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日记

时间:2022-10-16 05:47:36

语文教学日记

教学日记的内涵十分丰富,从教学反思性角度来看,教师的学习、教学与研究具有同源性,即使在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也蕴含着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教学日记就是要让我们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思考、研究而提高教学实践的水平。纵观我十几年的教学日记,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一、记成功做法

我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的目的、取得良好效果的做法记录下来,有时记下的可能仅仅是一个小问题,但它却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最直接的参考。

例如,下面就是我在教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后写下的一篇教学日记《示范、点拨、激励――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好办法》

《春》一文语言准确生动,清新明快,可是我发现初一学生年龄小,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对写景抒情的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理解不到作者的感情,这时教师的示范、点拨和激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在示范朗读时,非常注重自身的感情表达,我以读为旋律,融表情、姿态、手势为一体,创设浓烈的情感氛围作用于学生的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课堂情感效应,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果,我范读后,学生纷纷效仿,不断矫正自己的误处,还自告奋勇地把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或自我感觉读得好的语段读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分享他阅读的快乐。我抓住时机适时点拨,让他们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喜欢这段文字的原因,对回答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巧妙地把诵读、品读、赏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这样,学生们在我的示范、点拨、激励下,通过自己主动的学习,自觉的训练,对这篇作品的理解能力潜滋暗长。

二、记失败之处

我将教学实践中的失误之处,处理不当的教学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所应吸取的教训。如,教学日记《教〈苏州园林〉一文留下的思考》记下这样一个片段:

今天我给学生们上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这一课,课前我围绕教案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内容包括①学习目标 ②作者及写作背景 ③拼音词语 ④园林建筑图片 ⑤文章结构 ⑥表格(说明对象,及说明方法)等共34张ppt。上课时我先让学生们了解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学习了字词。接着就匆匆地让学生们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随后我就按部就班地把一幅幅精美的园林建筑图片放给学生们看,自己还充当起导游,不厌其烦地给他们作讲解。起先学生们兴趣很高,把自己在初读课文时对建筑物的零星记忆叫嚷出来,可课堂越往下进行,学生参与率却越低,最后只有我一人在那儿唱独角戏了。最后画面还没介绍完,就下课了。这堂课我充其量当了一名导游和放映员,而学生们却被闲置在那里,成了无所事事的看客,这堂课是失败的。课后我仔细分析原因,主要是:(1)在这堂课上我没有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对教材进行诵读,只满足于学生的粗读便浅尝辄止。学生对内容不甚了解,根本无法推进阅读思维和情感活动,无法对老师的教学活动予以配合,其结果是“读如不读”。(2)课件设计不合理,课前没有精心设计并选择课件,把课件变成“教案搬家”,我变成了“放映员”,把师生之间在特定情境中的富有情感的交流,变成了人与冰冷的机器之间毫无情趣的信息交换,所以劳而无功。针对这节课出现的问题,我认识到:一方面在语文课堂上只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阅读,他们才会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另一方面要精选课件,该用的插图宜少而精,可用可不用的坚决不用,要增加知识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三、记学生见解

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也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血液,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我在《桃花源记》这篇教学日记中记下这样的故事:

今天我在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班里有两名学生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本文是否体现了作者陶渊明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认为陶渊明应该利用县令这一官职,把自己所管辖的地方治理得像“桃花源”一样,实在不能的话,也应该为之作出最大的努力,但他没有这样做,却宁肯选择了归隐田园,这不是消极避世又是什么?不管学生的想法对不对,我对他们这种有独立的阅读见解和感悟的思维方式都非常欣赏,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而激动不已。我要把他们这些问题记录下来,进一步研究教研,丰富自己的教学。

另外,我平时非常注重对学生言行举止的观察,有时学生中发生一些事情,往往也会触及学生或我的心灵,我也把它们记下来。

通过十几年的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坚持写好教学日记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综合能力的强有效措施,只要坚持一定有收获。时间会无情地带走我们的记忆,只有勤于动笔,勤于思考,勤于探究,才能为自己留下许多有价值的回忆,才能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上一篇:英语教学要从“思维”开始 下一篇:债券融资、信息不对称与融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