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选择题提分技巧

时间:2022-10-16 03:11:37

地理选择题提分技巧

近年来,地理高考选择题的命题加大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思维深度的考查力度,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考生要想快速准确地拿分,更加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解题策略。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教研经验,总结了如下解题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科学解题程序

1.细审题干。

有些考生比较急躁,只粗略扫一眼题干,还一知半解时,就开始看题肢,但是当对选项拿不准时,又再回过头看题干。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还会越分析越糊涂。

解答选择题首先要全面仔细分析题干,即通过阅读,了解题干中心思想,理解好题中文字和图表材料所要表达的地理原理和地理现象,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把握设问条件,明确考题要求。

(1)找出“关键词”和“限定词”,也就是所谓的“题眼”,明确“考什么”。

题干的关键词,比如“最主要的是”“最多的是”“最合适的是”“最能体现的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等。限定词,比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图中体现出”等,通过关键词和限定词发现并明确问题的指向。

(2)全面分析并充分挖掘题干提供的显性条件和隐性条件,明确“有什么”。

题干给出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明示条件,即题干给出明确、具体的条件;二是暗示条件,即题干给出的条件隐藏在材料或图表中,有一定的隐蔽性;三是限制条件(或特定条件),即题干给出数量词、方位词、特定名词等;四是多重条件,即题干要求选项要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五是多余条件(干扰条件),即题干虚设的个别条件,对解题起干扰作用,以增加实体的迷惑性;六是转换条件,即用同一事实的其他说法作为设问条件之一;七是模糊条件,即题干中的条件模糊、不具体,需要进一步理解,才能明确题干的条件。

2.细审选项。

(1)审查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对选项叙述的正确性判断是做好选择题的核心任务。选项叙述错误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因果错误,如“在副高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阴雨”;二是表述绝对化,如“沿海比内陆多雨”;三是前后矛盾,如“地中海气候全年温和多雨”;四是概念混淆,如“海岭、海沟等构造带将地壳分为六大板块”;五是表述错误或不完整,如“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六是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如“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对于选择题选项,首先要判断选项叙述正确与否,对于叙述错误的可以进行排除。

(2)审查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判读选项内容是否完全符合题干要求。有的选项本身叙述是正确的,但与题干无关,对这种选项要特别注意。

3.得出结论。

这是解题的关键和核心所在。考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要运用多种方法技巧,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辨析正误,得出正确答案。

4.复查核对。

考试时考生不要急躁,应迅速对所选出的答案再次作鉴别、比较,进行最后的完善确定,以确保选出的答案准确无误。

5.填写答案。

因为近年高考选择题实行机器阅卷, 考生一定要按标准、按规范认真填涂,绝不能标新立异,避免评卷时因“机读”出现误差而丢分。

二、灵活使用解题方法

综观近几年的地理高考题,从题目的设计形式来看主要有文字材料型、图表型、直接问答型。从考查目的来看主要考查考生的计算、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推理判断等能力。

解地理选择题常用的方法有:直选法、排除法、优选法、代入法、图解法、比较法、逆向思维法、列举法,等等。针对不同类型的选择题,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能有效降低题目难度,从而准确选出答案。

1. 组合类排除法。

组合类选择题的选择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组成,是多项选择题变成单项选择题的一种主要形式,往往比其他类型的选择题要复杂一些。解答这类选择题的有效方法是先用排除法,再用比较法等其他方法。

排除法是目前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方法,效果明显且简单易行。其技巧是根据题意从备选答案中,将自己最熟悉的、已经完全掌握理解的选项先找到一个或几个选项,只要含有这样选项的就一定是错误(或正确)的。

排除法一般有两种情况:

(1)排错法,即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的选项,或是指与题干不符合的选项,即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在题干设定的情境下不符合题干要求。

(2)排正法,即按照题干要求排除说法正确的选项。这里的“正”是指说法正确的选项,这主要是针对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准确或不符合事实项的选择题。做这类试题首先要仔细审题,切忌粗心大意,因为在这类试题中,说法正确的选项反倒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是“错误”的选项。

