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的散文范文

时间:2023-11-07 08:29:45

借景抒情的散文

借景抒情的散文篇1

一、巧借引用切入

抒情散文,虽然在形式上具备“散”的特质,但是整篇文章的表达也需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有不少学生在写作中存在这样的情况,在文章的开头绕来绕去,让人不知所云;或者直接点出题旨,显得寡淡无味。其实在具体的写作中,我们将抒情与叙事结合起来,可巧借引用等方式将主题以及即将叙写的感悟结合起来,巧妙切入到话题中,也巧妙链接到现实中。如《距离》这篇佳作的开头是这样的: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距离。在这样一座喧闹的城市中,处处有着不同的故事在发生,而作为高中生的我,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事,听着类似的八卦,与现实社会的距离是这么近又那么远。

作者巧借佛语,从佛家说的境界引入到距离这个主题上,很是巧妙,特别是进一步与自己的身份、所处的生活阶段勾连起来,为下面的叙述作好了铺垫。在抒情散文写作中,我们往往可以引入一些谚语、俗语、名言名句,或者一些哲理小故事等,使得主题切入更加自然。

二、巧写景物寓情

抒情散文中的“情”从哪里来?直接抒发,往往会因为过于直白而显得做作不自然,也容易流向肤浅。在抒情散文写作中,不少学生不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来抒情,或者很难将两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在具体写作中,我们要抓住有特征性的景物进行有目的地描写,借以传递独特的情绪。《距离》一文中,作者先是由其情到景:

我的心,在浮躁。夜幕笼罩着大地,繁星装饰着漆黑的夜空,明月洒尽光辉,洒得满地都是星碎。春日夜晚的风,带着几许微凉,吹散了我的热意,静坐在书桌旁,从橘黄小灯中透出的温馨的光照在窗外的树上,陡然心惊,不知何时它早已焕发生机。

感觉作者由于现实的庸扰,心境上存在一种迷茫,于是通过“繁星”“晚风”“焕发生机的树”,写出了“浮躁”“热意”“心惊”,这些感觉正是通过景物描写来呈现的,接着作者选择了具有特征性的景物进行主要描述:

悄悄地掩上门,来到院中,借着几缕月光,我静坐在石桌旁,看着一盆含羞草,心中早已没了玩弄的心情,而是这么静静地看着,不知怎的竟搬起它回到房中,父母早已睡下,我将它放在窗台旁,打开窗户,任由夜风吹拂着它。它刚开始时好似受了惊吓,蜷缩了自己的叶子,好紧,过了阵子,风散了,只留下了满世界的静谧,而我的心也在此刻沉静,反思自己一天中所得的和自己所浪费的时光,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那么多景物,作者唯独选择了含羞草,可见,含羞草的特征符合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心境,也就是说抒情必须有所寓,此刻似乎受了惊吓、蜷缩的含羞草与在现实生活中遭受了一些压力想要自我疏离的我,似有相似,这就是作者选择含羞草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的原因吧。在抒情散文写作中,要在描写景物中突出个性色彩,从而传达出个体的相对情感。

三、巧作对比转承

抒情散文中情感如何呈现?这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往往可采取由景及人的方法,无论景物对情感的表达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可以采用对比、类比、比拟、象征等手法来表现,使得景物的描写与情感的表达得到自然地转承。《距离》一文中,作者这样写道:

关上窗户,用手轻轻一点含羞草的叶片,柔软而散发出生的气息,它轻轻地将自己蜷缩,再轻轻地舒展开,最后再肆意地生长,好像并没有记起刚刚的耍弄,就像个孩子一样。一株含羞草的灵动,让我的思绪更加静谧而生动,我的心中好似有股清泉在流动,好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面对含羞草我有种说不出的羞意,一株草尚能如此自在,尚能在外界环境的打扰下保护自己,而我呢,却不能及。我想:这或许就是种境界吧,但这又是一种距离,如果谁能达到这种境界,谁的生活也就越发精彩。

文章通过含羞草的特质来点出景物的寓意,“面对含羞草我有种说不出的羞意”,一句话通过对比就能够由景及人,把自己所认为不及的“距离”直观而显白地呈现出现来了,在外界现实环境下能否自在,是一种做人的境界,而自己却因做不到而“羞”,这也就是作者要传达的情感,也是对主旨的凸显。

四、巧释主旨提升

抒情散文中的“情”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主旨、主题。怎么准确而深刻地阐述主旨是关键所在。在抒情散文写作中,由于前面的由景及人,接下来就需要将景物带来的启发鲜明地呈现出来,照应首尾。文中作者回到开头引用的佛语,通过巧妙解释提升主旨:

