教学中设计了对比教学实验,分别是许辉(2017)“CBI理念为指导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和刘旭阳(2017)“基于动态评价和对分课堂理念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研究”,2篇文章通过对照传统教学模式和对分教学模式展示出对分课堂在提高教学成果上有积极影响。此外,王芳(2017)“海洋工程专业英语对分课堂PAD模式实践与探索”,就隔堂对分和当堂对分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

三、对分课堂在高校英语教学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数量少

在上述28篇文中,实证研究方法的范围较小,2篇文章是对1个实验班和1个对照班进行比较,1篇是在3个班级中进行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的比照,缺乏大量的研究数据。

(二)研究方法缺乏多样性

目前在上述的28篇文章中,只有问卷调查和对照2种实验方法,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三)缺乏实践分析

在28篇文章中,15篇的内容讨论停留在对分课堂适用于高校英语教学的理论阶段,13篇介绍了教学流程,其中只有4篇对实际应用的效果进行评估。

四、对对分课堂在高校英语教学应用研究的展望

(一)深化研究

对于对分课堂的应用不能尽停留在理论层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以更多的实践数据来印证该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二)研究方法多样化

可以采用其他某种研究方法或者混合使用研究方法来进行更全面的的高校英语教学研究分析。

(三)加强对分教学模式与语言教学理论的关系研究

高校英语语言的教学有其独特性,在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要注意英语语言学习中所具有的特性。

五、结语

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的提出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主动型,有利于解决高校教学中学生学业倦怠、上课不积极等问题。但是在实践中如何对对分课堂进行改良使其更好的适应高校英语教学还需要更多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

[2]何心舒.基于对分课堂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研究――以银行柜面英语口语为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6,4.

[3]赵婉莉,南娇朋.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陕西教育(高校),2016,5.

[4]许辉.CBI理念为指导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报,2017,1.

[5]刘旭阳.基于动态评价和对分课堂理念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1.

对分课堂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对分课堂;医用化学;教学实践

高校开展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使教师课上完成理论知识讲授,还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不仅能使教师深化教学内容,还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以及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该教学模式充分满足了我国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需求,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对分课堂的概念及优势

1.1对分课堂的概念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由普林斯顿心理学博士及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提出来的,通过将传统讲授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相结合,有效解决了高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该模式的核心观念是对课堂时间进行划分,一部分用于教师讲授,另一部分则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其特点是突出课堂中学生讨论过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过程分为3部分,即讲授—内化吸收—讨论。目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进行了诸多教学实践,实践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深层次变革,能够有效解决高校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难题,提升教学质量[1]。

1.2对分课堂的优势

与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相比,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协调课堂学习时间的优势。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讨论时间和讲授时间错开,使学生有一周时间自主进行学习安排,促进知识的内化吸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展开讨论,这对学生探索精神与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对分课堂不同于讨论课堂。讨论课堂主要通过问题讨论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学生需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预习。目前我国高校课程安排非常紧凑,学生充分预习很难实现。同时讨论课堂讨论时间居多,讲授时间较少,教师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2]。在对分课堂中,教师对知识的基础概念、框架以及学习重点进行讲授,学生对章节内容有了基本了解,降低了课后学习难度。学生课后可按照自己的学习程度有效进行吸收与内化,在后续课堂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同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互动。对分课堂通过讲授—内化吸收—讨论3个阶段性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了教学内容,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医用化学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

2.1医用化学教学现状

在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课上被动听课、记录,缺少发现问题能力和探索精神,普遍存有应试心理,同时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与沟通。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医学教学形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医用化学教学形式也随之变化[3]。目前,医学理论课时逐渐被压缩,教材不断更新改版,教学内容变化快,而教学又要追求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从而导致不断膨胀的课程内容和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改变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对解决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是有效提升医用化学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2.2优化医用化学教学的策略

改变医用化学教学现状主要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翻转课堂与慕课得到了普遍关注。前者主要是学生课下学习教学视频,随后进行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具备较强自控能力。同时翻转课堂需制作大量的视频课件,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较好资源掌控能力及技术,但因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双重压力,翻转课堂未能得到较大范围的应用。后者则是通过互联网对课堂进行虚拟构建,教师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世界各地的学生,规模庞大且开放程度高。然而,慕课规模过大,很难实现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同时,该模式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视频制作工作,还必须有强大的网络服务作为后台支撑,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都相对较大,大部分高校难以承担,推广难度较大[4]。对分课堂主要针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资金投入较少,具有很强的经济适用性,任何学校都可以开展。对分课堂不仅汲取了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的精髓,还结合了研究、讨论、参与以及合作等多种学习模式的优点;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改变了教师低水平机械教学现状,提高了教学水平和课堂质量。因此,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我国高校课程改革需求,并从根本上优化了课堂教学方案,是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3对分课堂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医用化学是一门基础课程,课程本身具备系统性与完整性,但每个专业对该课程有特定的学习要求,因此必须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征进行个性化教学。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实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解决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难题。

