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 第8期

时间:2022-10-16 12:55:22

考点分析

借景抒情,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它是诗歌间接抒情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上,使景物带上感彩。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深情地寄托着依依惜别的情感,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借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把抽象的个人的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晏几道的《临江仙二首(其二)》“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词人借助片片落英、双双燕子、霏微的春雨等极清美的景色抒写出孤独和伤逝之情。

另外,诗歌间接抒情中还有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类型。在高中阶段,鉴于教学和考试实际,我们不对这些内容做过多要求,理解其基本内容和区别即可,如触景生情和借景抒情的区别。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了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情感。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受景物的触发而产生情感,景先于情。后者是借助景物抒发已有情感,是情先于景。

近年高考真题索引

2012年北京卷、广东卷、江苏卷,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全国二卷、北京卷、辽宁卷、江苏卷、2009年北京卷、江西卷、福建卷、辽宁卷、宁夏卷,2008年全国一卷、全国二卷、浙江卷、福建卷,2007年全国一卷、江苏卷、广东卷、重庆卷、四川卷、浙江卷、江西卷、福建卷、天津卷,2006年福建卷、浙江卷、湖北卷、四川卷、重庆卷、江西卷,2005年广东卷、湖南卷,2004年浙江卷,2002年全国卷均涉及间接抒情题。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请从情景的角度赏析某诗句)

答题步骤:

先答出借景抒情,然后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并指出手法所起的作用。

答题范式:

本诗(句)属于借景抒情,诗人借助( )来表达( )

感情,把诗人的( )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现场练习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5分)

(2009年宁夏海南卷)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我们重点解析第二问。

这是一首写景诗。题干提及的最后两句诗较为明显,写了城中桃李风雨,春天里溪头的荠菜花,但是第二问问的却是情感。显然第二问考查的是诗歌的间接抒情方式。然而难点在于,是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还是触景生情?这两种抒情方式的区别在于“借”和“触”字上。前者强调的是某种情感不好或不愿直接表达,借助某种景物来传达。所以我们还要结合诗句内容语境和诗人的时代背景来确定诗人抒发的情感是什么。

综观全诗,诗人以大量笔墨来写乡间春天的美好景色,给人几分爱恋和惬意之感。全诗中仅 “城中桃李愁风雨”一句着一“愁”字,显然这是诗人情感的流露。两种情感对应两种生活,通过景物用语的描写,诗人情感表露无余。

通过如上分析,答案水到渠成: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1分)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1分),借景抒情(1分),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2分)。

强化训练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2010年辽宁卷)

上一篇:炼字 第8期 下一篇:瑕 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