此刻我终于明白“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浅层含意,我明白了人只有在安于淡泊时,才会让自己的世界发出光辉。或许你我的归宿,一个向东一个向西;或许你我的感觉,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但我们终究要为了自己去冲破这层距离的外衣,去探求我们内心的距离。

作者回到“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句话,却认为自己理解的是其浅层含意,那么深层的呢,如果说安于淡泊是浅层的,那么“我们终究要为了自己去冲破这层距离的外衣,去探求我们内心的距离”,这就是作者实际要表达的内涵,也就是安于距离是一种表层的意义,而“冲破距离的外衣”才是真谛。作者在结尾进一步阐述:

所以,请别忘记一朵花能变成一个世界,一棵树能变成菩提的距离,给自己力量,去冲破距离的外衣。我相信,明日阳光必照我心。

作者认为只有冲破这个距离,这样“一朵花”才能“变成一个世界”,“一棵树”才能“变成菩提”,这样“明日阳光”才能“照我心”,通过这样的阐述,作者对距离的理解就不再是一种静态的安于自在,而是积极动态的努力进取,自然也更加贴合作者的身份与现实了,这样的主旨提升也才更加接地气。在抒情散文写作中就是要将文章主旨的提升看成写作的关键,更加巧妙深刻地阐述出来,这样才能做到深刻抒情、巧妙抒情。

借景抒情的散文篇2

关键词: 现代散文 情感 体验 引领

在江苏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中,《现代散文选读》是作为选修课课程设置的。这样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现代散文的兴趣,对中外现代散文的艺术面貌有大概的了解,对散文的艺术特性有初步的认识,积累散文鉴赏方面的经验,唤起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所选的散文都凝聚着作者的深情,是作者情感的外在表现。抓住了情感,就抓住了探究现代散文的钥匙。学习时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对散文文本中的情感进行探究,感悟情感,提高学生的情商。

一、挖掘文中的情感,感受现代散文的魅力

《现代散文选读》共设置了六个模块,以情感为标准区分,每一模块所选的文章的情感有相同之处。“活生生的这一个”模块主要表现人际间的至情:父母子女的亲情、对师长的尊敬、对友人的关爱、对古人的仰慕等。“难以忘怀的故事”模块主要表现对往事的缅怀之情。“是什么让我们感到”模块主要借助自然界的事物表达对人物、自然的深沉感触。“文字绘出的图画”模块主要是表达对大自然造物的礼赞之情。“人与物的对话”模块主要借助物表现人对往事生活的眷恋之情。“感性与理性同样有力”模块主要通过议论表达人对物的情感、理解并上升为哲理去感悟人生。对于每一模块文章的学习,教师应充分引领学生挖掘散文中的情感资源,特别与学生情感世界相关联的资源,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相链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现代散文的欲望,深入文本中,才能真正感受现代散文的魅力所在,让散文的情感光辉照亮学生的内心世界。

例如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文中母亲对“我”情感的两面性――既严厉又温情。这与学生父母对他们的情感一样,学生能够谈谈自己的感受,容易理解胡适对母亲的情感,母亲对他的爱护、严厉,就会清晰地浮现母亲的光辉形象,才能体会文章虽然文字质朴、事件平常,但情感真实而伟大,这就是令人敬佩的魅力所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送考》等教学也和本文一样。

二、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情感体验,以情感引领课堂

诗专情,其实散文也专情。《现代散文选读》的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对散文中情感的体验,以情感引领现代散文课堂教学,让课堂成为学生与文本、与现实生活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其破解散文内涵的密钥,突破现代散文教学的难点,享受散文带给我们的知识、智慧、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学生在课堂上用心体会文中的情感,自己的情感也会受到触动甚至震撼,精神上也会接受洗礼。这样学生自然会在课堂上人随心动,心随情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探究、交流活动,课堂教学将活跃而高效,成为学生、作家、作品情感交流的平台。

例如学习王英琦的《看社戏》,首先要突出文中情感:对艺人们艰辛生活的同情,对底层弱势群体生存的礼赞,对生命平等的尊重。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农村艺人们的表演和生活状况,也可以让学生讲解自己所见到的表演情景,用真实的生活场景带动学生体会文中底层群体的不易和生存的努力,从而理解作者对尊重生命平等的呼告。让这种情感理解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会使文本解读的重点得到突破,让这种情感引领学生走入现实生活的底层,关心身边的底层人、普通人、平凡人,还原生活的平凡、真实,才会使学生懂得生命平等的真正含义。