3.1对分课堂实施步骤与过程

(1)实施步骤:医用化学课程共48学时,实验课16学时,理论课32学时。其中理论课每周一和周三各一次,一次安排2学时,每学时为50min。按照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第二周在班级内部设立8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选出组内发言人和组长。要求每组有3~4名非医学专业学生,安排其担任该讨论小组的发言人或组长。因每周只进行2次课,且课程间隔时间短,针对此种情况我们设置了大、小两个交流讨论环节。周一进行大交流讨论环节,此时教师安排1学时时间让学生就上周授课内容展开交流讨论,分享学习体会、心得,并且提出相关问题,与小组成员或教师一起分析解决。教师对学生进行抽查提问,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以此了解各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1学时则由教师讲授新课程知识的概念、框架以及重点内容,学生认真听讲后进行课本阅读和资料查找,进而吸收、内化。教师布置作业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为下次课堂分组讨论做充分准备。周三开展小交流讨论环节,因学习的课程较多,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程度相对较低且提问较少,所以教师安排1/3的课堂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和学生一起对上次课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同时分析解决小组课后复习中遇到的难题。安排另外2/3的课堂时间进行新知识讲解,在下周一再进行大交流讨论环节。(2)实施过程:开课之初,教师将教学大纲发到学生手中,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教师课上讲解重点、难点内容,学生课后阅读材料并完成相关作业和笔记记录,有目的地依据教师提供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复习,对遇到的难题进行总结,以备交流讨论。讨论时间为20~40min,主要围绕重要概念的回顾、重点掌握、难点解析等分享见解、展示个性、开阔视野以及锻炼合作能力等。交流讨论环节主要为组内、组间、全班交流,教师抽查提问,各组代表提问,展示作业及教师进行总结,等等。

3.2对分课堂教学评价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评定学生平时成绩,促进了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作业布置应起到督促学生课后复习的作用,同时教师应准备小部分综合性强且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以为下次讨论提供素材[5]。课堂中,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促进组间、组内的互助协作,共同完成课堂作业。在进行课堂提问时,着重了解非医学专业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考核方式为8次作业,每次作业的最高得分为2分,主动提问与积极回答问题最高可获得8分。期末考试选择闭卷方式进行,总分50分。考试的主要内容为课堂讲授重点、课下吸收的知识以及课堂小组讨论的核心内容、必须掌握的内容等。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时间做出合理分配,实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了对新知识的接收速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师生互动,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改善作用,说明该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培亮,马豫峰,游文玮.案例教学法在医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J].广东化工,2014,2(3):122.

[2]刘明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3(4):730-734.

[3]宋建平,王红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文山学院学报,2016,2(3):83-85.

[4]王飞,陈慧慧.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J].广州化工,2016,10(18):223-224.

[5]赵培亮,马豫峰,游文玮.案例教学法在医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J].广东化工,2014,2(3):122.

对分课堂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质量,硬件课程

0引言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使得高等教育也在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随之而来的是显性的教育质量下滑。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质量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一个显要因素,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在“填鸭式”的授课环境中学习效率低下,学生对教师课堂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往往不能够透彻掌握,通常只能达到一个基本理解或是不挂科的程度[1]。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2]。

1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特点

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例如“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等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微机原理”等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的组成结构与工作原理,使学生不仅能够知道计算机是如何构成的,而且知道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对之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必备的应用技能。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等课程则主要是训练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这类课程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这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3-4],采用讲授的授课模式,学生往往会感到课堂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对于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对分课堂在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对分课堂的提出

综合传统课堂的授课模式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并进行折中,提出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称为“对分课堂”[5]。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一半的课堂时间由教师进行讲授,即仍然采用传统讲授模式,而另一半时间则分配给学生,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完成学习过程[6]。与传统课堂相类似,对分课堂仍然是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前,学生学习在后。对分课堂又类似讨论式课堂,强调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讨论,鼓励自主性学习。

2.2对分课堂在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鉴于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的原理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尝试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硬件课堂教学当中。我们的做法是,将课程内容的讲授环节与讨论环节错开,分别安排在不同的两次课程中。在前一次课程中由教师主导,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与导读;然后,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左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进行个性化吸收,并完成作业;再下一次课堂上,先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展开深入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以讨论的方式完成相互答疑、查漏补缺;讨论环节后,再由老师对学生讨论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并且归纳、梳理、总结整个教学内容,从而完成一次对分课堂。另一方面,我们也尝试了实施新的过程性考核方式,将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评价模式改为过程式考核,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积累,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程度。过程考核模式采取: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出勤的形式。学生通过平时完成作业,可以获得一定的基础成绩,对于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则可以通过优质的、有创造性的作业而获得较高的基础成绩。通过这种强调过程化的新的考核方式,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完成精彩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显著提高。我们在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后,学期末通过问卷调查、信息员反馈、座谈会等多种方式收集了大量的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意见。总结评价意见,大多数学生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较大的认可度。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显著提高,教学有明显提高。

3结语

对分课堂充分体现了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理念,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通过采取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反映良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精神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同时,由于对分课堂的自由讨论与答疑解惑等教学环节,对于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墨杰,刘海峰,钟莉,等.提高大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方法与对策[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3,33(3):84-86.

[2]曲如,李晗,刘悦,等.基于DEA方法的学生有效努力程度的评价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3(6):1-4.

[3]田原嫄,崔凯,张海波,等.计算机数控理论及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与实践[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3(3):91-95.

[4]于涛,鲁敏,石志标,等.毕业设计环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3,33(4):85-87.

[5]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6]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

上一篇:乡村建设论文范文 下一篇:ct诊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