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大学生村官的困惑和解决办法

时间:2022-10-15 12:11:49

浅谈我国大学生村官的困惑和解决办法

摘 要 由于我国现有的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机制尚不完善,一些政策到地方被扭曲,没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使得大学生村官产生了很多困惑。如何解决这些困惑,本文试作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困惑 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村官的困惑

2007年至2013年,全国范围内的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工作已经走过了第7个年头,在这7年中,这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们在农村摸爬滚打、打磨历练,逐渐从初出茅庐的年轻后生成长为基层组织的骨干力量,从农民群众眼中的异乡人转变成可信赖的贴心人,各省市区也努力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我国现有的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一些相关政策到地方被扭曲变形未能得到很好的执行,这些基层的新生力量在思想上仍然存在一些普遍的困惑和问题。

1、工资水平偏低,福利待遇差异大。很多大学生村官反映自己的基本工资比较低,尤其对于他们中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的,每月一千多的基本工资,加上所在乡镇(街道)每月补贴的一两百元,无法从根本上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更谈不上实现经济独立。其次,福利待遇方面也不尽如人意,除规定的五险一金外,大学生村官与公务员以及事业编工作人员之间的差别很大,大部分村官表示自己节假日的补贴很少、年终时也未能领到足额的奖金,感觉与其他干部的待遇差别很大。此外,对于经济基础、财政状况各异的不同村,大学生村官们之间的奖励和福利情况也大不相同,这种反差自然会导致一定的心理落差,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身份处境尴尬,家庭社会压力大。大学生村官大部分是刚从高校毕业走向社会的年轻人,对于充满激情的他们本有更多的选择,但他们却义无反顾地来到条件最艰苦的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奉献青春,工作期一般为为两到三年。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很多应届毕业生都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很多家庭也因为担心子女吃不了苦而反对他们到村任职,这就使大学生村官群体陷入了一种尴尬的社会境地,这份工作成为了家人眼中迫不得已的就业选择,外人眼中起点低、工资低的苦差事,基层干部眼中无编无职的临时工作。他们要面对着来自家庭和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尤其对于一些年龄较大、任职时间较长的村官,在面临重新择业和组建家庭的问题上不得不反复考量。

3、工作强度较大,岗位职责不明确。考虑到吃住和安全问题,一般将大学生村官的住宿地点安排在村所在的乡镇政府办公处,但这也导致了新问题的出现,由于乡镇事务繁多、乡镇干部的数量不足,导致了“村官乡用”的现象频频出现,许多乡镇、街道为了缓和突击性的工作压力,应对千头万绪的检查和接待,不得不安排这些大学生村官完成大量繁琐的工作,这就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工作强度和心理负担,也使得“两头跑、两头都要顾”的村官们感到身心疲惫。

4、缺乏保障机制,发展前景不明朗。对于聘用期满后能否有个好出路和好前程,是所有大学生村官最担心也是最现实的问题,虽然各省各市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以吸引毕业生到村任职,但服务期满后这些政策能否兑现或者能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便成了所有村官们最关心的事。对此,国家下发了《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五条出路”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有序流动,即留村任职工作、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发展、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等。据了解,其中大部分村官对于未来出路的考虑仅限于考录选调生、选拔生或者国家公务员,然而相关政策的规定显示“省直及各地要拿出一定的比例从村任职高校毕业生中选拔选调生、乡镇公务员的工作力度”,除此之外并没有更多的承诺和保障机制,这些都使得许多大学生村官对于自己期满后能否顺利进入体制内实现转岗流动存在较大的隐忧,因为离开学校两三年后再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对于他们更加困难,一方面他们的日常工作任务重,看书复习的时间大大缩短,另一方面相对于前几年的考试形势,考试人数年年攀升,定向招考竞争同样激烈,所以发展前景的不明朗成为了他们最大的困惑。

二、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随着国家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结束,其战略意义逐步显现,广大大学生村官甘于吃苦奉献,主动干事创业,在服务农民、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中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但针对调查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还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到村任职的相关政策,使大学生村官能够真正做到放下包袱、甩开膀子、沉下身子,实现更好更快地成长并发挥重要作用。

1、适度提高工资,统一福利水平。为了保障大学生村官基本的生活水平,一是适度提高他们的基本工资标准,落实其“比照本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的收入水平”的规定,实实在在地解决他们经济上的困难;二是制定统一的奖金和福利发放标准,可以按照所做贡献和考勤情况,也可以以任务的完成度为标准来发放绩效奖和年终奖,只有统一了标准并贯彻执行,才能消除他们受轻视和不平等的感受,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

2、明确岗位职责,下放工作权力。高校毕业生选聘到农村工作后,所在乡镇和各村要结合工作实际和大学生村官个人情况将其安排到合理的工作岗位上,明确他们的职责范围和任务分工,下放相关的工作权力,杜绝乡镇和街道的长期借用,以使他们专心地做好本职工作,既避免其“编外乡镇干部”的身份尴尬,也防止在村里出现“大事管不了,小事管不好,琐事不敢管”的情况,让他们在擅长的领域能够充分发挥特长,做出扎实可见的成绩,这对于他们迅速成长并切实担负起工作责任有着重要的作用。

3、加大培训力度,实现角色转变。对于让新任职大学生尽快适应基层环境,在新的岗位上做出成绩,必须进行专业的系统的培训,一是将大学生村官纳入乡镇干部培训规划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履岗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履职能力,实现“大学生”向“村官”的转变;二是定期组织大学生村官参加培训班,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长期在基层工作的领导干部或优秀的专家学者举办专题培训班,为他们提供创业理论知识、实用技能和扶持政策等方面的培训,实现“合格型”村官向“创业型”村官的转变。

4、实行结对帮扶,提升成长实力。由于大学生村官刚走出校园,对农村复杂的环境比较陌生,处理基层工作尚没有经验,因此,很有必要建立动态联系制度,实行结对帮扶,要求每名大学生村官都有一名驻村乡镇领导和一名驻村干部与其结成对子,并进行手把手地教育培养,帮助他们熟悉基层工作,掌握农村工作基本方法,同时从资金、项目、信息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引导有条件、有想法的创办、领办实业。

5、畅通流动渠道,完善制度保障。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大学生村官对未来的担忧,使他们能安心在基层扎根工作,首先必须拓宽转岗流动渠道,除了加大定向考录公务员的比例,还应该鼓励他们留村任职、在村创业和自行择业,引导多元化的发展,提供多样化、全面性的服务方式。其次要落实和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有关优惠政策,健全工作机制和制度保障,加强跟踪培养,规范管理制度,做好年度聘期考核,着力构建“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村官队伍。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上一篇:以社会治理为视角的农村纠纷解决研究 下一篇:论城镇化形势下的高层建筑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