三、拓展情感,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对于现代散文中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加以拓展,延伸到群体、生命、人生、现实生活等,回归情感的本源,呈现情感的抽象性、上升性。学生的情感正处于复杂的培养期,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处于升华期,这两者是情感的两大方面。通过散文文本情感的鉴赏、拓展体验,让学生的情感接受生活的洗礼,加深对生活、人生、社会的深层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例如刘鸿伏的《父亲》,文章写了父亲的质朴与关爱,将父爱之情写得炽热深沉、哀怨动人。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描写父亲质朴的细节及表现父爱的事情。首先让学生感受文中父爱情感真挚,对文中情感加以拓展:父亲的质朴可以拓展为对土地的眷恋、对城市的恐慌;父爱可以拓展为人性的真爱之情等,接着让学生谈谈父亲对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就能使学生感受到过去不在意的父爱,让情感回归,浮现过往的生活场景,再次回到文本时,对文本的理解就会得到升华,心理感悟也会深刻而真实,文中的情感就会对学生的情感发展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

四、披情入文,为情而文

高中生大多在作文时对如何自然地表达情感仍感到难以把握,《现代散文选读》中的散文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鉴,是最好的例子。《现代散文选读》中的散文无论是写人、记事、抒情、写景、状物、议论等都注重情感的自然、巧妙的流露,让情感随所写的人、事、物、景的出现而自然宣泄、抒发。学习时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人作文优缺点的情况,选取适合学生学情的抒情方式指导学生,让真实的情感融入文章,让他们的文章是为自己的情感宣泄、抒发自然迸发而作。既不是干瘪的叙述、描写,又不是嘶哑的煽情、无序的表达,不是为文而文,而是因情而文、不得不文。

例如学习林清玄的《可以预约的雪》时,文中是为抒发对人生的“变”与“常”的体悟,保持对未来预约的希望。这一情感作者是借助菅芒花为文的,所有内容都由情感引领。学习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借助菅芒花可以预约而人生是不可预约的特性抒发思想情感的,拓展指导学生借助现实生活中平凡的一个意象、事物及它们的特性、发展变化、前后对比等抒写心中的情感。如要抒发友情的长远,可以用树木的长青、天地的久远来表达;抒发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可以借助家中的老屋、农具、护子的动物等来表达;抒发对青春的礼赞,可以借助花朵、朝阳等来展现。让学生心中的情感在现实中能找到可以寄托喷发的外物,从而迈向为情而文的境界。

借景抒情的散文篇3

钥匙一:抓线索

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事、人、情、时间、地点等为线。找线索时,一要注意文章标题,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如《铁骑兵》一文,先写铁骑兵离开大队单独行动的原因,再写铁骑兵在追赶大队途中与敌人周旋,最后写铁骑兵平安转回根据地,寻到了大队。可见,本文是以骑兵离开大队的行踪为线索的。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

钥匙二:寻文眼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虽然取材范围广泛,内容博杂,所谓“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但都统一在“神”这个灵魂之下。若能很快找到这一统领全文的“神”,那么就会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在散文中总有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是为“文眼”。倘若读者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这“点睛”之笔,就能透视文章的“心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广博、纷繁的题材是怎样被有机地组织起来的。文眼是散文的点睛之笔,是牵动制约全篇的关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如《背影》一文,作者抓住“背影”这个文眼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都不同,但抒发父子深情的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背影”这个文眼像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以感受到文本脉动,领略到散文的精神内涵。

钥匙三:赏景物

“一切景语即情语。”大凡写景散文都要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含蓄、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常言道:“画龙点睛。”唯有“点睛”方能出神,“画龙”之后才好“点睛”,而“画龙”的过程即是融情于景的过程,所以,把握写景散文的“立意”,需要认真赏析作者对景物细腻逼真的描写,特别是那些精妙的片段,需要细细品味,随着作者的思路层层推进,向纵深开掘;结合写作背景,全面归纳。例如:《绿》所表现的热爱生活、勇于进取的激情,《荷塘月色》的苦闷情绪(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灯》的希望永存,抗战必胜的信念,《蒲公英》的“反战”思想,《故乡的榕树》的思乡之情等立意,都是通过对景物的精雕细刻,层层铺垫,喷发而出的。

钥匙四:品语言

散文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语言美”。品味语言既要揣摩字面,又要了解作者生活经验与情感,特别要分析作者怎样通过各种修辞和感情表达,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美效果。如《苏珊・安东尼》一文,作者运用了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全文语言生动,逻辑性很强。“‘但毕竟法律还是法律!’”法官说话是毫无底气,‘我不得不罚你一百美元。’法官们已经感到理屈词穷了,说话没了法官的威势,从侧面烘托了苏珊陈述的犀利,讽刺了可笑的法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语言是最能反映作家的创作个性的,所谓“言为心声”,因此,品读散文的优美语段,能够使读者受到美的熏陶,达到“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审美境界。赏析、品味散文的语言,进行有效积累,对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充实文学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朱自清的清新真挚,巴金的含蓄深沉,壶井荣的朴实诚恳,黄河浪的活泼轻灵等等。我们需要兼采众家之长,遨游于文学艺术的江海之中。

