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像似性、模糊性和体验性概述

时间:2022-10-16 06:44:14

语言像似性、模糊性和体验性概述

摘 要 语言的像似性、模糊性和体验性统称为语言的三大属性。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语言的像似性指语言像似于认知,而且像似于现实。客观事物的无限性以及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决定了语言的模糊性。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结果显示,语言具有体验性,即语言是人们对世界客体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而形成的,是一系列心智活动的过程。

关键词 像似性 模糊性 体验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我国现代语言学研究是从上个世纪初开始。从过程上讲,国外语言学研究起步早,成果卓著;国内语言学研究起步较晚,成果虽然不少,但突破性进展也不多。从事认知语言学、语言哲学、模糊语言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如皮尔士1902,王寅2016等)得出了一个近乎一致的结论:自然语言具有像(王演认为将“象”改为“像”更合适)似性、模糊性和体验性。这“三性”统称为语言的三大属性。文章概述自然语言的三大特性,旨在归纳和总结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历程和成果。

1语言的像似性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将语言像似性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现实、认知和语言”是构成认知语言学核心原则的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的辩证关系是:现实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语言;语言影响认知,认知影响现实。“语言必然像似于认知,且在认知作用下一定程度上像似于现实。这就是认知语言学所论述的‘像似性’。”迄今为止,全世界召开了几十次相关专题研讨会,出版了几十本学术专著和论文集。认知语言学有关语言像似性的研究已经从语音、词汇层面发展到句法层面。世界上,最早对语言像似性进行开拓性研究的是海门(Haiman,1980,1985),他系统地从同构(isomorphism)和动因(motivation)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随后,研究成果推陈出新,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不再是语言结构,而是语言形式背后的认知系统。语言像似性研究也成为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焦点。因此,专家学者们从语言符号的像似性(包括像似符icon,标记符index和象征符symbol)语言句法的像似性、语言文学的像似性等进行研究;其研究的范围和层次得到不断拓宽,从而推动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发展。

2语言的模糊性

李文戈(2004)等在研究翻译学中的语言模糊性时指出:语言具有模糊性,这是一种泛语言现象。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客观世界是无限的,客观事物是无穷无尽的,而且是千变万化的;其二是人类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当人们对认知对象的类属边界不清晰和性态不确定时,就出现模糊性。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结果表明:模糊现象在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而且是一切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模糊性集中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句法、语义、语篇、语用等方面,但语言的模糊性并不影响人们的日常交际。有时,适当地运用语言的模糊性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语用效果。例如,英语中的“冷”(cold)、“热”(hot)、“酸”(sour)、“甜”(sweet)等都是相对的,其标准在于人们可接受的程度。

3语言的体验性

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语言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形成的。”语言的体验性是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发展的结果。“现实――认知――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这三个要素的辩证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语言的体验性强调人们身体各器官对世界客体的感知体验从而形成概念系统并通过词汇化而形成的,是主客体之间互动而产生的结果。语言的产生和运用都依赖于人们自身对世界客体的感知,这是一系列心智活动的过程。这个突破性的成果归功于王寅教授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实践。该成果一经问世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充分运用于语言教学和二语习得,对于推动外语教学与学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结语

现代语言学研究结果表明:语言的像似性和语言的模糊性一样,是一种泛性现象;语言的模糊性取决于世界客体的无限性和人们认知能力的局限性;而语言的体验性则是强调人体各器官对世界客体的感知体验,是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成果。语言学家撇开语言形式,从人们背后的认知系统反推语言的形成过程,从而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其成果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个人的学习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然语言的三大特性集中体现了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卢卫中.语言象似性研究C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6):840。

[2] 王寅.ECM和时序像似性与翻译实践――认知翻译学探索之十一[J].山东外语教学,2016(3):5.

[3] 李文戈,武柏珍.翻译学视野中的语言模糊性[J].外语学刊,2004(3):84.

[4] 王寅.语言体验观及其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J].中国外语,2009(6):63.

上一篇:浅谈高职“物流法律法规”的第一堂课 下一篇:基于“阶梯式”项目导入法的“EDA应用技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