【例1】读某汽车制造企业在京津地区发展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属于该汽车制造企业在京津地区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

①劳动力丰富 ②市场广阔

③科技发达 ④地价低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ab、bc阶段,都有利于( )

①降低生产成本 ②减少污染区域 ③共享基础设施 ④获得最优区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1)该题考查工业区位条件,属于组合类(多区位因素)选择题。京津地区相对我国许多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价不低廉,④不符合题干,首先排除C、D选项。而①③两点比较,③更符合题意,所以正确选项为B。

(2)本题考查工业的分散。在工业区域分散的过程中,必然伴随污染区域的扩散。②不符合题干,首先排除B、C选项。工业集聚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所以AD项中应选A。

【试一试】(1)读舟山港口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型图。判断关于舟山港主要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为其他地区中转原材料和产品

②为国内、国际市场提供水产、粮食等大宗产品

③为临港工业提供原材料、输出产品

④为舟山建设产业集群提供优质的地域条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读台湾岛某年水量收支流程示意图,推测台湾岛水资源损失较多的自然原因可能是( )

①地处热带、亚热带,气温高

②地势起伏大,河流短小

③河流落差大,开发利用比例高

④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多暴雨

⑤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答案:A A)

2.判断类演绎推理法。

判断类选择题的重要特征是题干与选项之间存在逻辑因果关系。类型之一是由因求果,题干为原因或条件,选项为结果。类型之二是由果推因,题干为结果,选项为原因或条件。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要充分调动所学知识及题目提供信息,熟练把握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内在联系与因果关系,再运用演绎推理法得出结论。

【例2】下表是我国某城市人口与就业变化统计表,完成(1)~(2)题。

年代 城区 郊区

常住人口(万) 就业人口(万) 常住人口(万) 就业人口(万)

1980年 150 200 50 10

1990年 250 350 100 50

2000年 350 450 250 70

2010年 500 700 350 80

(1)造成该市城区就业人口大于常住人口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产业外迁 B.家庭教育

C.住房价格 D.农村工业化

(2)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该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最突出问题是( )

A.就业压力增大 B.交通拥堵加剧

C.人均绿地减少 D.社会治安变差

解析:(1)表格中城区常住人口小于就业人口,而郊区常住人口却大于就业人口,说明许多在城市工作的人口却在郊区居住。如果在发达国家,主要是为了追求乡郊更好的环境质量,而在我国(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因为城区的房价太高,郊区房价较低。答案选C。

(2)2000年以来,城区的常住人口规模继续扩大,常住人口与就业人口的数量差不断增加,说明该城市规模在扩张,而且每天大量上班族往返城市和郊区,这就更加剧了交通拥堵。答案选B。

【试一试】下图为美国东北部某地一水平地层剖面。完成(1)~(2)题。

(1)依据该地层剖面能推测当地成岩时期及后期曾经( )

A.有强烈的变质作用

B.有明显的地壳水平运动

C.有持续的板块和断层活动

D.河流流量及流速变化较大

(2)该地层出现沉积物堆砌循环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气候变化 B.褶皱运动

C.地层颠倒 D.断层活动

(答案:D A)

3.计算类特殊值法。

地理计算是一项重要的地理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方面。地理计算主要涉及比例尺、距离、气温垂直递减率、地形高度、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昼夜长短、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等方面。

与计算有关的地理题是大家觉得最难的题型之一,简单的数学知识一联系到地理,好像就成了哥德巴赫猜想似的。但地理计算并不是考数学,许多数据和命题角度都是特殊情况,计算过程并不复杂,一般可用特殊值法进行求解。

【例3】 读某地某时间段正午物体影子长度和方向变化示意图(物体长度为1米),完成(1)~(2)题。

(1)图中X数值可能为( )

A.0.2米 B.1米 C.1.2米 D.2米

(2)图中N点的日期可能是( )