钥匙五:析情感

欣赏散文要对内容由“感”入“悟”,进而体味文中渗透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从以下三方面去把握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是从文章的用语方面推断作者感情,因为词语往往是带有感彩的;二是从对散文的思想内容的分析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是从对散文主旨的分析中理解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永久的悔》一文,主要回忆了“我”小时候生活艰辛,食物匮乏,想方设法寻找吃的东西,而母亲则终日吃“红的”食物,令人心酸。全文渗透着母亲对孩子的至爱亲情,又表现了作者离开母亲后的深深自责。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感情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即使是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钥匙六:悟哲理

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诸方面:①文中的警句;②篇末的结束语;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④象征;⑤“物”的形象。

钥匙七:借想象

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阅读散文,我们必须发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因为优美的散文是作家想象和联想的结果。如果我们单靠理性的思索,而不足够的感情,那又怎么能够领悟其妙境和真谛?

拥有了以上七把钥匙,你将会领略到散文的无限风光!

借景抒情的散文篇4

赤壁赋复习资料

1、 景、情、理融为一体。

文章虽从记游写起,但重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作者采用了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景、情、理三者达到统一。

首段因景生情,但文中又借物喻理(水、月、风),即以这段写景为下文议论说理作形象、铺垫。第二段中客的议论,以“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其内涵就借具体的自然现象表达了出来。第三段苏子反驳也是以水和月作譬,深入浅出说明事物变与不变的道理。整篇文章,议论赋予了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写景使哲理呈现生动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

2、采用对话手法,主客问答,抑客伸主

本文继承了辞赋常用的形式规范,即主客问答,抑客伸主,文中的客,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人物,主客双方,代表着作者思想的两个对立面,最终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复杂的人生观中积极面战胜了消极一面。

3、骈、散句交错使用,有整有散,错落有致,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借景抒情的散文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 知识 学习方法 古代诗歌

国内外近年来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关注点由只关注教师特征扩展到了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即关注学生学习、关注师生交往、关注教9币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其实就是师生一道学习,从我们一线老师的实践经验看,多数人认为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以学定教”。不过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很重要,要有高效课堂,必先有高效教师。教师只有劳于课前,才能“闲”于课上,驾轻就熟,自如引导。高中阶段的教学,教师更应该及时总结,授人以渔,教人以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乐趣,从而使课堂因学生的广泛参与而有效乃至高效。

下面笔者拟以古代诗歌的鉴赏为例,谈谈教师如何教学生以法。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先秦的原始歌谣、诗三百、楚辞,到汉魏六朝的乐府、古诗,到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诗词散曲,犹如一条灿烂的银河,横贯中国文学的广袭星空。诗歌数量庞大,题材广泛,流派纷呈,名篇迭出。千年前的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今天的我们,不读诗。则难以窥中华文化之堂奥。

古诗鉴赏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更是难点之一。之所以难,除了文言文的障碍外,不得法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古诗鉴赏,老师的重要责任是引导学生得法入门。“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但弟子如果不得其门而入,师傅是否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呢?笔者认为,老师的责任在于要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使他们搭建起生活与艺术之间的桥梁。积累阅读经验。“人门”不只是小学老师启蒙教学的事,每一个学科,每一种艺术,每一个阶段,都存在入门的问题。而老师所授之法,就是入门的钥匙。学生只有掌握了这把钥匙,才能自己打开艺术的宝库。否则,学生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结果依然是门外汉一个!课堂教学时,许多学生面对古诗词无从下手,每年的高考。许多学生不得要领,就是尚未入门、没有得法的明证。为此,我们根据多年教学的实践经验,进行如下引导,学生课堂反应大为改观。

一、积累诗歌鉴赏的有关术语

我教《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前,回顾总结有关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为远行备粮,明确诗歌内容、主旨、诗人风格、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分类。比如:

(1)诗歌按内容,可分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2)主旨分类:

A.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反映离乱的痛苦;表达山河沦陷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B.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C.思乡怀入: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

D.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E.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3)诗人风格:如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的诗风恬淡生动;王昌龄的诗风雄健深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4)语言特点:如①清新②平淡③绚丽④明快⑤含蓄⑥简洁等等。

(5)表现手法:

①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点

描写方式:(a)动静结合,(b)虚实结合的不同;(c)点面结合,(d)正面侧面,(e)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的描写;(f)明暗、冷暖等色调形态,(g)各种感觉:视、听、触、嗅,(h)细节,(i)场面等。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

