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是报刊战略失误

时间:2022-10-16 04:32:37

App是报刊战略失误

提要:这已经是本刊第三次刊发张立伟研究员以“撤掉电子版”为主题的文章了,每次刊出,都在网络上引起较大的讨论与争鸣,本刊欢迎这种讨论,传统媒体的转型战略正是在这样不同意见的对撞中,在一次次的试错中,找到正确路径的。

关键词:App 报刊转型 电子版

国内报刊自办App,高潮在2012年,恰恰这一年,有了报纸30年来的最大滑坡,2013年杂志亦滑。App从背后再捅纸媒一刀——只是,这是自己捅自己!

本文所论App,特指报刊自办的新闻客户端,其接收器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其内容包括报刊全部资讯并与纸媒同步更新,其调阅是免费下载。我已一论二论“撒掉电子版拯救纸媒”,App是电子版的最新形态,不忍纸媒死得冤,再作三论。

一、三组相关数据

2009年6月,第三代苹果手机,2009年底《南方都市报》开发出iPhone阅读器。2010年1月,苹果iPad,5月7日《南方都市报》iPad阅读器上线,成为首家进入iPad的中文媒体。2010年下半年,更多报刊开发App。到2012年,App愈发火热。

App热浪滚滚,报纸却迎来大雪崩。愈是办App多的报纸种类或地区,下滑得愈厉害。看三组数据。

一看发行——开发App最多的市场化报纸尤其发行量下降。据石长顺教授等2012年7月31日统计,大陆报纸有140家推出iPad版。绝大部分是市场化报纸(包括都市报、晚报和专业报),占统计总数的72.14%。但是,据世纪华文全国60城市监测数据。2012年全国报纸总销量下滑3 09%。各地都市报销量普遍下降,北京最多,2011-2012年零售量下降约13%。北京、上海还出现了报刊亭数量减少,这对市场化报纸更是致命的。

二看广告——开发APP最多的东部报纸尤其广告收入下滑尤其明显。仍据石教授统计,推出iPad版的报纸绝大部分在东部地区,占统计总数的7643%。但据CTR媒介智讯数据,2012年,报纸广告按刊例价格统计下降7.5%。而广告资源(报纸的广告面积)降幅最大的是华东地区,下降11.7%,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下降也大。

三看阅读——开发APP最多的都市类报纸阅读率下跌尤其明显。比发行量和广告收入更重要的是阅读率,不读报的人增多,将持久带累发行和广告。石教授统计,推出iPad版的绝大部分是市场化报纸。据CTR中国城市居民调查:报纸阅读整体下降,综合都市报首当其冲。2009年综合都市类报纸阅读比例高达62.1%,而在2012年,这一比例下降至58.9%。阅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年轻群体的流失。

今年流行大数据,以上都是至少一年的大数据。大数据讲究“相关”重于“因果”,我只让数据自己发声,清大家看两者如何相关。报纸成了穷忙族,越穷越忙,越忙越穷。

二、比PDF更多替代纸媒

相关说明什么?App是纸媒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论撤掉电子版给出了界定:“网上免费暴晒纸媒所有内容”,当时是2011年,报刊电子版的基本形态是PDF版,之所以没有用撤掉PDF,是因为我已注意到App。我论证了撤掉电子版的核心理由——它是纸媒的强劲替代,自己又活不成。现在看,App比PDF更多地替代纸媒也照样活不成。两者的替代诱惑相同:免费(收费行不通,详后),但比较PDF,App还有以下特殊。

替代成本更低。App比PDF方便,两者的区别大体相当桌面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PDF是“人随电子版走”,没有移动终端,看PDF版被束缚在固定地点,就这不方便,增加了替代纸媒的成本。而App是“电子版随人走”,移动互联网的优势:随时、随地、随身,同样也在App。替代成本更低,加快抛弃你纸媒。

当然,App能把方便打造成核心竞争力,替代纸媒后自己活得好,那也不错。但你办不到,不光你报刊做App,网媒也在做。只说搜狐新闻客户端,其定位“移动报刊亭”,不仅有搜狐新闻,还与500多家媒体内容合作。用报刊App,看你一家;用搜狐,看N多家,谁更方便?截至2013年8月,搜狐客户端装机用户突破1.4亿,订阅平台总订阅量过6亿。用户跑到隔壁去了,报刊呢?壹读传媒出品人林楚方先生撰文:《手机上的僵尸:传统媒体App大多死了》:“一年多时间,我问过几十个非媒体人,发现他们要么压根不下传统媒体的App,要么跟我一样,下了也不看。”——报刊App替代纸媒,然后再被别人替代。

