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一个快乐的童年

时间:2022-10-16 03:06:16

给孩子的一个快乐的童年

孩子的世界本应该是五彩缤纷的,但现实并非如此。据媒体报道,“孤独症”正威胁着现在的孩子。现在的孩子活动空间狭小,整天在家长的督促下学习,没有玩伴,缺少欢笑,渐渐变得封闭、孤僻、脆弱、烦躁,长此下去,很可能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

家长们总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甚至不惜以牺牲孩子的童年为代价。曾经和一位“逼子成龙”的母亲谈话,谈到自己的孩子时她说:“如果我还他一个童年,那我就要欠他一个成年”。这种心态在中国家长中颇具代表性。

在全民热炒“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时”,孩子们的成长路线大概是:怀妈妈肚子里时,胎教就开始了。到两岁时多时,认字啊,数数呀,学英语呀。再大点除了开发智力还得有增加特长啊,紧接着又该正式上学了,紧张激烈的接力赛就这样一棒接着一棒了,父母足够忙乎了,可孩子的童年也就这样被挤没了,更别提无忧无虑了。

“三四岁父母就花钱让我们上各类兴趣班,特长班,我们的生活被安排的‘丰富多彩、满满登登’,我们就是想偷偷的玩,也得有时间、有同伴啊!我们的童年还不照样是‘乏味又无趣’的”。学生的话一直在我的脑子里萦回不去,孩子们说错了吗?

全民都早教,谁都停不下来,只怕自己松口气,别的孩子就跑自家孩子前面去了。压力越来越大,目标性越来越强,恨不能我家孩子一生出来就是一神通。一孩子才两岁半的妈妈告诉我说:现在很多这麽大的孩子都买学习机学习了,比如2+1=3就可以先游两条小鱼过来,再有一条小鱼游过来,多形象啊,老早就会数学了。我们是不是也得赶紧买一个啊?看吧,家长够着急吧!可我们是否都忘了一点,孩子的成长发育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两条小鱼过来了,又一条小鱼过来了,你可以让孩子知道是三条小鱼了,可她依然弄不懂一加二等于几,因为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发展阶段啊。我们愣是把孩子到了时候很容易弄懂的问题,偏偏要提前硬塞给孩子,这样不顾孩子生理和心理发育的自然过程,就真的是对孩子好吗?拔苗助长的故事我们人人都知道,可为什么我们还要不断的去重复这样一个故事呢?

英国莱德尔克斯大学用36年的时间跟踪调查210名"神通",结果仅有3%的成功率。与之相呼应的是一个极端个案:哈佛大学一名心理学教授在自己孩子身上进行"培养实验",孩子一出生就叫他认英文字母,用各类教科书代替玩具。"早教"在孩子六个月就见效了,他能读出26个字母,此后2岁能看懂中学课本,4岁发表4篇文章,6岁完成解剖学论文,12岁被哈佛录取。正当人们对这孩子艳羡不已时,孩子却出现一些反常举动,比如,在不该笑的时候傻笑。最终,"早教"使他的神经系统失常,14岁住进精神病院。哈佛也因此不再招收"神童"。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话:"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爱因斯坦所说的伦理教育,是指可以培养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正常的情商、快乐的心性、齐备的生活技巧,样样不可或缺的教育。而我们的早教恰好丢掉这些内容仅仅强调单纯的智育,大学里发生的学生心理扭曲、变态而引发的案件还少吗?当美国的幼儿园禁止老师告诉孩子"弯弯的月儿像镰刀",怕因此禁锢了孩子的思维时,我们却正在要求孩子要记牢类似这样的句子。人家在发展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力的时候,我们却在自作聪明的控制孩子要他们死记硬背,完全忘了孩子需要对这个世界进行独立的个性感知和解读。当我们把一点一点的知识就像一块一块的砖似的在孩子心里垒起来的时候,一座座的"高墙深院"不就是我们在给他们画地为牢吗?我们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圈住了他们的视野,把他们最有想象力的、最自由的翅膀没等长成就完全剪除了,还怎么期望他们有大知识、大作为、大创造?当我们抱怨中国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时,有没有想过正是我们全民参与扼杀了科学种子的缘故啊!

放过孩子们吧,在这个老幼参与的人生长跑中,成年人为了阶段性的胜利而喜笑颜开,但孩子们却未必能笑到最后。

早教是可以的,但得有个度,不能过了头。让孩子们感受了鱼儿的自由和快乐、摇头摆尾的美丽和可爱、抓鱼的乐趣之后,顺便告诉他们两条鱼和一条鱼的关系也未尝不可啊,也许我们对孩子苛求的越少,还给孩子的自由和空间就越大,潜质发挥的越好呀!

把童年还给孩子,还他们一个稚气十足、活色生香、虎虎生气的童年吧!愿快乐与孩子同在,与教育同在!

上一篇:分层次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下一篇:优等生的“劣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