②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③主要的辞格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④其他写作技巧包括:(a)赋比兴(b)衬托(c)对比(d)渲染(e)卒章显志(f)欲扬先抑(g)联想想象(h)语序倒置等。

另外掌握一些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如:a.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入寻味、含蓄蕴藉。

b.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

c.侧面描写:

对比、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人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同时积累诗歌意象一般意义:比如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以“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用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以上内容,归纳整理印发给学生,时时积累。

二、分类鉴赏。培养思维方法。学会鉴赏诗歌的具体思路、方法,即如何运用以上知识来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依据分类,初步感知。确定思路

每拿到一首诗,诵读吟咏,先分类。

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且介亭杂文・序言》)陈寅恪先生也曾经说过:“治文学史者,必就同一性质题目之作品,考定其作成之年代,于同中求异,异中见同,为一比较分析之研究,而后文学演化之迹象,与夫文人才学之高下,始得明了。否则模糊影响,任意批评,终恐不能有真知灼见也。”(《元白诗笺证稿》)虽然他们说的是诗歌研究之法,但未尝不适合于高中学生的诗歌学习与探究。

古典诗歌包括诗、词、曲。诗包括古体诗、近体诗。按其内容又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抒情诗又可分写景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抒情等等。

比如是抒情诗,可如下归类,搞清其特点。理清意与象之间的关系。

写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情

咏物: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物――情、志

怀古:以古喻今、讽今借古抒怀古――今

叙事:言理抒情事――情、志

拿到一首诗,读诗,先分类。假如是写景诗,看写什么景,抒什么情,景与情什么关系;咏物诗,咏什么物,什么特点,借这个物抒发什么情、志;是怀古诗,“古”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个古讽今呢,喻今呢。古与今什么关系……

(二)看清结构,知晓内容,明了中心

诗歌的一般结构:起: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

承:承上续写

转:承上启下。起下为主

合:点明诗歌主题

起、承部分往往描写,搞清描写方法(参前梳理);转、合部分往往抒情,搞清抒情方式。

比如是写景诗,就看是什么景,景有何特点:抒什么情;景与情什么关系。然后看写景用了什么方法,什么效果;抒情用了什么方式,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抓意象,明意境,悟感情。这样诗鉴赏就变成在接受美的熏陶的同时,进行有章可循的思维训练,而不是漫无目标的摸索。

借景抒情的散文篇6

【关键词】散文化电影;意境;内化情绪;美学品格

一、中国散文化电影的特征

本文拟从中国传统文化对类型电影的影响入手,分析散文化电影的艺术特征,并对散文化电影的源流发展作以简单的论述。

(一)中国散文化电影的概念

纵观世界电影史的发展,电影艺术的发展一直有两大主线,一是纪实主义,一是戏剧主义。而在中国电影的视野内,中国电影一方面受到世界电影发展潮流的浸染,另一方面又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有的个性,从而演生出中国电影所独有的艺术表达形式——散文化的抒写。

我们谈到中国散文化电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首先,从叙述方式上来讲,散文化电影通常采用与戏剧化电影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法,它弱化戏剧化的情节冲突,力求冲淡故事情节,削弱戏剧冲突的力度,着力于内在的情感张力;其次,在影响的表达上,散文化电影的镜头偏重细节的记录,多用长镜头及空镜头进行表达;再次,在感情表达方面,重视自然而然地情感流露,情绪的表达内敛而含蓄,在影片中往往重抒情多于叙事;从影片风格上来看,又讲究韵味和意境的营造。

展开来说则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散文化电影由于受到中国传统古典文化和东方美学的影响,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民族品性,即重视意境的营造,追求“气韵生动”的韵律感及东方美学意识等;其次,中国散文化电影虽然深受外国电影思潮的影响,但它却并不是一概效仿,比如对西方先锋派电影的学习,主要借鉴其电影现代性的表现手法,而摒弃了其否定传统的内容实质。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学习,主要是对其表现小人物、关注大众生活表现手法的借鉴,而放弃了那种黑暗的指控,为大众展现了生活的心希望;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散文化电影与俄国的“诗电影”是有所区别的,中国散文化电影注重的是诗情画意的营造,注重生成诗歌的美,而俄国的“诗电影”则主要单纯运用快速剪辑的蒙太奇手法来渲染强烈的情绪。

综上,中国散文化电影是再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借鉴外国的电影手法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极其独特的民族格调。

(二)中国散文化电影的特征

回首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散文化电影独具隽永婉约之风,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中国电影增添了绚烂的一笔,现在我们就其艺术特征作以简单的概括和梳理。