A.12月22日左右 B.1月22日左右

C.2月6日左右 D.3月6日左右

解析:(1)主要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图中11月8日时影长为0,说明此地该日受太阳直射,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以推算出该地纬度约为12°S,再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该纬度一年中最小太阳高度角(6月22日)大于45°,因而影长一定小于1米(太阳高度45°,影长1米是关键的特殊值)。答案为A。

(2)11 月 8 日和 N 日该地物体影长为 0, 为太阳两次直射该地的时间,两次直射时间分别位于冬至日前后且关于冬至日对称, 因此 N 日大约为 2 月 6 日左右(12月22日是特殊值)。答案为C。

【试一试】(1)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为50米),若图中瀑布落差为30米,则图中D处的海拔高度可能为( )

A.58米 B.68米 C.78米 D.98米

(2)图中所示半球为昼半球,B、C所在经线圈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E两点关于赤道对称。若此时全球今天/昨天小于1,且E点太阳高度为20°,则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A.10°N,160°E B.10°N,20°W

C.20°N,160°E D.20°N,20°W

(答案:C B)

4.图表类图解法。

地理图表既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方式。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作为试题切入点的地理图表非常丰富,主要有经纬网区域图、等值线图、统计图、剖面图、示意图、景观图、数据表格等。

判读地理图表时要先看图表名和图例,再根据试题要求和设问分析图表,然后挖掘地理信息。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是图表分析的关键,也是解题的突破口。

图解法是指通过描绘简单的略图或将已知图形转换成自己较为熟悉的另一种图形,来帮助分析解题的方法。图解法能显现答题的思维过程,避免由单纯的想象而引发思维失误,灵活运用图解法直观地表现解题条件或将条件具体化,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4】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解析:此题可采用图解法。根据题意画图如下,就可以看出①②③④四地均为谷地。但①④岩层向上拱,为背斜,其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了背斜谷地。②岩层略向下弯,为向斜。⑤处岩层不连续且下降,说明断裂下陷。故答案分别为D、C。

【试一试】读我国某等值线图,图中数值c

(1)若该图为等温线分布图,则影响其弯曲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夏季风 B.沿岸暖流 C.地形 D.纬度

(2)若该图为等高线图,且该地区为我国东南某地区,则( )

A.①处坡度小于②处 B.②处为山脊

C.①处山坡降水较多 D.③处光照较少

(3)若该图为我国某地等压线图,则( )

A.①处吹偏南风 B.②处易出现锋面

C.③处降水较多 D.该地区天气晴朗

(答案:C B B)

三、备考冲刺锦囊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能力提高的保障,因此在备考的最后冲刺中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回归课本。

(1)再次系统归纳、整理教材中的地理原理和规律。这是记忆、理解、巩固基础知识的过程,也是灵活运用的前提。知识记忆越牢固、越准确,提取的也就越快速、越准确,成功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选择题涉及的知识范围广,问题零碎,因此在冲刺复习中,应该强化对地理规律的总结、地理成因的分析,加强学科内主干知识点的整合与联系,促使知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切忌脱离课本,只靠资料漫无边际地复习。

(2)辨析概念。加强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把平时容易混淆、不易理解的重要概念再次厘清,注意基本概念的区分。如“干旱”与“旱灾”、“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沙漠”与“荒漠”等。

2.回归错题集。

错题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由于思维定式,总在同样的问题上反复犯错。临考前一个月看错题集,相当于喷上清醒剂,可以有效克服思维缺陷、优化思维习惯,从而尽可能避免在考试中再犯同样的错误,实现自我突破。

在看错题集时,应对照参考答案,反复推敲――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所依据的规律原理是什么?自己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在问题解决后,再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看从这个问题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对知识有什么新的理解。

3.限时训练。

结合各地的模拟卷,每天花15~20分钟进行11道选择题的专项限时训练,以保证手熟提速,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提高答题效率。

上一篇:高考诗歌鉴赏增分策略 下一篇:管理文化产业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