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

时间:2022-10-15 06:15:21

优化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

一、评价过程全程化,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教学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它选择典型的项目为教学内容,通过师生共同实施项目内容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法在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自觉地进行知识建构。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主要在于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评价,而对学生平时学习全过程的评价则重视不够。项目教学评价不仅包括考试形式,还包括日常的评价;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整合,还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和个性的发展。

1.课堂上进行互动即时性评价。

在项目教学评价体系中,既注重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更注重加强过程性评价,关注成长过程,将评价贯串于日常教学行动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过程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把握学生学习过程,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及时评价。

课堂上适时、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成果等进行评价,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拓展、激活学生的思维,融洽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2.建立学生学习评价档案。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的众多表现都是他们发展的足迹,这些足迹就是我们评价的依据,所以搞好过程评价还需要为学生建立学习评价档案,记录学生发展的足迹。这种档案,可包括学生课堂上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认真程度、参加课堂活动情况、课外查阅资料完成学习任务情况以及检测情况等,它可以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全面反映学生的个性,从而落实新课程所倡导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理念。

本档案可由学生自己填写,亦可由小组长填写,最后教师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填写情况或小组长填写的情况以及自己平时掌握的情况综合填写。

3.建立学生学习成果档案。

学生是一个有生命、有思想、有灵魂的个体,对学生而言,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学生“全优”,而是允许和鼓励学生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特长,发展个性。我们可以建立学生学习成果档案,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历史小制作、小设计、小论文、小剧本或小报刊进行收集,定期进行成果展示,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以激发其学习动力。

4.期中或期末进行总评。

这种评价应是各评价主体的综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综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综合。如表: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评价的最终结果是帮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以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写出综合评语,分析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并指出发展方向。

二、评价形式多样化,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典型方式是考试,一次卷面考试决定学生的一切。这种太过于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表现的考试,无法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对学生全面评价,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努力开发具有不同标准、不同需求、不同形式,甚至不同范畴的评价内容。量化评价应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也就是卷面考试和过程考查相结合。

如笔者在期末考试时,学生总分由笔试部分(70分)和过程评价(30分)两部分组成。过程评价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情景测验情况(短剧、小品表演、小组竞赛、答辩、手抄报、剪报、小制作等作品展)等情况酌情评价。

又如有一命题:“采访你的父母、爷爷、奶奶、邻里乡亲等,向他们了解当时的、、反右倾运动是怎么回事?你如何看待这些事件?(1)写出你选用的研究方法。(2)将你的研究结果呈现出来。”这道题在考场上无法完全完成,所以后来笔者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考试评价体系。学生总分由两部分变为三部分:场上闭卷部分(60分)、场下开卷部分(20分)、过程评价部分(20分)。场下开卷部分是探究性题目,要求学生在考试后一周内完成。

平时历史考查除通过以上方式操作之外,还可以采用“刊物记录法”。安排各班学生分组办历史期刊,每学年一期,小组之间合作完成,期末评比计入总分。这样不仅记录下了学生的过程发展成果,达到了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而且期刊上刊载学生自己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三、评价内容多元化,有效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程需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而以往的考试多数是死记硬背的知识性题目,考试时背得很熟,但过后却忘得一干二净,使历史学科也失去了它的功能和价值的本来面目。新课程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可能,笔者在评价项目上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为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特设“知识园地”、材料分析和图表制作题,引导学生不拘一格、大胆创新。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加了“各抒己见”“以史为鉴”等解决实际问题和现实问题的题目。比如:“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法、道三家的思想主张有什么不同?”为鼓励学生课外探究,知识拓展,设计了“史海拾贝”。比如:“你知道多少古史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你最喜欢的是谁?从他身上你可以得到哪些启迪?”为引导学生探究,设计了“探究园地”,而且题目具有开放性,可给出三到四个课题,让学生任选其一或一个课题多种选择。题目的开放性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个性。

为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把学生当主人,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新课改中来,笔者设计了“小小评论家”,给学生提供说出心里话的空间。比如:“你有幸首次使用新教材,与新教材相识已经一学期了,你喜欢它吗?你对它还有什么要求?你喜欢你的历史老师以及他的教学方式吗?你对他还有什么要求?你喜欢现在的考试方式和题型吗?你有什么好的提议吗?请以《我看历史教材》《我看历史老师》或《我看历史考试》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学生的这种评价不仅最公正、最有价值的,而且学生会产生被尊重的喜悦,这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新课程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评价标准层次化,有效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不同学生在认知方式、个性特征、学习习惯、生活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是千差万别的,他们也有不同的“最近发展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独特价值,对所有的学生都采取同样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是不合理的。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调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争取课堂教学的高效。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该采用多种层次的标准,应具有多维性。

如:对学习能力弱一点的学生,笔者重视对他们学习兴趣的评价,根据他们对学习的热情程度给予客观评价;对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笔者则设计了创意评价,从是否具有较高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丰富多彩的想象能力入手进行评价,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对一些感悟能力、表现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笔者则把评价的重心倾向于学习结果,通过展示交流来肯定他们的优点,也以此为其他学生树立起榜样,使那些相对差一点的学生有了努力目标。在笔者制订的评分标准中往往有这样的要求:“若1、2小题写出三个以上,可奖励2分。”“只要说出其中一种意思就可得满分,其他合理的、有意义的说法也可酌情得分。”“写出课本以外的条目可奖励1分。”“制作图表大胆创新,有创意者奖励2分。”这些项目都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事物的看法和从历史中得到的启迪,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梅堰中学

上一篇:基于项目学习的科学探究课初探 下一篇:女性的爱与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