1. 淡化情节、弱化冲突

戏剧化电影最主要的特征是把戏剧冲突作为电影结构的基础,因此此类电影总是以一个主要的冲突迅速发生、发展和解决来完成,在整体结构上表现为又一条首尾贯穿的完整情节线索,在情节进展过程中,影片会按照因果关系,不断地加强冲突的紧张感,靠这种紧张感牢牢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而散文化电影则与戏剧化电影呈现了完全相反的表现追求,它借鉴和发展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手法,注重接近生活本身的形态,力图打破人为集中生活矛盾,提炼为冲突的结构形式,摒弃封闭的线性模式。从情节上来看,它最大程度地淡化了情节冲突在影片行进过程中的作用,整体结构松散,并不追求所谓的戏剧高潮,把表现的重心放在情绪的抒发和和意境的营造上。虽然从外在的情节结构上,它不具备戏剧冲突在激变中不断变化,形成逐步推进、层层加深的结构形式,但它作为一种渐变的艺术,在情感的抒发上,仍是可以形成高潮的。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中国散文化电影的结构整体上似乎有些“松散”,但其每段戏内部的结构却是紧凑和严谨的,正如苏联电影艺术家罗姆所言:“一般来说,有这样一条规律:总的情节线索越不紧凑,每场戏的剧作结构就必须越严谨,越富于冲突。”这正是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要求的体现。

2. 以情感、情绪为线索

中国散文化电影依靠充满生活内涵的人物心灵和诗意情趣的渲染来结构,因此散文化电影一般以情感、情绪的表达为主线,通过再现人物的心灵镜像来完成。它将“故事本身尽可能淡化,使它们像生活原型一样自然和朴实,只是再故事情节的铺展过程中,追求一种意蕴的酝酿和创造,在这里,情节的冲突形式被情节的心理容量所代替,使观众感受到的不是故事的惊心动魄,而是生活流动中的情绪化力量。”抒情性是散文化电影的重要特征,抒发性灵,以情感怀,因情动人。“情”是散文化电影的灵魂,大量的抒情景观、画面、音乐、情节的绵延给予观众的是一种透彻心灵的安慰与深刻领悟。散文化电影将细节诗意化、抒情化,反复加强抒情的表现,在情感表达上渲染出氤氲的氛围,铺叙出浓浓的诗情。

3. 重视纳入生活细节的积累

著名导演吴贻弓谈到他对他影片的设想时曾说过:“我设想未来的影片应该是一条缓缓地小溪,潺潺细流,怨而不怒。有一片叶子飘零到水面上,随着流水慢慢地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树桩或堆积的水草,叶子被挡住了,但水流又把它带向前去,又碰到一个小小的漩涡,叶子在水面打起转转来,终于又淌了下来,顺水淌了下去……”。散文化电影就像吴贻弓导演所说的那样,注重对生活真实而又自然地表现,通过几个生活横断面的有效积累,委婉、细致地表现出任务思想感情演变过程,整个情节便可以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可信。

戏剧化电影中的抒情镜头和表意段落大多数是为渲染剧情、推动情节而服务的,是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散文化电影中会反复表现某个情节活场景,使流畅的叙事产生停顿感,造成情节上的延宕与阻塞,此时影片的中心不是在情节和故事的铺展上,而恰恰是再超出情节流程之外的情感与情思上。影片持久地在某一个意象上渲染铺排,形成一种一步三叹的旋律感,蕴积与升华出情感的厚重,这正是散文化电影重视生活细节的原因所在。

4. 化外在的叙事张力为内在的情感张力

在淡化情节、弱化冲突的散文风格前提下,影片外在故事的叙述张力更多地让位于人物内在的心理张力,于是戏剧化的外部动作也是最大可能被内化的情感情绪所替代。因此散文化电影中的人物性格虽不如戏剧化电影中的集中、强烈,但却要丰满、细腻得多。

二、散文化电影独特的影像表现方式

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在儒道两家美学的熏染之下发展的,从总体上讲,戏剧化电影受儒家的影响较为深远,它通过故事承载者“诗言志”的重任;而散文化电影则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它更关心的是个体生命心性的抒发。

(一)意境的营造

“意境”这一概念,起源于先秦道家、魏晋玄学,在明清使其逐渐演化成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同时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近代梁启超的“新意境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随后到宗白华、李泽厚和朱光潜等人的意境研究,再到当代的“意境热”,意境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王国维先生对意境理论有较全面的研究,他用“境界”的概念代替了“意境”。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对“境界”强调了两点:一是“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二是强调“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的韵味。即强调要“情景交融”和“韵外之味”。那么,所谓意境,是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灵玄远的境界。正如林纾所说“意境中有海阔天空气象,有明月清风胸襟。”

