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历史研究法》看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时间:2022-10-16 06:04:55

从《中国历史研究法》看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摘 要:《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由20世纪二十年代梁启超在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授课时的讲稿改编而成。在这部著作中梁启超论述了史的目的及意义、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中国传统史学、史学改造、几种专史的做法等,充分反映了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该著作不仅在当时对转型期的中国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当今的历史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史学思想

上世纪二十年代,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在西方思潮的大力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体系日渐解体,新的文化体系尚未确立。中国学术界也进入了转型期。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各学术领域的学者们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学术思想,力求改造传统文化使其能适应时代需要,在世界近代化的进程中得以传承。梁启超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先进的史学思想,形成了新的史学观并成为中国新史学的积极践行者。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中得到充分反映。

一、《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的主要内容

《中国历史研究法》是1921年梁启超在南开大学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这门课整理的讲稿。《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则是1926年10月到1927年5月梁先生在清华大学所作的演讲。前者主要论述了史学的意义及范围、中国传统史学、史学改造、史料的搜集与鉴别等,偏重史学理论;后者主要论述了史学目的、史学家的“四长”、两种专史的做法,偏重史学方法。概括而言,这两部著作的内容主要分以下几部分:

1. 史学的目的、意义与范围。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梁启超界定了史学研究的范围:“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①同时指出中国史研究的目的有:说明中国民族成立发展之迹,推求其保存盛大原因,察其有无衰败之征;说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汉族与其他民族的调和冲突及其结果等。在《补编》中,梁启超对此进行补充:求得真事实、予以新意义、予以新价值以及供吾人活动之资鉴。

2. 中国传统史学。中国史学起源甚早,最迟殷时已有史官,专门的史学著作开始于司马迁的《史记》。此后历朝历代都有为前朝作史的传统。史书的体例也有编年体、纪传体等,种类有断代史、通史等。另外还出现了史评等史学理论方面的著作。

3.史学的改造。梁启超认为史书的读者应为“个性圆满发达之民”,历史应为今人或后人所作;史学范围应当收缩在历史范围以内之事;历史应裁抑主观忠于客观;史学应有搜补、考证两种劳作;史学不能只叙述,还必须有说明和推论;作专门史不仅要有史学的素养,更要有各该专门学的素养,“作普遍史者须别具一种通识,超出各专门事项之外,而贯穴乎其间。”②

4.史料。史料是过去人类思想行事遗留的痕迹,有证据流传到今天。获得史料的途径有两个:在文字记录以外者,包括现存之实迹、传述之口碑及遗下之古物;文字记录的史料,包括旧史、关系史迹之文件、史部以外之群籍、类书及古逸书辑本、古逸书及古文件之再现、金石及其他镂文和外国人著述。梁启超详细论述了史料搜集与鉴别的方法。

5. 史迹之论次。史迹之论次主要指历史事实的发展顺序,有的持续数百年或数千年,因此比较复杂。梁启超对研究历史事件因果关系提出了几点建议:画出“史迹集团”以为研究范围;整理组成史迹集团的各种史料,将史迹“整个而活”的全体相摄于心目中;常注意史迹外之关系;认取各史迹集团之“人格者”为其骨干;精研史迹之心的基件;精研史迹之物的基件;量度心物两方面可能性之极限;观察所缘即事件起因。

6. 史学家的“四长”。章学诚认为史学家应有“四长”,即史才、史学、史识、史德。梁启超对此作了新的解释,认为史德排在首位,史学次之,史识又次之,最后才是史才。

7.五种专史的做法。在这一部分,梁启超详细论述了人和文物两种专史的做法。提出人的专史可分为五类――列传、年谱、专传、合传、人表,并对这五类的做法作了举例说明;文物的专史包括政治专史、经济专史和文化专史三大类,做文物专史有几点需要注意:文物专史的时代不能按政治史的时代划分,文物专史的时代不必具备,做一种专史要对它的主系特别注重、详细描述,文物专史须注重人的关系,要多用图表。

二、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梁启超是新史学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的史学思想既有中国传统史学的合理成分,又在其基础上吸收了西方史学的先进思想,可谓“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是他的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1. 对旧史学的批判。梁启超早年接受的是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890年他参加科举会试失利后,阅读了一些有关西学的书籍,开始接触西方思想。随后他日益感受到中国传统史学的弊端,为此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对旧史学的弊端作了批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旧史针对的读者是官阀阶级或智识阶级,其结果非为专制帝王养成忠顺之臣民,即待绩学专门之士徐整理而自索解。这就导致了国民性之畸形发展。这种做法在今日早已过时,若保存之则“惟增其毒”;(2)旧史的目的在“因文见道”,作史是其手段,“明道”才是其目的,因此缺乏客观性,许多史学家凭个人喜恶对历史事实加以夸张、附会甚至篡改,这使得史学著作不再真实可信,失去了其作为史料的价值;(3)“旧史描述历史事件仅限于摹体,而割裂时间、空间、环境的作用。”③旧史著作以一人或一事为起讫,将史迹纵切横断,人与人或事与事之间没有联系,将整个社会活动割裂开来,难供后人直接使用;(4)旧史偏重政治,以政治的治乱、朝代的更替为主线,忽视了其他如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性;(5)旧史学缺少精神,即理想,旧史著作仅如流水账一样记载事件,不能对其原因及后果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无法对后人起到借鉴作用。④

2.对史学的改造。针对旧史学的弊端,梁启超提出了对其进行改造的一些具体方法。他明确了史书的读者应为社会一般民众,而非某权力阶级或某智识阶级,史学目的在于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在史学的内容方面,梁启超认为史书记载的事实应客观真实,这样才可为信史,而后方为良史,具有研究价值;史学的研究领域应扩充,不能局限于政治,在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都应有所涉及,且应在对某一领域有一定学术功底的基础上做该领域的专史。新史学不仅要描述人类具体的活动,还要关注这些活动所反映的人类心理。在史书的形式方面,梁启超认为要关注事件之间的联系及因果关系,不能将其割裂开来。他提出今日所需之史分专门史与普遍史两类,做专门史不仅要有史学的素养,还要具备该专门学的素养,做普遍史则须别具一种通识,超出专门事项之外,“而贯穴乎其间”。

三、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对当今史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梁启超对传统史学存在的弊端进行批判,同时提出了史学改造的具体方法。他的史学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当今的史学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一,对历史事实的研究应保持客观态度,追求历史真相,不应为主观情感所左右;其二,对历史事件的研究要进行时间、空间的联系,把握因果关系的脉络;其三,对专门史的研究应该更加专业,要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作者单位: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注解:

①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② 同上

③ 杨光,《浅谈中梁启超对史学的改造》,《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

④ 黄莹,《从探析梁启超的史学观》,《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2] 姚玳玫,《学术转型期的困惑――梁启超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2期

[3] 杨光,《浅谈中梁启超对史学的改造》,《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

[4] 黄莹,《从探析梁启超的史学观》,《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上一篇:浅谈曹植的人生观 下一篇:线条在女式成衣设计中的分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