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设计中可持续发展分析

时间:2022-10-15 11:41:56

住宅建筑设计中可持续发展分析

摘要:解析了可持续发展住宅建筑设计的内涵,从功能性、整体性、安全性、经济性、美观性等方面介绍了可持续发展住宅建筑设计的内容,指出可持续发展住宅建筑设计的探索主要包括精神层面上的生态设计意识、物质层面上环保材料的使用、技木层面上的设计基本措施,并需要这三个方面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所面临的迫切课题之一便是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建筑,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到了这些方面的问题。据报道,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总量的34%,建筑的能耗(包括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O%,而这“3O%”还仅仅是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比例,如果再加上建材生产过程中耗掉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6.7%),和建筑相关的能耗将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6.7%。

作为现有建筑中比例最大、面积最广的住宅建筑,如何有效地节约能源并,体现这方面思想的可持续发展住宅建筑设计被提到日程上,并且将会逐渐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发展。

1 可持续发展住宅建筑设计的内容

首先了解一下可持续发展住宅的含义。有学者对它这样做了描述:(1)能够适应发展中的生活需求;(2)能够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并带来生活形态的多样化;(3)能够充分发挥住宅的实体材料的性能和并延长使用寿命;(4)能高效率利用信息、知识资源,并有效节约能源;(5)能够有效协调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的土地紧张、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原材料枯竭等问题;(6)能够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使人们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去创造更多社会物质财富。

可持续发展住宅建筑设计指的是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引入到住宅建筑设计中。在设计全过程中全面考虑居住者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材料、洁净能源等诸多手段,依据生态、安全、舒适实用、环保美观、价值合理的原则,创造合理的人居环境。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1 功能性,其表现为住宅设计时,建筑的功能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间的推移始终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始终能为居住者提供良好,完善和便捷的使用环境。表现在其住宅的内部功能始终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建筑体形应力求简洁,门窗位置应尽可能满足多种室内布置的情况,为内部的改进创造条件。

1.2 整体性,强调整体设计的意识即重全局、轻细节的设计思路。未来的不确定性,使我们难以把握其发展的方方面面,精心设计往往带来明天的局限,因此,可变性设计应是有预测性的,把握全局的整体设计。

1.3 安全性,主要可分为物质与精神、生理与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1.3.1 物质的安全性表现为实体结构在其生命期限内最大限度地为居住者提供安全而有保障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防火、防盗、防滑、防坠等;并且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而延长结构的安全使用期限,充分发挥材料固有的特点。

1.3.2 精神上的安全性重点表现在设计中要考虑不同时期居住者的心理变化,在设计时可以提供一个可供不同环境下的为住户防止视线干扰与噪音干扰给住户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与不舒适感。为了使住户能够获得居住生活的舒适效果,在设计中必须使居住建筑内外环境中不同的功能空间既能相互联系,又能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1.3.3 另外,居住建筑的空问尺度要适宜,过小过大都会对人们的居家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

1.4 经济性,主要反映在住宅建筑设计与建设在节约土地与能源、资源等方面的贡献,合理地使用各种材料并且考虑材料的寿命,使用一些可再生的材料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设计时考虑到住宅使用过程中的各种能耗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并努力使资源利用形成良性再生循环系统,使居住建筑在营建中土地与能源等资源均能得到节约。

1.5 美观性,是指在设计造型、立面、色彩与细部等方面的处理,它是居民直观感受最多、最强的部位,因此在居住建筑的设计创作中需要密切它与当地的地理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关系,使其造型更加美观。

2 可持续发展住宅建筑设计的探索

可持续发展住宅建筑设计的探索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和技术层面。这三个层面缺一不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协同发展:

2.1 精神层面上的生态设计意识

在精神层面上,除了注重对空间布局、色彩、照明等的感受之外,生态的环境也是一种人类意识的精神平台,它的建立,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因素的发展与释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建立在人类的自然观、财富观、消费观、发展观等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基础之上。

2.1.1 注重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在传统审美内容中增加了生态因素,是一种有机和谐的新的美学认识。在居住建筑内外环境创造中,它强调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它同时强调人类在遵循生态规律和形式美法则的前提下,运用科技手段改造自然,而不是无原则地为满足某一方面的需求去破坏环境。