在我国影史上,电影《小城之春》可以作为意境营造的典范,它的编剧李天济曾说过:“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追求,我在这个剧本中想营造一种坡的词中的那种‘多情反被无情恼’的意境。”导演费穆也说:“我和作者相约不失原意。作者的主张是:关于此一题材,不愿叫喊,不愿指出路。我同意了他。”因此,影片对“意境”的追求是有意为之的。影片开始,瑟瑟冷风,凄凄草木,将小城城头的破败与荒凉映入我们的眼帘,加上幽怨的和哀怨惆怅的画外音,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影片中人内心的孤寂、凄凉和灰暗,眼前所见,正是她心中情绪的外化,影片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当剧情演进到周玉纹与旧情人约会时,同样的城头,却显示出了不同的景象,虽然仍是春寒料峭,但一扫破败与荒凉,处处显露着春天的气息与生机。所有这些都与女主人公喜悦、激动、期盼的心境相吻合,营造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境界。

(二)再现与表现的完美融合

中国散文化电影往往把纪实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对社会的实景投射了极大的关注,与戏剧化电影重视夸张表现的方式不同,散文化电影往往将“再现”与“表现”结合地严丝合缝,一方面把再现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能完美兼顾艺术的表现功能。影片《小城之春》就是将再现与表现完美融合的典范,影片弱化了故事的时代背景,着力展现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但作为观者却能对影片与现实的关联了然于心,这就是再现与表现的极好揉合。

(三)情绪流动蒙太奇

蒙太奇的基础是心理的,因此在表现心理,抒感方面,蒙太奇具有先天的优势,它使电影的触角伸向了人的心灵和意识。它可以通过“内心独白”“回忆”“梦境”“幻象”等多种方式,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世界,并将这个非直观的内心世界化为直观的视觉形象。中国散文化电影在镜头的运用上,既偏爱用长镜头,注意保持生活的真实性,同时又吸收了蒙太奇理论中的一些思想,为抒情表意服务。但它对蒙太奇的运用,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即根据剧中人物的情绪流动组织镜头的组接,目的是营造诗情画意的情绪氛围和更好的衬托人物的情绪。在这里,我们可以将散文化电影中的这种蒙太奇称之为“情绪流动的蒙太奇”。

可以说,散文化电影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类型电影将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内敛含蓄发挥到了极致,平和的叙事方式、柔和细腻的镜头表现、含蓄的意境氛围地营造,无一不是其突出的艺术表征。也正是由于以上区别于其它类型电影的艺术表现方式,使得它在世界电影史上成为了独树一帜,特色鲜明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2] 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

[4]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5] 陈墨.流莺:费穆电影论稿[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6] 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 焦雄屏.艺术电影与民族经典[M].北京:远流电影馆, 2000.

借景抒情的散文篇7

关键词: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103-01

高考《考试说明》规定: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对于“表达技巧”的论述,在一些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关于表达技巧的鉴赏也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从修辞手法、抒情方式、写作技巧和结构技巧等几个角度入手来分析。那么,要准确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必须熟悉这几个方面各自所包含的内容。1、在古代诗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有比喻、拟人(这两个为热点)、夸张、对偶、借代、双关、互文、反问、铺陈和反复等。2、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托物寓理(哲理诗)、用典抒情和叙事抒情等。3、写作技巧有: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衬托、对比、渲染、象征等。4、结构艺术手法有:铺垫、伏笔、过渡、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景后情和起承转合等。当然以上分类有的有交叉现象,我们在这里这样归类只是形式上分成几类,便于鉴赏古代诗歌,并非是武断地将以上模糊的艺术手法分开。

其次,要看清题目要求。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设题要求大致有两种况:一种是从“小处”设题。这样,考查的针对性强,即题干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如:(2008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这里的两道题都是从“小处”设题,即指明的从表达技巧的哪个方面来作答。【解析】(1)判断修辞方法时有的需要找标志,如比喻的标志,像曲词中反复出现的“如”字;有的需要看外部特征,职对偶,讲求词性相对;有的需要了解其特点,如元散曲中说“学扇”,这本来是人的动作,在这里却说是“新月”“学扇”,比拟的修辞方法便可判断。(2)解答这个题目时要注意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按照常规,写景的顺序无非是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等,这个问题可以联系《沁园春・长沙》中的写景顺序来理解。至于动静结合的问题,只要分析出散曲中哪是静景,哪是动静便可。

