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辟谣报道

时间:2022-10-16 06:59:59

[关键词]辟谣报道;重要性;方法

随着信息化的加快,微信朋友圈每天都可以见到“求转发”“帮忙扩散”的信息,这也让谣言随之泛滥。这些谣言不仅给民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干扰,而且会不断摧毁社会信任体系,并严重损害政府形象。因此,作为主流媒体,如何做好辟谣报道至关重要。

一、注重选材

1.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比如质疑庆安警察开枪,具有纵容暴力袭警之嫌, 事件涉及公安人员,如不辟谣,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2.给人民生命造成重大威胁,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比如禽流感,因为迷信放鞭炮,严重影响防火,且造成财产浪费。

3.涉及群体众多,负面影响面很大。比如地震谣言,数万人上街夜不归宿;谎称食盐要涨价,引起大家抢盐;说水体污染,造成集体抢购矿泉水等,如果不辟谣,都会引起民心不安,社会动荡。

换句话说,这些假消息虽是民间无事生非者的街谈巷议,但只要被扩大,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这类谣言应该被选为辟谣报道的对象。

二、辟谣不以追求轰动效应为目标

追求轰动效应,恰恰是媒体“独家报道”的初衷和动力。“独家新闻”曾经被视为舆论竞争中的“致胜法宝”,从记者积累人脉关系到获得独家信息,再到独立制作、独家,显示着“振臂一呼,八方响应”的舆论领袖地位,也显示着“一览众山小”的高度和“舍我其谁”的霸气。即便在海量信息、真假难辨的互联网舆论时代,对于“独家报道”的追逐,依然是一些媒体不变的兴趣和方向。按照以往经验,由于规划的前瞻性和不确定性,媒体的“独家报道”往往无法证实,相关部门也不会出面澄清,只会带来又一轮舆论热议,引起“消息不实”的乌龙报道。所以辟谣报道要寻找的事情真相,绝对不能以追求轰动效应为目标。

三、深入调查必不可少

2016年6月份,微信朋友圈一则父亲寻找被拐儿子的微信可谓一波三折。先是“好可怕,又一个孩子丢了”,不到十分钟,同事的朋友圈就也出现了同样的寻人启事。不到一个小时,朋友圈就被刷爆了,理发师、银行职员、外企员工,富二代……几乎所有朋友都转发了这条动态。出门去店里买了瓶水,去的路上和回来的途中不经意间也都能听到路人讨论这件事,大家都希望能尽快找到孩子,一些媒体在没有经过调查的情况下已开始利用微信公众帐号播发这则消息。可是,就在大家进行爱心接力的时候,却出现了另一种声音:这是个骗子。寻子事件在朋友圈疯传了半天之后,整个事情的真相似乎慢慢浮出了水面:寻子事件是假的。有人联系了寻子的那位父亲,但是对方一接起电话立马给了个银行账号,说往里汇钱,于是好心人就起了疑心,于是,在没有深入调查的前提下,很多媒体的微信公众帐号又对这条“辟谣”微信进行了转发。然而时间又过去了一个小时,辟谣的方老师和另一个雷老师就被赶下神坛。6月29日15点31分,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巡视员、原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通过其实名认证微博回复了网友询问,辟谣信息称:图片中孩子失踪属实,河北唐山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就这样,反辟谣的动态再次在朋友圈中以爆炸式的方式传开。这种没有经过深入调查就传播的辟谣报道本身,就会让媒体丧失公信力。

四、用全权威数据说话

微信中曾信息,称“冰城严重血荒”,谣言一出,引起社会各方恐慌。这时,如果简单的采访血站工作人员,说“并不血荒”恐怕难以服众,如果详细地报道血库血液存储供应量,每天临床用血量,以及每天献血人数和献血量等权威数据,则更具说服力。在现在这个社会,动不动就以“假新闻”做挡箭牌,恐怕没有太大作用,用详实的数据说话则能让报道立得住,让谣言无立足之地。

五、借助实验手段

前段时间,有媒体曾报道了一则“螃蟹西红柿同食产生砒霜”的消息,引发热议。认同这一观点的人,大多认为维生素C能将虾蟹中所含的五价砷转化为三价砷,从而形成与砒霜类似的毒素。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黑龙江一位皮肤科医师魏娟给出解释,螃蟹是甲壳类生物,含有五价砷,本身对人体没什么损害,但是在维生素C的作用下,会变成三价砷化物,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砒霜。哈尔滨市蟹凰宫大闸蟹的江经理则认为:螃蟹与西红柿一起食用,只产生一些过敏症状,但绝不会产生砒霜。”在各方争执不下的情况下,记者找到了理化测试中心,与相关专家一起,使用专业仪器,进行了实验。并详细纪录了实验过程,根据实验,可以判断,维生素C对于五价砷与三价砷的转化,几乎是不起作用的,即使有作用,也只是抗干扰的掩蔽剂作用。同时,实验结果显示,盐酸反而对于砷的转化有很大作用,酸浓度越大,转化率越高。但人体胃里的盐酸浓度只有0.3%,远远达不到转化所需浓度,在这个浓度下,转化率也很低。所以,网络传言中,维生素C不能和虾蟹同食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这个实验无疑是最好的谣言粉碎机,有理有据,有说服力。我认为,借助实验手段做好辟谣报道不失为一种新选择。

上一篇:构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相关策略研究 下一篇:做中国现代化大农业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