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有“讲究”

时间:2022-08-06 10:29:46

一些同学写不好借景抒情的文章,不是觉得无从下笔,就是觉得即使有感情也抒发不出来。其实,借景抒情是有“讲究”的,不了解这些“讲究”,盲目地去写,怎么能写得出、写得好呢?

那么,借景抒情有哪些“讲究”呢?让我们先做几个练习再说。

【练习一】请大家认真阅读下面这几篇已经学过的课文,然后思考:作者在这些文章中所写的景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吗?

1. 《春》;

2. 《秋天》;

3. 《济南的冬天》;

4. 《山中访友》。

【练】请大家将上面列出的课文再仔细地阅读一遍,然后思考:作者在这些文章中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的这些感情是真挚的吗?

【练习三】请大家重点阅读《春》这篇文章,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是怎样将“春”这个“老”题目写出新意来的?

如果你很认真地做了以上几个练习,一定可以轻而易举地总结出借景抒情的“讲究”了。

其一,所写的景物必须是真实、客观的。我们刚才阅读的那四篇文章中,作者所写的景物全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之所以必须选择真实的景物来写,是因为只有描写真实的景物才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让读者由此及彼,准确地感受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一些同学不明白这一点,平时不注意观察身边的景物,写作时就只好凭空编造了。试想,选择一些自己并未亲眼见到甚至根本就不存在的景物来描写,怎么可能写得具体、形象呢?

其二,所抒发的感情必须是真挚的,必须以某一种景物为感情的触发点。在现实生活中,当某个事物的出现引起我们的感情发生变化时,我们称之为“触景生情”。就是说,那些“触景”而生出来的“情”,是以所触的景为基础的;同理,借景抒情之作中的“情”,也必须以所写的景物为基础,要在所写之景的“触发”下产生。这种“情”的真挚性也是毋庸置疑的。以《春》为例,文章所抒发的是对春的赞美之情,依次赞美了春的“新”“美”“力”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是作者被具体景物触动,借助联想和想象而得到的――作者由小草的“嫩”“绿”联想到了“新”,由花的争奇斗艳、多姿多彩联想到了“美”,由山的“朗润”、水的“涨”、小草的“钻”等想象到了“力”。在由描绘春景到抒发感情的过程中,作者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因而文章所抒发的感情也是真实可感的。

其三,追求的必须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同学们在写作借景抒情类文章时,既不能单纯地写景,也不能单纯地抒情,要努力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还是以《春》为例,作者是带着欣喜、赞赏的感情去描绘“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和“春雨图”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不仅是在满怀激情地写景,也是在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同学处理不好“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写景时只是单纯客观地写景,没有半点儿感情的参与;抒情时只是空洞单调地抒情,没有把感情渗透或寄托到对景物的描写之中,结果“景”是“景”、“情”是“情”,“景”与“情”成了两张皮。

其四,必须在“出新”上做足文章。一种景物,古人可以写,今人也可以写;文学大家们能写,普通学生也能写。既然大家都能写,就应该写出自己的新意来。大家可以在内容上求新,即写别人未曾写过的“景”,抒别人未曾抒发的“情”;也可以在立意上求新,试着从新的角度去分析事物,进而生发出新的感情。仍以《春》为例,这本来是一个“老”题目,但是朱自清先生从“新”“美”“力”的角度去审视春,就写出了“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却无”的不一样的春。此外,在结构上求新、在语言上求新等,也都可以大胆地试一试。

上一篇:坠入大海的两只蚂蚁 下一篇:变化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