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国学习礼仪

时间:2022-10-15 11:58:34

【摘要】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可谓是百依百顺,忽略了“礼”的教育。而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使其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懿言懿行,在熟读成诵之中潜移默化,...

用国学习礼仪

【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国学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利用国学经典进行礼仪教育,让学生在诵读国学中明礼仪;在国学故事中习礼仪;在国学表演中知礼仪,促使学生将礼仪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礼仪道德观和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关键词】国学经典;礼仪教育;诵读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近二十年来,教育界和社会各界重视向孩子们推荐、传播前人的文化精品,全国上下掀起了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国学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国学大师文怀沙曾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小学思想教育必须做到思想观点正确、说理明白,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在教学中所引用的代表性人物、典型事例和史实都应经过缜密核证。利用国学经典来进行礼仪教育就特别妥当。著名史学大师钱穆先生也曾经说过:“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礼仪美德,可以促进孩子们的礼仪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好书不厌百回读”――在诵读国学中明礼仪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可谓是百依百顺,忽略了“礼”的教育。而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使其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懿言懿行,在熟读成诵之中潜移默化,知道文明礼仪的基本知识,逐步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

脍炙人口的《弟子规》,这是一部规范青少年和学生的道德行为的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我引导孩子反复诵读,许多学生都能熟练地背诵。古诗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有一天放学后,我坐在教室里批改作业。这时,一位奶奶走进教室接她的孙女,看到孩子已经整理好书包,就关心地问孩子:“哪些家庭作业你记住了吗?”孩子心不在焉地说:“知道了。”奶奶又叮嘱了一句:“回家先把作业写起来,别忘了!”那个女孩大声地对奶奶喊:“好了,别说了,我知道了啦!”听完后,我看了一眼那个女孩,然后轻轻地说了句:“父母教……”还没回家的学生都接着我的话说:“须敬听!”那个女孩听完后马上就脸红了,羞愧地低下了头。第二天,我又碰到了那位奶奶,她向我竖起了大拇指,说:“还是你们老师有办法,你只需3个字,昨天回家孩子第一次向我承认了错误,谢谢你!”我微微一笑:“这哪是我的功劳,都是古人教得好啊!”

诵读国学经典后,我和家长都看到了孩子有明显的变化,于是,我就继续让学生高声诵读国学经典,慢慢领悟道理,赋予孩子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他们通过诵读经典,和睿智的古人交谈,在传统国学的熏陶下开阔胸襟、净化灵魂、塑造人格。这就是古人说的“知书而达礼”。于丹――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论语〉心得》的“美女学者”,就是最好的例证。据她自己说,她在4岁时,便开始记诵《论语》。应该说她在很小的年龄里背诵了最有价值的经典,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之中,潜移默化了她的气质,养成了良好的个人修养,为她今天巨大成就的取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蜂采百花,故能酿成蜜;海纳百川,故能成其大;人读百家书,故能成其才。在孩子们正需要以“以读书长知识,以读书习礼仪,以读书促养成,以读书树理想,以读书塑人格”的黄金时期,让学生走进经典,阅读经典,享受经典!在朗朗的诵读声中潜移默化地具有了文明礼仪意识。

“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国学故事中习礼仪

我经常抓住一些教育的契机,利用国学经典小故事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用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富含生活道理的故事,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学会文明礼仪,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修养。不仅老师讲,还让学生也来讲讲国学故事,学生在讲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文明礼仪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中。这些故事形象生动,感人肺腑,发人深思,给了学生极大的人生启迪,孩子们特别喜欢听,而且每次都听得十分专注。这种轻松的形式较之单纯的说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学校每天中午学生都坐在教室里一起吃饭。但老师和两位同学每天都要负责分饭、分菜和分汤,这就使得他们要晚一些吃饭。一天中午,很多同学都和往常一样自己端到饭菜,就开始吃午餐了,而我觉得这样不太好了,所以我给学生讲了一个 “义门陈”的故事。故事大概是讲“义门陈”的人都十分注重“义”和“礼”,使得当时皇为之震惊。其中有一个细节说:这儿的狗都知道“义”、“礼”,有“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传说。从此以后,我们班每次吃饭都会等到所有人饭菜装好才开筷,而且,每一位学生在装饭菜和汤的时候,都向还在辛苦分饭菜的人说声谢谢。

当有好朋友因为一点小事吵架了,我给他们讲《负荆请罪》的故事,战国时,廉颇和蔺相如一起在赵国做官。蔺相如因功大,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身为将军的廉颇不服,不断侮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退让。后来廉颇知道了,感到很惭愧,就脱了上衣披上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请他责罚。教育学生知道错误后应主动向人认错、道歉。

当有学生在学校分水果时抢最好的最大的下手时,我就会给他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4岁时孔融不要最大的梨,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长辈吧。”让同学们知道每一个人都应该礼貌谦让。

当有学生言而无信时,我就会给他们讲讲《曾子杀猪》的故事: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怎么,你真的要杀猪给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认真地说:“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话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的话了。”他果真把猪杀了。我用这则小故事教育学生应该言而有信。

教育学生尊敬师长的故事就更多了:《黄香温席》、《卧冰求鲤》可谓家喻户晓,《程门立雪》、《曾子避席》、《张良拜师》让人受益匪浅,学生在找故事、讲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文明礼仪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中。

“万紫千红总是春”――在国学表演中知礼仪

表演式的教学形式,是思品课中教师常用的一种形式,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参与课堂,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爱表演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在思想品德课中让孩子们进行国学表演,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真正学有所获。《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应有利于激发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提高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实践,避免单纯背诵教学内容。”

国学表演的形式各种各样,一个人、几个人或全班表演都可以。从国学表演的内容来说丰富多彩:有诵读、歌唱、舞蹈、故事、短剧、小品、书法、绘画、器乐演奏等。在小学思品课中加入国学表演,它生动活泼的特点符合小学儿童的心理特征,深受小学生欢迎,对低年级儿童更具吸引力。开展国学表演活动,学生在亲身经历中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整合,促使学生将礼仪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礼仪道德观和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如学生在演小品剧《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他7岁那年,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光机智、仗义,其他小伙伴性格鲜明,用创新的表演形式告诉了我们:遇事千万不要慌张,一定要沉着冷静,多动脑筋,这样才能想出好办法。用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教育同学们应向司马光那样,学会做一个遇事不慌、乐于助人的孩子!

总之,有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经常利用国学经典进行礼仪教育,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为学生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文

上一篇: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初探 下一篇:作文课,让学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