2.1.2 提倡适度消费观念

尽管居住环境生态设计把“改善人居条件,提供更舒适优美的环境”作为目标,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居住环境生态设计倡导适度消费思想,倡导节约型的生活方式,不赞成设计中的豪华和奢侈铺张。把生产和消费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限度之内,这体现了一种崭新的生态文化观、价值观。

2.1.3 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的延续和本土化设计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全世界确立,是科技、经济、文化全方位的,世界各民族各地域文化都是人类历史累积的结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在持续发展中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和多元化,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愿望。

因此,作为设计师应当提倡在创作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的神韵,保持地域文化的特点,营造更为和谐的室内环境,而只有本土化的设计才具有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当地材料有着文化的内涵及地域性的特色,而且更能融入原有的地理景观之中,承载情感的记忆与象征意义。

2.2 物质层面上的环保材料使用

环保材料的使用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材料自身的环保性,即材料不存在危害自然环境的成分;第二是材料的再循环性;第三是材料的再生性。

2.2.1 居住环境设计应当尽量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考虑开发资源和材料的再生利用,在空间组织、装修设计、陈设布置中,材料首先要考虑选择无毒气散发、无刺激性、无放射性、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材料。尽量多地利用自然元素和天然材质,追求最精粹的功能与结构形式,降低成本、减少消耗、降低施工中粉尘、噪音、废气废水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2.2.2 建筑材料逐步实现清洁生产和产品生态化,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及周围环境都不产生危害,从居住环境更新出的旧材料能够容易自然降解及转换,并且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生产新产品。

2.2.3 倡导在使用和更新过程中、对常规能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和回收利用,对可再生资源也要尽量低消耗使用。在居住环境中实行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是现代建筑能得以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也是可持续发展住宅建筑设计的基本特征。

2.3 技术层面上的设计基本措施

虽然科学技术的应用,并不能确保我们所处环境真正可持续地、生态共生地发展,但真正地从本质上实现生态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智能技术的引导。例如:

2.3.1 计算机模拟技术

在居住环境设计之前,运用评价软件对设计图纸进行模拟,给出相应审核评价。利用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模拟为主要手段,从建筑声学、光学、气流、微气候、空气品质、能耗等角度,对室内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价。

2.3.2 建筑设计应当考虑后期室内设计

在建筑设计时应该较长远地看到建筑的后期室内设计,以便减少住户二次装修时造成的极大的材料、人工和经济浪费,以及环境污染和对房屋安全的破坏。在技术方面,利用建筑构造技术,更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来提高室内的舒适度,满足室内的采光要求。

2.3.3使用洁净能源

使用洁净能源既满足所使用能源的可持续性,又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如节能型灯具、节水型部件及各种太阳能设备等在住宅设计中的充分运用,都能起到节约常规能源的效果,需要可持续发展住宅建筑设计在这方面进行探索。

2.3.4 采用工业化技术

在工厂采用人工复合环保材料加工制作产品而后现场组装。工业化生产具有产品规格的统一化、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环保化等特点,使现场安装变得更加的简便,减少噪音污染、材料损耗和对环境的破坏,也为材料的再回收创造了便利条件。

2.3.5 采用综合的绿化技术

居住环境绿化是改善人居生态环境,调节城市绿化空间的有效途径。在居住环境中,采用多层次,立体式的绿化技术,从住宅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前前后后等方面提供一个立体的,多层次,多趋道的绿化环境。不仅有利于环境条件的改善,更使环境富于生机和魅力,具有生态美学方面的作用。

3 结束语

新的世纪是经济、社会、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人们更多关注保护生态环境的时代,在住宅设计中,它要求建筑师以全新的视角、以一种新的设计手法,依托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重新对建筑的形式、结构、材料、设备等进行充分的诠释,才能使人类能够拥有更加广阔、更为美好的未来世界。这正是可持续发展住宅建筑设计研究的意义之所在。

参 考 文 献

【1】孟聪龄,沈涛.浅谈居住区景观环境中的人性化设计应用.山西建筑,2007(6):11-13

【2】黄宜鹤.居室环境与健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3】严丽红.住宅的人性化设计.山西建筑,2005(31):22―24

【4】周曦,李湛东.生态设计新论――对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盂聪龄,张惠新.绿色生态住宅结构.山西建筑,2007(6):4-5

【6】丁新中,龚伯明,黄秋生.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的住宅设计.工业建筑,2000(30)第1期

上一篇:住宅建筑设计中常见问题的剖析 下一篇:装载机转向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