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

时间:2022-10-16 04:32:55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

摘 要:《林黛玉进贾府》是中学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解读此文,要求学生自己确定研究方向,共同探究,拓展阅读的深度,大胆自信展示研究的成果。这种方式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 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 语文素养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6-0069-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具体到语文教学上则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老师在教《林黛玉进贾府》这篇小说时,通常的方法是抓住其中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采取或老师提问或学生讨论的形式,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但很明显,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不一致的。因此,笔者在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时,作了一次小小的尝试,把课文交给学生,让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来把握人物。尝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课题选定阶段

这个阶段是最关键的阶段,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的兴趣以及课题研究的深浅。笔者概括性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这三个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喜欢黛玉的才气,但不喜欢她的小心眼、尖酸、刻薄,有的说宝玉身上的脂粉气太足,整个一个奶油小生。相比之下,王熙凤的人气指数较旺。笔者抓住这个突破口启发学生,作者曹雪芹对这三个人物持一种什么态度?怎么评价才是客观的,才是尊重作者意图的?这样,学生很快地确定了研究方向。

二、研究探讨阶段

这个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如果把握不好,研究性学习会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这个阶段中,笔者大胆放手,适时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题确定后,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紧扣课文赏析三个人物。但这种研究的结果使人物形象非常单薄,比如对林黛玉的分析,仅仅看到了她初进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小慎微,至于她的小心眼、尖酸、刻薄等就无从下手。特别是学生提出“林黛玉进贾府后,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她进行了三次肖像描写,为什么一直没有写到服饰”,可见课本的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探究,笔者于是提醒他们读与人物有关的小说回合,让形象凸现出来。很快学生就找到了第八回黛玉在宝玉眼中正式亮相的装束,“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簪儿,密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黑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盘,眼如水杏”。同样是美丽,但两相比较,更突出黛玉超尘脱俗的气质,以及宝黛两人的性情相投。而宝玉研究小组也找出了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对宝玉的评价,第三十六回宝玉与宝钗对话时对她的指责,第六十六回贾琏心腹小厮兴儿在尤二姐面前对宝玉的评价,还有七十八回他给丫环晴雯撰写的《芙蓉女儿诔》,使宝玉形象从奶油小生中渐渐脱离出来。凤姐研究小组也在小说中找出了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及第六十九回“弄小巧借剑杀人”害死尤二姐等片断。

有了这方面的启发,学生还顺藤摸瓜在小说中找出了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为了加强他们的理解,笔者向学生推荐了中华书局蔡义江先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

掌握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素材之后,笔者跟学生商量,是不是也向一些红学专家请教,这样学生意识到应该读一些名家的评论,拓展阅读的深度。他们读了周汝昌、俞平伯、舒芜等名家对人物的分析,以及脂砚斋的点评,为课题的论证找到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通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搜集、信息处理、探讨研究后,学生的课题初具雏形,并确定了三个课题名称《“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突出其不食人间烟火,冰清玉清)、《脂粉堆里的英雄――话说凤辣子的“辣”》《女儿国里的须眉――还宝玉一个说法》。根据他们占有的素材,笔者鼓励他们以课件形式展示成果。

三、成果展示阶段

展示过程中,笔者以一名主持人的身份出现,衔接各个环节;学生落落大方走上讲台,人物形象分析深刻,讲解思维清晰,课件制作精彩,课外资料及音像资料运用恰到好处。

如展示完黛玉在初进贾府谨小慎微的性格后,拓展出了她所处的地位与处境:父母早亡,上无兄惜姊爱,下无弟尊妹怜;千里投亲,寄人篱下,孤苦伶仃之感自然尤甚。

在悲凉的《葬花吟》曲子中,引用其中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加强了对人物悲剧命运的认识,并且以“质本洁来还洁去”对林黛玉作出了高度评价,让听者在了解她的处境后,能够理解她性格上的小心眼、尖酸刻薄而美貌多情,其多愁善感的形象更让人触摸到了人物的灵魂。

分析王熙凤时,学生在肯定其精明、能干的同时,又以小说中的实例与评价佐证其刁钻狡黠、心狠手辣的一面,清晰地剖析她这只“胭脂虎”的原形。课件中学生以她的判词导入,以《聪明累》歌曲作结,抓住“辣”字分析性格,中间还穿插有她出场的电视剧片段,丝丝入扣,有条不紊。

至于宝玉,学生更是紧扣《西江月》对他的评价以及他自己对黛玉的三问、摔玉的过程,体现其叛逆意识,联系他所处的家庭环境,以及贾府中各种身份的人对他的评价,得出了“我们可以不喜欢宝玉,但不能不理解宝玉”的精辟、客观的结论。

在每一小组展示完毕后,笔者安排了一个“答记者问”的环节,欢迎其他学生向研究小组提出各种事先不曾预设的问题,让成果展示阶段由静态走向动态,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把课题总结推向了高潮。

在这次经典名篇的研究性学习中,笔者尝试着将课本变成课题,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在研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研究人物专题的能力,掌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团队意识,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动手、表达能力等。虽然研究与展示都还不够深刻,但这种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过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的大门。

对笔者而言,这次教学实践使自己在教学观上有了一些新的认识:1.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清楚地意识到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究者;2.教师要在课前做比传统教学更多的准备,应有心理准备与学生共同面临和应对大量不可预期的、随机出现的问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学习,努力建构丰富、多元的知识结构;3.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协商者,起着向学生提供支持的作用,关键时刻拨开迷雾点亮方向,但不能越俎代庖。尤其是教师介入的时机、程度,都要特别注意,否则这种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就会流于形式。

这次尝试虽然不够成熟,但笔者相信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和教师教育观念的进一步更新,这种学习方式能真正进入中小学学习活动的主渠道――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

上一篇:高考语文字形题取消后的错别字再思考 下一篇:“虎”姓源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