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感悟·收获

时间:2022-10-16 07:26:48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关注学生生活应是《品德与生活》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我们品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为此,在平时的品德教学中,要充分关注生活,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使小学品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源于生活,激活学生的需要

需要”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是提高道德认识的内在动因,也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坚实基础。新课标也提出:儿童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生活需要与特点,不从这种需要和特点出发,教育是不可能有效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激活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带着在自己亲历生活的体验中发生的行为冲突,思想矛盾,真实问题走进课堂,生成主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研究,讨论、交流,在互动中自醒、自悟、自主去修正不良言行,使“讲谦让”真正成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心理需要。

二、淡化课程,回归儿童生活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标强调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是因为过去的品德教育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着脱离生活,从生活中剥离的现象。反映在课程上,是以学科知识为纲,以看似严密的道德规范体系为建构标准;反映在教材上,以名人、伟人“高大全”的人物的故事为道德知识载体,组装成一个个“美德袋”;反映在教学上,以道德认知传授为主要目标,强调脱离情境的技能训练,热衷于道德认知符号的记忆和逻辑演绎。学生学到的不是丰富的生活智慧,只是“呈于道德的知识”。而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的以学科逻辑规范的体系,按照学生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教材也以儿童为主角,以综合化的生活事件为基本内容,以儿童的文化为主要呈现方式。

品德教育是为了生活,是通向美好生活的手段,“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因此,我们教师要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找准学生的需要,课堂上要积极创设宽松的情境,放下职业的面具,淡化课程意识,还已童心,放松心情,换上一种跟自己学生拉家常的心态,做平等中的首席。引领孩子超越狭窄的课堂空间,走回到德育生成的广袤沃土之中,回到儿童自己生活中去。因为,人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中,通过自己现实的生活来实现个体品德的提高和社会道德的发展。

三、亲近生活,促进快乐发展

新课标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研究社会。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将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引领学生亲近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提升道德认识,来改造和重组自己的经验,促进自己的快乐发展。

1.创设真实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真实有效的生活情境,要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激起的情感为纽带,充分挖掘和发展教材内涵的情境因素,有机地营造和渲染出一种让学生感到美好、亲切、喜爱的学习氛围,可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思想教育变成一种有滋有味的精神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在丰富积极的学习中感受生活、学会生活。

2.巧妙处理教材

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密切联系当地儿童的实际,及时补充、调整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容易介入,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真正的品德教育,永远不是停留在对“教材”的“看图说话”上,而是要引领孩子走进生活,用孩子熟悉的生活事件引发、激活引导孩子回顾自己经历的普通生活事件,日常生活事件等,唯有植根于丰富的生活情境,品德课程才有源头活水,才能激起学生共鸣,惟有与自己真实经历相关,才有真情投入,才能使品德教育发挥对善对美的向往作用,让学生快乐地成长。

四、走进生活,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到:“我们的儿童被分裂在两个互不接触地世界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我们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换位思考,角色体验等方法去走进生活,热爱生活,沟通“两个世界”的生活,建设自己美好的精神家园。

1.融入班级管理

学生每天的生活环境与班级分离不开,而品德中的许多道德规范,都是班级管理中的要求。所以把学生在一个世界学到的知识和另一个世界的管理结合起来,可使品德教学的内容得到深化和落实。如,在平时班级活动中可以把品德教学与班级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中进一步加深思想认识,激发道德情感,逐渐学会理性地调节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愿望,培养自己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感恩生活的心灵。

2.走向社会实践

走进生活,需要我们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加强实践的指导,在亲近社会真实生活的实践中学习课内知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感悟。

3.深入家庭生活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而且品德课的许多内容又是和家庭有着紧密联系,或需要家庭配合的,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美好精神家庭的建设至关重要。课堂教学不是课程的全部,课程也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要整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努力让孩子亲近生活,获得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提高感悟能力,社会认识能力,营造自己美好的精神家园。当然,有效的活动才是走进生活的活力所在,只有那些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有的体验、感悟、收获的活动才是有价值的。

上一篇:拨动语文情弦 感悟体验教学 下一篇:也谈在新课改的理念中实施合作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