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堂的对话教学策略

时间:2022-10-15 10:45:46

阅读课堂的对话教学策略

摘 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于如何落实语文课标的“对话”精神,确实改变教师主导,优生主演,其余大多数学生作配角的阅读课堂现状,应该加强“对话”教学的策略研究。阅读课堂的对话教学应引导学生在潜心涵泳中感悟,在交流讨论中合作,在质疑求解中探究,在实践延伸中拓展。

关键词:对话;涵泳;讨论;质疑;延伸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可以说,我们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应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互动的过程。那种教师主导,优生主演,其余大多数学生作配角的阅读课堂是生命教育的缺失,我们的课堂应当是新课程倡导的对话课堂,理应成为焕发生命活力的舞台。

一、潜心涵泳,在对话中感悟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感悟应是先感后悟,只有对文本有了感知,才会有所悟,这是一种独特的内心体验。新课程倡导阅读教学要重感悟,然而现在太多的课堂一味追求“悟”,课堂上追求小手如林的热闹“对话”,忽视了相关的经验积累和留给“感”的时间,导致浅层次的表面感知,急功近利,效率低下。

阅读教学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课文,静心默思,潜心涵泳。只有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深入地与作者亲密接触,结合已有的阅读积累用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才能历历在目,也才能体会到作者的写作心境,真正地领悟课文内涵。对课文的感悟是在阅读中逐步深化的,让学生在潜心涵泳中反复揣摩、比较、品味,才能深刻而独特,对话才能深入而富有见地。

《向往奥运》是一篇充满激情的文章,饱含了肖复兴作为一名体育记者的那种刻骨铭心的体育情结。“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会使得这个国家、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民变得多么美好。”这是作者几十年的奥运情怀以及对奥运的深深期许。这些发自作者内心的感受却又是含义深刻颇难读懂的,理解它单靠教师的背景介绍、内容分析远远达不到与作者心与心的沟通。为此,我在事先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奥运知识和中国两次申奥资料的基础上,重视留给他们充足的自主感悟时间。首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然后引导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教师作些适当补充;接着再引导学生去反复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探讨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对文章语言的理解,对奥运的向往。这种引导让学生沉浸在字里行间潜心涵泳,促进了学生在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中的感悟,在体验奥运中憧憬奥运。

二、交流讨论,在对话中合作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一种学习方式,对话是其基本特征。学生充分的阅读感知是学生与文本、与编者近距离的情感沟通,是课堂阅读教学认知活动中的初次对话,这是学生生命个体的单个感悟,它具有独立、零碎、困惑的特点。它需要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等对话方式把诸多的个体感知融合成对文本、对作者整体、系统的把握,达到知识的内化,认知的飞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敢于表达、善于思考的自由活泼、互动对话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在愉悦的合作情境中对个体的感知进行交流、整合、创新,以达到更深层次的感悟。

在阅读《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作者的爸爸真傻,儿子钓到了那么大的鲈鱼却叫他放回湖去。一言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听后发表了许多“高见”:他是很傻,划火柴的夜晚有谁会知道自己是何时钓到的鱼呢?更何况距离捕捞开放日只有两个小时;他自己钓不到,却叫儿子放回去,那是他怕没面子;一次我捡到钱想交还失主,我爸爸叫我别还,说可以用它帮我买许多我喜欢的东西……作者的爸爸真的“傻”吗?听了孩子们的七嘴八舌,教师不能去责怪,这是现代独生子女们对课文浅层次阅读后未经咀嚼的初步体会。他们的这种认知来源于周围社会环境教给他们的道德判断,我们无可指责,何况作者当初还不也是由“请求”到“乞求”再到“无可奈何”地放回那条漂亮的大鲈鱼的?

对此,我并不急于发表评论,而是引导学生去与文本对话,到文中去寻找父亲到底做得对不对的答案,弄清楚放回鲈鱼是为了遵守捕捞鲈鱼的规定。然后,我引导学生由作者34年后成了“纽约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去讨论当年父亲的告诫到底对作者有什么影响,促使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独立、零碎的单个感悟在合作对话中得到整合,从而最终明白了父亲当初的告诫是多么及时,就像一盏指路明灯,给了作者巨大的遵守道德规范的勇气和力量。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要学习的正是这种遵守道德规范的“傻”精神。

三、鼓励质疑,在对话中探究

质疑是创新精神培养的主要方式,儿童时代正是“十万个为什么”的时期,如何保护他们的这种好奇精神,进而引导他们去学会质疑、解疑,是阅读课堂的重要任务。交流是对话的基本形式,探究却是对话的深层需要。要真正感悟文章内涵就必须克服表面的浮光掠影,真正深入文章字里行间的思索,大胆质疑,敢疑敢问,进而执疑求解,这是我们所期待的可贵的探究精神。

教学《捞铁牛》,观察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数一数打捞铁牛的人有几个,身体姿势怎样,想想他们的神态以及他们会说些什么。这只是学习课文的基础,学生大多能做到。这时老师又问:“从这篇课文及插图上你还想到了什么?”经过一番观察与思考,有一学生提出:“怀丙和尚为了捞铁牛不注意保护环境,要往母亲河里倒几百吨的泥沙。”是呀,环保在现在可是头等大事,为了捞铁牛而向河里倾倒泥沙绝对是不允许的,那怎么办呢?于是许多学生围绕怎么从河里捞出铁牛议论开了。撇除现代的装备与技术能力,其实能供选择的方法也并不太多。于是有学生想出了可以改进怀丙和尚的方法,把泥沙换成人,在两艘大船的旁边准备几只空船,绑好铁牛后让人走到空船上,照样是利用两艘大船的浮力捞出铁牛,既简便又环保。因为发言的自由,在愉悦的对话活动中,学生大胆发现,敢于表白,在与文本、与插图、与教师、与科技的对话中不断把探究引向深入,从而又引出了捞铁牛在古代、现代的不同方法,创新品质得到了提升,环保意识也引入了课堂,真正实现了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

四、实践延伸,在对话中拓展

和谐的社会需要生命个体的和谐发展,教育的主体――学生,是鲜活富有个性的,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也并非是僵化的。翻开小语教材,《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向我们介绍了深圳特区的飞速发展;《海豚救人》引导我们去了解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放弃射门》教我们认识人性中利与善孰轻孰重;《草船借箭》牵引我们去阅读古代文学名著……每一篇文章在介绍文本本身蕴含的知识的同时,更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扇求知的大门,引领孩子们去探寻。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堂内外相衔接的阅读实践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课文编排多有单元主题,为此围绕单元主题,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课文例子适当地为课堂安排延伸性阅读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对话中提升语文能力。我们只要记住:与教材的对话是一座桥梁,目的是由此延伸出发,到图书室、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与书、与万物、与生活、与心灵寻求更为广泛的对话,从而拓展对话的领域,定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登俊小学)

上一篇:净化心灵的双手 下一篇: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