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学习方式的改变,实现“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时间:2022-10-16 05:18:57

落实学习方式的改变,实现“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们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落实学习方式改变实现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教育观念 主动学习 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082-02

新课程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课程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内容,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探究活动,而不是被动地学习知识。因此,教学应摆脱“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 落实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自觉贯彻课程目标

观念是人们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人们利用观念系统对事物进行决策、计划、实践、总结等活动,从而不断丰富生活和提高生产实践水平。观念具有主观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等特点。形成正确的观念有利于做正确的事情,提高生活水平和生产质量。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转变最终都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长期以来,旧的教育观念都是以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居于统治地位。教师教书、学生读书的传统说法,就是这一教学观的典型反映。在习惯看来,教书是教师的天职,读书是学生的本分,天经地义。因此,教学中便形成了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现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把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到这样一个高度来强调,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通过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新世纪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二 落实学习方式的转变,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学习空间,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课程基本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应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学习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建立互相尊重、平等合作、双向交流、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使教师的教学热情高涨、学生好学,使课堂气氛积极、活跃。

三 相信学生的能力,把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俯下身子观察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主导自己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课堂中,“谁想到了什么”、“想说就说吧”、“我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来研究”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会激活整个课堂。学生们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发言,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合适的伙伴合作。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平等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课堂上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学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或简单的知智统一,而是以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获得发展为目标。

四 在合作中培养学生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合作交往能力影响着人们事业的成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也越来越弱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的恶习,自我不停膨胀,甚至有些家长在无意或有意中向他们渗透这种目中无人的思想。班主任有时只能深感无奈。甚至有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叹。虽然如此,我们在跟孩子的沟通中不难发现,学生是非常喜欢学校生活的,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有着一种尊师情结。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导与社会风气对抗,或者矫正学生家长在学生心中种下的错误思想,就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学生在合作中相互支持、配

合;积极承担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信任。并且学会尊重与欣赏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在互动中感悟个人与集体智慧的价值。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交的能力。

五 在探究中获得情感体验

课程标准提出了“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要求学生在新课程学习中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体验过程和经历,所以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一,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从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出发,呈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第二,精心设计探究实验,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增强环保意识。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许多活动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而农村学校的实验设备简陋、实验仪器不全,教学中只有就地取材,使用可替代的器皿、废旧材料设计实验,物尽其用。这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还有利于发扬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三,重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题目,已有定论,之所以让学生去探究,是让他们体验和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其过程具有教育意义。通过搜集分析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验、合作交流等探究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素养,而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董新良.新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理念的重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

[3]教育理论(第7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

[5]刘树仁.新基础教育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

[6]刘全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7]曾春妹.新课程下自主学习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

上一篇:高职英语听力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从葫芦文化看德宏世居少数民族的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