替代欲望更大。欲望先蚕食高端市场,玩移动终端就是酷!手机上网事关个人形象,高端大气上档次,看纸媒就过时了。替代欲望再膨胀低端市场。2013年第2季度,苹果已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五名,中国手机市场增长点主要是1000元以下的智能机。低端市场对价格更敏感,买报刊要花钱,看免费App划算,看汇集N多报刊的免费网媒App更划算。于是,高端或为形象,低端或为价格,殊途同归加大替代欲望,共同抛弃你纸媒。

替代数量更多。尽管报刊App成僵尸,但只要它存在,只要面临购买纸媒与否的选择,僵尸就会活过来凶猛替代纸媒,然后再被网媒App替代。报刊一不小心多做了个App,据调查这项目一年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花几十上百万自作多情,最后爱得比单身还寂寞——因为纸媒被更大规模、也即更多数量地抛弃了。2012年,我国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2013年,手机是新增网民的第一来源。这意味着,用App替代纸媒的人,将持续超过从PDF替代的。

以上三点,替代成本更低,替代欲望更大,替代数量更多,合起来一句到尾:App比PDF更多地替代纸媒。由于代际阅读习惯的差异,目前纸与网的用户还有区隔;等手机读报成为绝对主流,纸媒就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同时也饿死徒弟。报刊老喜欢找衰退的替罪羊,其实该自己多照镜子。

三、竞争忽略:电子版为何不成功?

从PDF到App,电子版一败再败,为什么?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研究“竞争忽略”,制片人总想我的电影棒,我的推广强,“决策时没有将竞争因素考虑在内”,别人也这么想,大片扎堆上映,你那部电影看的人就不多。“我们只关注自己想做的和能做的,却忽视了他人的计划和技能。”

纸媒的竞争忽略就是网媒。我在“二论撤掉电子版”中说过:没有其他网媒,办电子版就是对的;有其他,办电子版就不对!网媒的优势在“内容聚合”,电子版上网即进入搜索引擎网站或门户网站,用户去那里看更多更方便,何必再看你报刊电子版?这是PDF版的情况。

到App,原聚合涛声依旧,又添加新聚合,即桌面和移动互联网公司运营的APP。前者如搜狐新闻客户端;后者如“今日头条”,自我介绍是“一个没有小编的推荐引擎”。它聚合传统媒体网站、用户生产内容、桌面互联网等,只在每条信息后说明:“此文为原网页内容快照,由头条网搜索引擎自动发现”,这是个更大范围的聚合……几番聚合下来,你报刊App还想赢利?如何赢?向用户前向收费,免费聚合到处都是,谁掏钱?靠广告后向收费,聚合决定用户,用户规模你又不行。哪怕赢利像下雨一样普降,你那光秃秃的App也留不住几滴。

新媒体一波波冲来,纸媒忙于对事变作反应,而非驾驭它们。驾驭,前提是知己知彼。纸媒的优势在线下,而非线上。我论述了《赢在守护这张纸——兼论“死的是纸、活的是报”不成立》,指出“纸”为读者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纸质体验、聚众内容、经典形象。保卫优势就要撤掉电子版。有幸的是,撤掉PDF版的已有多家。李晖副研究员实证研究国内报纸电子版,分析东、西、南、北、中部,取样日报、晚报、都市报、行业报、对象报,分析其如何撤掉电子版。不幸的是,撤掉PDF版的报纸不如新上App的多,止血不如失血多,报纸仍然大滑坡。

有幸的是,报纸也开始撤掉App了。只说最早上App的《南方都市报》,目前只保留了安卓App,每天仍在更新,但点进去只有每版标题,再点——对牢手机看,一片空白。这就对了,欲知详细,买报买报,App如报童叫卖——今天的新闻真正好。然而,不幸的是,《南方都市报》的PDF版完好无损,人家照样不买你的报纸!因而,全面地看,当前撤掉电子版,就是一撤PDF,二撤App,撤掉的途径是收费、拖延和残缺。收费不是为赢利,而是阻止纸媒读者的流失。残缺与拖延,更把读者“留住”或“引向”纸媒。报刊当然要进军新媒体,但以自杀的方式进军未免荒唐!

