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时间:2022-10-16 12:37:38

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摘要】由于农村金融机构面临业务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农村金融本身固有的问题,使得其面临诸多经营管理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本文在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现状的分析上论述当今主要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重点论述通过使用农业保险来规避信用风险,同时通过农业保险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现状

金融机构风险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不良贷款率。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利润90%以上来自贷款提供的利息,在这样资产结构下,贷款质量成为影响农村合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因素,据银监会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呆坏账为5000元,亏损的信用社高达85%以上。在四大商业银中,农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最高。在农业银行所有贷款中,涉农贷款的不良贷款比率又是最高的,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多出将近1.5倍。虽然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不良贷款率稳步下降,但是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还是居于一个相当高的比例。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信用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不良贷款成为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风险因素。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单位:亿元、%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余额 占全部贷款比例 余额 占全部贷款比例 余额 占全部贷款比例 余额 占全部贷款比例

2007 150.6 5.32% 146.0 4.8% 135.1 4.21% 130.6 3.97

2008 129.5 3.68% 122.0 3.26% 208.8 4.44% 191.5 3.94%

2009 197.4 3.59% 192.8 3.20% 197.9 2.97% 207.1 2.76%

2010 265.8 2.47% 288.2 2.34% 284.4 2.16% 272.7 1.95%

2011 299 1.8% 299 1.7%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导致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来源因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农业生产受到的最主要影响就是自然条件,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沙漠化的扩张和最近几年我国境内多次发生大地震,导致农业发展滞后。另外农民种植农作物也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预见市场的变化,比如去年种植辣椒在市场上卖的好,今年就会有许多的农民去种植辣椒,根据经济学规律,当产出大于消费的时候,辣椒的价格就会下降,使得辣椒就算丰收农民的收入也不会很高。所以农业是高风险的弱质产业,这决定了农业信贷具有高风险性。整个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面临自然灾害与经济风险的双重考验,此外,农业风险缺乏保障和补偿机制。

2.银行在与借款人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借款人总要比银行更了解项目的风险――收益状况,银行难以高效率、低成本地对借款人进行筛选和监督,也难以监控和发现风险问题,银行不知不觉陷入了高风险投资经营活动中,产生了银行在应付信贷风险上的内在脆弱性。

3.企业经营风险直接导致信用风险。企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如贷款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经营机制不健全,信息不灵,决策滞后,应变能力差,产品更新换代慢,市场竞争能力弱等,致使企业经营不善,大额亏损,使银行贷款到期后无力偿还本息,形成银行的不良贷款。

(二)内部因素

1.信贷管理体制不合理加剧了信用风险。如忽视信贷资产质量,盲目扩大经营规模;内控制度不健全,信贷发放与管理不分离,使信贷审批流于形式,造成信贷失控。

2.信贷人员素质不高,导致信贷决策失误。信贷人员风险意识欠缺、管理观念不强,预测、评估、应付和控制信贷资金运动中不确定因素的能力较差,加大了信用风险产生的概率。

3.银行自身利益驱动形成信用风险。银行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出发,有支持高风险企业或风险项目的偏好,这种偏好使贷款本身就孕育着高风险。

三、解决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对策

使用农业保险作为管理农村金融信用风险的主要手段,这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农业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农业保险是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化解农业灾害损失、创造良好农业生产环境的一项制度创新,同时它也是改善农户信用环境,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是弱势产业,抗风险能力差,银行的涉农贷款业务要比对其他行业的贷款面临更多的风险。深刻认识做好农业保险工作的重大意义,对推动农业保险工作健康稳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农业保险促进农村信贷的机理分析

(1)可以降低信贷机构的融资风险,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融资能力。其一,可以降低农村信贷机构的经营风险。通过合作,农村信贷机构可以将自身的部分贷款风险转移给保险机构,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村融资风险。其二,可以提高农村资金需求者的信用等级。通过合作,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通过购买融资保险,可以提高信用等级,从而增加资金的可获得性。

(2)农业保险对农村信贷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作用。投入大、周期长的农业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的“重点保护对象”,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样就弱化了农产品获得金融支持的能力,而农业保险是这种不确定性的坚强后盾,农业保险使农民遇到损失时,能得到一定的补偿,刺激了农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欲望,确保农业稳定和持续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3)农业保险为农村信贷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农业保险可通过对农村信用、法制等环境建设,为农村信贷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通过对涉农企业和农民信用教育和宣传,提高其诚信意识。通过保险政策宣传,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农民利用金融手段解决生产、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为农村金融发展创建良好外部条件。

2.农村信贷促进农业保险的机理分析

(1)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多,为农业保险发展提供网络支持。农业保险可以利用农村金融机构分支网点多和金融人才的优势,向广大农户和农村企业宣传农业保险的意义,甚至与其合作农业保险业务;另外通过农村金融机构反馈并掌握一些保险方面的相关信息,创新农业保险产品,挖掘农村保险市场,提供信息保障。

(2)发挥金融支农作用,为农业保险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农村金融要发挥筹资主渠道的作用,积极为农业保险发展作贡献。通过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资金形成资金洼地,推动资金聚集,加大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进一步为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3)支持农村工业发展,提升农业发展层次,间接支持农业保险。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力地下,单位面积产值低,农村金融通过支持优势农业项目,向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现代高效益规模农业发展。走以工带农、以工改农、以工建农之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从而达到间接支持农业保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慧宇.农村金融的制度缺陷与改革方向[J].中国集体经济,2008(06).

[2]漆晓霞.金融危机中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之思考[J].审计与理财,2009,08,28.

[3]李宝宝,王言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操作风险控制[J].江苏农村经济,2009,09,15.

作者简介:赵帅,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下一篇: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