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的必要性和正当性

时间:2022-10-15 03:27:07

论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的必要性和正当性

摘要:在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激励创新的同时,对市场的公平和自由竞争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垄断,包括合法垄断和非法垄断两个方面。知识产权的合法垄断是为鼓励创新法律赋予权利主体的一种垄断权。但权利的行使必有一定的界限,超过必要界限就构成滥用。知识产权的滥用包括知识产权权利范围内的滥用和权利范围外的滥用。本文在分析《知识产权法》等私法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制及其局限性的基础上,阐述了《反垄断法》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必要性和正当性。

关键词:知识产权 合法垄断 知识产权滥用

知识产权是国家为鼓励创新、促进科技进步赋予权利人的一种合法垄断权。但任何权利的行使都有一定的界限,超过必要界限,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时,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是作为《反垄断法》的适用豁免制度的。但笔者认为,该豁免制度的适用是有条件的。通常情况下,知识产权的不当行使并不会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但当这种不当行使达到了限制、排除市场竞争的效果,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时,《反垄断法》就有必要对其加以规制,以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 知识产权的合理垄断

知识产权是权利人因其智力成果而依法享有的具有排他性的专有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专有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未经权利人同意,任何人不得使用其著作、专利、商标以及相关的商业秘密等。这与有形的财产专有权有一定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知识产权有期限限制,法定期限届满后知识产权就进入公有领域,原权利人不再享有专有权;而有形财产专有权一般情况下无期限限制。第二,知识产权的行使受到诸多限制,比如《专利权法》的强制许可、《著作权法》的法定许可使用、合理使用以及《商标法》的禁止恶意抢先注册商标等限制,而有形财产权的行使并无此类限制。第三,知识产权的行使可能会使权利人在一定的地域和期限内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甚至形成垄断;而有形财产权的行使只有在铁路、电信等自然垄断领域才可能会使权利人拥有市场支配地位。

正因为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国家通过立法对其加以保护,赋予权利人有期限的市场竞争优势地位,从而达到鼓励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目的。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虽然权利人行使知识产权有可能产生一定的限制、排除竞争的效果,但这其实是一种利益平衡的选择,也是一种以鼓励技术创新和进步为目的的合法垄断,是法律所允许的。

二、知识产权的滥用

(一)知识产权权利范围内的滥用

知识产权权利范围内的滥用,是指权利主体在行使权利时违反了《知识产权法》等私法本身对其的限制,比如违反了《专利权法》关于强制许可的规定、《商标法》关于禁止恶意抢先注册商标的规定、《著作权法》关于合理使用的规定等。但这些行为只是对私权的侵犯,在知识产权自有的法律体系内,配合《民法通则》的诚实信用原则等基本原则和《合同法》的具体规定以及《竞争法》的相关规定等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规制。

(二)知识产权权利范围外的滥用

知识产权权利范围外的滥用,是指权利主体在行使权利时超出了私法的界限,产生了公法规制领域的效果。因此,“判断知识产权垄断应遵循以下三个标准:第一,反垄断法一般情况下不适用于知识产权领域,只要知识产权的行使不超出权利自身的范围,即使存在垄断或者限制竞争的情形,也应为反垄断法所宽容;第二,如果知识产权的行使对市场竞争的限制已超出其知识产权自身的范围,那么,这种行为就应适用反垄断法;第三,即使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没有超出权利自身的范围,但如果这种行为可能给市场带来不应有的限制,那么这种行为也应适用反垄断法。”

知识产权权利范围外的滥用构成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主要体现为在知识产权许可中签订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等方面。具体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拒绝许可、非法搭售、价格歧视、掠夺性定价等。由于这些行为造成了限制、排除市场竞争和阻碍技术创新、科技进步等后果,所以应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

三、知识产权的反垄断规制

(一)私法规制及其局限性

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社会,任何人也不是生而知之,都是在不断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才有所创新的。因此,《知识产权法》在赋予权利人垄断权的同时,又对该权利的行使提出了相应的制约措施,主要体现在:保护期限、《专利法》的强制许可制度、《著作权法》的合理使用制度、法定许可使用制度等。 除这些制度外,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1款、《合同法》第329条以及《民法通则》中规定的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等均可用来规制知识产权的滥用行为。

但是,以上规定都过于笼统且极为零散,不成体系,缺乏可操作性。而且上述私法对限制、排除竞争、损害社会整体利益等涉及公法领域的知识产权垄断行为的规制显得力不从心。另外,根据民法的不告不理原则和损失填平原则,当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知识产权权利主体垄断行为的侵犯时,考虑到诉累,受害人可能最终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即使选择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也因个案矫正成本较高而得不到很好的保护。

(二)《反垄断法》规制的必要性和正当性

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以不妨碍科技进步、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为原则。允许权利人适度的垄断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但若不适当行使就可能构成非法垄断,当这种非法垄断达到限制、排除竞争的效果时,就有必要通过《反垄断法》等公法对其加以规制,以维护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1.《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属性目的一致

《知识产权法》旨在保护权利主体的智力成果,鼓励其创新,以促进市场竞争;而《反垄断法》旨在制止经营者的滥用其竞争优势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以维护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可见,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的追求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鼓励创新,促进竞争,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不同的是,二者在追求这一目标时选择了不同的途径:知识产权法是通过鼓励创新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关注权利的存在,而反垄断法是通过鼓励竞争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关注权利的行使,可谓殊途同归。

2.《反垄断法》是对知识产权垄断的二次矫正

知识产权是私权,旨在维护创造者个人的利益,鼓励其创新,而反垄断法是公法,旨在通过维护整个市场竞争秩序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根据利益平衡原则,法律对权利的保护首先尊重私权保护优先,即当知识产权的不当行使损害了个人的合法权益时,可以通过知识产权法、合同法、民法等私法加以保护,不需要反垄断法加以规制。但知识产权的滥用一旦产生限制、排除竞争的效果,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时,此时利益平衡原则应遵循社会公共利益优先,将滥用知识产权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纳入反垄断法规制范围,对其进行二次矫正,以维护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促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先觉,陈艳 关于知识产权与反垄断基本关系的反思[J] 自然辨证法研究,2012,(5):82-83

[2]曾青未,段友君 论知识产权垄断及其法律规制[J]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2):36-39

[3]王瑶 论滥用知识产权的反垄断法规制[J] 法制与经济,2011,(1):70

[4]武长海,吴洪锋 知识产权垄断:《反垄断法》如何规制? 经济导刊,2005,(8):36

[5]韩娜 知识产权垄断与其法律规制的必要性[J] 长安大学学报,2005,(4): 80-81

上一篇:李兰妮:黑暗中种下生命之光 下一篇:节能灯的质量现状和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