四、把网媒作为第三个客户

第三个?对!前两个是读者和广告商。撤掉电子版不光为吸引读者,更重要的是,重建与网媒的合作关系,将其发展为第三个长期客户。这客户早就存在,像报刊喜欢说“市场扩大”,往往就是与网媒合作的产物。但接下来的问题是:谁成为扩大市场的受益者?如果你的合作者过得太舒服,留给你的市场就很有限,甚至没有。对方可以从合作得利,如果剥削你得利更大,他宁愿剥削。这样的合作是病态的也是不长久的,缺乏竞争的合作只会他赢我输!合作必须公平,公平有赖竞争。讨论几个要点。

合作前提:对重要资源的掌控。把纸媒内容分为两部分:“我欲传的”和“你(网)想要的”。“我欲传的”让网媒无偿使用,甚至向网媒付费传播;“你想要的”就先残缺与拖延。把重要资源掌控手中,就有了合作资本,与那些想要“这些”资源的网媒合作,对其单边开放。双方确定合作目标,即胡萝卜。合作顺利,不首先背离;如果对方背离,初次或可原谅,再背离就“一报还一报”,撤回对方必须依赖的己方重要资源,这就是大棒。残缺与拖延,纸媒就有了既能给予又能要回来的东西。

合作起点:5%的最初群体。研究合作的权威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认为:“只由一些散乱的个体去努力,合作是不能建立的”。撤电子版的个别报刊早就有了,但没有组织起来,在区域或行业影响都不大。阿氏说合作常从小群体开始,通过计算,他把比例定为5%。按这个说法,撤掉电子版要有集体行动,但并不需要全体甚至多数参加,只要约598的最初群体,如几家报刊集团、几家晚报都市报、几家地市报、专业报、期刊社……建立区域或行业性联盟,统一撤电子版,联手拖延或残缺某一部分,比如,地方新闻或财经评论晚几天上网。别低估网友的火眼金睛,只看报纸长假休刊,总有人抱怨网上多是旧闻。还记得亚当·斯密的悖论么?水因充足而便宜,钻石因稀缺而昂贵。残缺和拖延就是在网上“制造稀缺”,联手制造就容易出效果,把网媒引向谈判桌。这最初群体成功,就会有示范效应。

合作关键:点击量及奖惩。纸媒向网媒出售内容,目前多是“前向一次卖断”,这不符合网络经济。网媒依赖点击量,点击量带来广告。那么,“纸媒联盟”别把所有内容“批发”,要“零售”——把专版、专栏、专题、评论、头条等,重组为联盟的“分类数据库”,卖给“不同”网媒。谈判的焦点在按点击量分成——以实际点击量“后向收费”,这对双方都公平。还有第三方——作者,纸网博弈,经常忽略作者权益这个关键,你忽略,他就漠不关心。按点击量三方分成,作者以著作权人身份实施监督,点击量虚假,他会去“人肉搜索”,甚至结盟维权。

假如网媒老不按“实际”点击付费,就撤回“联盟”的重要资源。同时,奖励那些公平合作的网媒。有奖有惩,传递明确信号。然后,宽宏大量,忘记网媒的背离,主动伸出橄榄枝,给对方回心转意再次合作的机会。

合作进化:从规范到法律。网媒免费转载,纸媒早就愤愤然,但总想以法维权。经常见人讨论版权法如何不健全,该怎么健全,这种讨论有价值,但往往忽略前提,即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说的:“规范常常先于法律,但随后为法律所支持”。像反对公共场合吸烟,如这种社会规范持续,就会有更多的人支持立法。“法律只是那些已经很强的社会或政治规范的正规化。”两者互相补充,社会规范用于防止大量的小型背叛,它的执行成本较低;法律处理那些很少但重大的背叛,因为它可强制执行。——说得够清楚了,天助自助者,纸媒不事先结盟行动,改变游戏规范,就休想依靠法律。

本文从撤掉App论到新老媒体合作,撤掉就是为了合作。合作不是自然产生,而是经过反复博弈才达成。如果你想得到合作,那就要渗透竞争。因而,纸媒少些新老媒体“以前讲竟争、现在讲合作”的高调——类似高调俯拾皆是,这种看法只对了一半,所以全都错了。报刊一厢情愿的合作多次应验一句网言——秀恩爱、分得快……想合不想分,就要多些讲求实际的理想主义,使双方积累更多的互利成果。关键因素不是充满激情的友谊,而是冷静的相互尊重。“建立在生意上的友谊,比建立在友谊上的生意牢靠。”老洛克菲勒说。

上一篇:厦门《特区国防》:以新闻演绎国防教育 下一篇:从采写实践看新闻伦理的核心理念与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