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犯罪

时间:2022-10-16 03:56:22

浅谈大学生犯罪

摘 要:当代社会中,大学生犯罪有增长趋势,而且大学生犯罪向多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些所谓的“学习尖子”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家庭,社会的影响及大学生自身的责任。

关键词:大学生 犯罪 特点 预防

1.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残酷激烈的人才竞争,尤其是近年来高等教育收费制的实行和毕业生就业形式的严峻,使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内有关报告说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中有23―25%的人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长速度之快,负面危害之大,应当引起社会、高校教育者及家长的重视。

案件1:被鉴定人罗某于2004年2月8日凌晨,持匕首将同寝室同学刘某、唐某杀伤,并声称与刘某有仇,早就想找机会杀掉。刘某、唐某共身中十几刀,均重伤住院。罗某2001年12月出现精神异常,疑人害,话少,怀疑饭里有毒,曾为此用水果刀杀母亲。后就诊某医院精神科,服用维思通等抗精神病药,症状有所缓解。上大学后服药不规则,病情控制不好。据班主任及同学反映:罗某在校期间比较敏感多疑,总是怀疑别人动了他的东西,性格孤僻、话少、常独来独往,行为怪异,经常不上课或上课违反纪律等。被杀伤的两个同学与之没有什么矛盾,其中刘某跟他的关系最好。

案件2:被鉴定人叶某在2004年2月20日凌晨将女朋友朱某掐死。叶某与朱某是高中同学,大二开始谈朋友。叶某于2002年5月因一门外语不及格外出半年而休学,继后情绪变得更不稳定,伴情绪低落,消极悲观,2003年6月22日,叶某曾企图把朱某掐死。2004年叶某曾经买入100片安眠药准备自杀。叶某在高中时期学习成绩好、组织力较强,待人接物好,性格外向,交际广。1999年至2001年曾先后被评为“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获“三等奖学金”、“足球赛冠军”、“篮球赛冠军”。

案件3:被鉴定人张某,是一名医学院在校学生,大学四年级时在某附属医院实习,实习期间曾出情绪异常,与老师交谈后有所缓解。2004年8月的实习工作中,没有任何诱因的情况下,突然拿水果刀将两名同学划伤,急送入院治疗,病情缓解。据老师反映:张某在校期间,性格开朗,学习积极,没有明显异常言语行为。

2.大学生犯罪特点

2.1犯罪类型:大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十分单一,从目前统计情况看,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这两种罪名,笔者在调查前主观认为应存在的高智商犯罪没有一例;涉案大学生男女比例为7:1,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大学生无一例外全部是涉嫌盗窃罪。

2.2个案后果:涉嫌盗窃罪的大学生们下手的目标都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移动电话、信用卡、随身听等,且涉案金额都比较小,多数在千元左右;而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情节最高是“轻伤偏重”,绝大多数为轻伤。

2.3侵害客体:大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多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如同宿舍同学。

2.4强制措施:大学生犯罪以取保候审为主要强制措施,且被取保人一般能遵守法律,仅有一例因传唤不到而改变强制措施的。

2.5处理结果:处罚一般都较轻。不案件占15%,其余均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刑罚;在审理程序上一般适用简易程序。

2.6人员成分:在涉案大学生中,以民办高校的本专科、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学院的本专科和公立高等院校的专科为主。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尚未出现公立高等院校本科学生犯罪的情况。

2.7年龄结构:以本科一、二年级和专科一年级的学生为主。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犯罪的情况较少。

2.8犯罪主观故意:这些大学生主观恶性比较小,没有顽抗情绪,全部都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十分稳定,从侦查阶段到庭审阶段,均未出现翻供现象。

3.原因浅析

3.1市场经济深刻地影响、塑造大学生的行为、思想。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获得飞速发展。这种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成员,当然当代大学生也是被影响的一部分。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否认的巨大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有相应的消极一面。由它带来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某种混乱。

3.2大学生自我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价值观是影响甚至支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我价值出现了变化。在不否认主流是好的条件下,我们要指出有为数不少的人的思想出现了消极、颓废的倾向。主要表现在:

3.2.1对自身及社会认识的变化。看到社会中大学生比例的上增,大学生失业现象的频繁,现代大学生已经不再有过去大学生拥有的那种认为自己是出类拔萃的优秀者的想法,他们的自我预期下降。这使他们极易产生消极颓废心理。

3.2.2个人化个性化倾向:面对改革浪潮,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了个人化、个性化倾向。这种倾向是对不承认合理的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的“反对”,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如果不能把握合适的“度”,就很容易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从而容易产生犯罪。

3.3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其心理正在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他们心理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缺考虑;加上人生体验浅,而社会又极其复杂,故若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诱发犯罪。

曾经被媒体热炒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北京某高校学生马忠义携带仿真枪绑架案以及许多大学生因难以承受恋爱失意而导致的犯罪等等,都是因心理的脆弱而诱发的犯罪。

3.4家庭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现在的家庭无论经济条件好坏,都对自家的“骄子”给予过多溺爱。有的父母不惜省吃俭用,也要为孩子设计舒适的环境;经济条件好的,更是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要啥给啥。这容易使大学生养成好逸恶劳、挥霍无度的不良习气,甚至导致犯罪的发生。

4.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措施

预防是减少犯罪的最有利的办法,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负责任。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司法机关和社会个方面的共同任务。

4.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当前尤为重要的是:A)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增强社会应变力,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学会自我调试,做事前理智思考。B)注意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要放弃自卑心理,充满信心地对待生活,能够接纳他人,使自己的心理处于轻松愉快之中。C)注意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性问题,指导大学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爱情,正视恋爱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

4.2强化各方面教育,特别是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本区在校大学生的犯罪率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比2001年上升120%,并且还得出结论,大学生犯罪大多是因为不懂法。大学生应具备多种能力,学校要进行全面教育,针对大学生中许多人不知法、不懂法,有的甚至是法盲的现象,我们要强化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我国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

4.3加强校园内的内部管理,及社会各部门的共同教育,共同管理。预防犯罪首先必须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保证校园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切实抵制社会闲人的进入。学校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各项困难。对大学生的培养与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社会各部门也都负有重大责任。

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学校教育;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政府职能部门则应力所能及地为大学排忧解难。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加强教育领导,把大学生犯罪率降到最低限度。预防大学生犯罪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赵中鹏.大学生犯罪出现新类型:脆弱心理埋下犯罪苦果.千龙网,2003-11-17.

[2]“校园犯罪”亟须引起重视申城大学生犯罪猛增.东方网-劳动报,2003-06-09.

[3]文松辉.大学生恶性犯罪事件频发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人民网,2002-03-09.

[4]育人要育有人性的人.中国青年报-教科文,2002-03-22.

[5]查庆九.天之骄子的素质教育.法制日报,2002-02-26.

[6]洪巧俊.法律对大学生网开一面培养“犯罪精英”?北京娱乐信报,2003-04-01.

[7]张济.大学生犯罪暂缓不:法律比学校更宽容.中国青年报,2003-04-04.

上一篇:论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的逃课现象 下一篇:师范院校技能训练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