又如:①2008年四川卷: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②2008年江西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③2007年全国卷Ⅰ: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④2006年湖北卷:《暮春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一种是从“宽处”设题。此类设题往往比较宽泛,没有明确的要求,比如“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这类提问,着重考查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2)《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问“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解析】该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鉴赏角度,应仔细揣摩诗歌内容,从中找出最为鲜明突出的表达技巧类型。两首诗前后两句所描写的内容反差都很大,很明显均是采用了对比手法。古诗中的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让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以此来揭示主题,增加诗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又如:①2007年浙江卷: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②2006年江西卷: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③2006年福建卷:这首诗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此类题目较之上一类鉴赏难度要大,因未规定表达技巧的具体类型,所以答案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大。在做这类题时要做到“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即不要面面俱全地去回答。由自己定一个角度去作答,便有了更大的答题空间,也会发挥自己的优势。

其三,在解答诗歌表达技巧这类题目时,还要注意术语的使用心及相应技巧所取得的效果。即前文提到的修辞、抒情方式、写作技巧和结构艺术手法等中包含的术语。

最后,该类题的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意境或感情。

借景抒情的散文篇8

关键词:初中生 散文 审美

1、初中散文美的特点

1.1语言美

散文的语言一般都比较简洁明了,能够散中见整,文字朴实又能够恰到好处的描写景物。例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对景物的描写,把月光比喻成流水,用到了动词“泻”来描写月光笼罩的花和叶子,用“浮”来描写荷塘中的雾色,用“洗”来比喻叶子和花的干净,用“笼”突出月光把荷塘美景包容进去,美丽的语言把荷塘月色写活了,突出了月光的静谧。

1.2形象美

对散文的欣赏要通过语言看到形象,看到作者用语言描写的动人的形象,进而欣赏散文的形象美。例如,在《春》一文中,朱自清对春天到来的描述,通过一系列比喻、夸张、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春天感彩,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描写了一副美好的春天景象,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

1.3意境美

意境是散文感情的升华,是一种含蓄的描写和表达。在朱自清的《春》中,不仅展现了几种春天的美图,也赋予了春天一定的诗意,具有美好的意境,而结合当时作者写作的背景,也可以发现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一种对新生活向往的情感。

2、提高初中生散文审美能力的方法

2.1加强老师和学生对美的认知

老师要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散文,提高自己对美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优秀散文中那些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情感、生动的形象、美好的意境的阅读,分析作者的生平和背景,作者写下这篇散文的背景,想象作者当时的心情,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融入到散文中去,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老师要鼓励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散文,看的越多体会的就会越多,对散文的欣赏不能局限在课本上的散文,也需要学生课下拓展。在欣赏散文美的过程中,要反复的阅读散文,从用字,用词到句子的流畅来欣赏;可以举办班集体优秀散文欣赏活动,根据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老师可以定期举办优秀散文欣赏活动,老师和同学可以交流自己近期欣赏的优秀散文,摘抄的优美的句子,对散文中抒发的情感的看法,也可以为散文描写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进行绘画,加深对散文美的认识。

2.2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

老师在对向学生授课的同时,要向学生展现散文美的一面,就离不开图画的支持,通过简单明了的图画,可以加深学生对散文的认识,体会散文中作者抒发的情感。例如,在讲授《背影》一课时,老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幻灯片或是影片等,在课堂上通过让同学反复的朗读,体会作者描写父亲背影所用的手法,达到了什么效果,初步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绘画出背影中父亲的形象,提高同学的初步散文欣赏能力;然后,老师可以播放幻灯片或是影片,还原作者描写父亲背影的场景,加深同学对父亲的印象,同时向同学讲述作者写这篇散文时的年龄、生活等,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最后,老师向学生讲述这篇散文的结构,文中出现背影的次数,所运用的手法,所抒发的感情,达到什么效果等,从文中体现出的浓浓的父爱,该散文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地方,让同学在进一步体验散文的美。

2.3在实践中体验散文的美

学生不仅要学会欣赏散文的美,同时也要学会在实践中体会,使散文的美得到升华,通过对散文结构的描述,语言的剖析,文字的推敲,特色的总结,学生对散文的美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对散文的欣赏也得到了升华。这时候老师要鼓励学生反复的读散文,体会散文的结构,所用的描法等,然后进行自我创作,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也提高其欣赏美的能力。例如,在对《春》一文的欣赏中,老师要向学生展示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的效果,并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体会这些修辞在散文中的作用和美。

2.4赋予情感去赏析散文之美

散文正是作者情感的融入才给了散文生命力,才使得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文中描写的情感,而让学生在赏析散文的时候赋予情感,这样便更能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融情于景,有利于提升初中学生散文的审美能力。

3、结论

本文通过对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散文审美能力进行研究,分析了散文语言美、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的主要特点,分析了提高初中生散文审美能力的三种方法,对于提高初中生的散文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上一篇:电影录取通知书范文 下一篇:年假通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