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人生观对实现“中国梦”的启示

时间:2022-09-16 11:18:51

老子的人生观对实现“中国梦”的启示

摘 要 “中国梦”折射出每一个中国人对美好愿景的不懈追求,老子告诫我们,在不断向“中国梦”迈进的时候,既要保持住当初追求中国梦时候的那种干劲那种热情,又要怀着贵柔、守静、谦下的心态,永葆自己载物的张力。

关键词 中国梦 老子 道德经 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同志在今年的“两会”上明确提出“中国梦”的宏伟蓝图,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主体、实现途径。“中国梦”体现一个由国到家的过程,而实现它是一个由家到国的过程。在这个充斥着竞争、博弈和多姿多彩而又险象环生的现代社会里,如何处之泰然的追求“中国梦”,老子告诉了我们答案。

一、贵柔守弱

众所周知,“老聃贵柔”(《吕氏春秋・不二》),“柔”可谓为老子处世哲学的精华所在。“在老子,柔弱代表新生、生命力和灵活性,刚强则代表死亡和僵硬。自然界中,最柔弱无骨的物质,便是水了。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第七十八章》),不过,水表面上看是最柔弱的东西,随遇而变,遇圆则圆,遇方则方,但却能穿石销金,无孔不入,无坚不摧。老子发现,自然万物,本身便是如此地“辩证”: 坚硬的,便必定是脆性的;柔弱的,反倒是韧性的。柔弱,只是表面,骨子里却是柔韧的。“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由此看来,坚持己见,个性刚强的人往往属于“死亡之徒”,柔和温润的人才是“生存之徒”。社会生活中,任何的强权,终必走向灭亡,而阴柔示弱,才是真的强大,是生生不息的生存法则。

老子贵柔守弱,并不是要人一味示弱与退让,而是要人用温和委婉的方式去争取自己的最终目的,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对个人而言,可以减少实现梦想道路上的各种障碍与阻力,有利于实现个人的理想;对社会而言,可以减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磨擦与冲突,维护和谐关系。老子的这一方法,初看是软弱或耻辱的,但最终是聪明和有力的。老子反对逞强好胜,对当下这种轻浮的社会状态有着很强的说教作用。

二、守静制动

在世界观层面,老子虽然讲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相互转化,但他认为这一切是派生的、暂时的,最终都要返回到静的状态。老子反复告诫人们,说话做事接人处世,应当深沉稳健,自然平实,平等公道,不要华而不实,不要里外不一。而像水那样负重载物,更需要沉下身心,去其奢靡,脚踏实地,专心致志,从当下做起。面对世态的纷扰、喧嚣,老子主静,而提出“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的主张。所谓“清静为天下正”,就是要人们将清静作为普遍的准则,在心理和行动上,保持静的状态,学会以静制动。

人活着就是为了寿、名、位、货等身边之物。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过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老子的价值取向建立在虚静无为的层面上,就在于追求一种心灵不为任何知识、意念和情感欲望所束缚的逍遥自由的审美境界。正因为此,千百年来许多人把老子宁静致远的思想奉为人生的座右铭。老子的这一思想陶冶了我们民族从容不迫,沉着冷静的处事态度。在今天这个充满躁动和忙碌的时代,老子要人在繁忙中静下心来,在急躁中稳定自己的教诲,依然对我们的人生具有清醒作用。

三、不争之争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般人都会力争上游,不甘人后,这一点无可厚非。可老子却要人用不争之德的心态作为实现人生目标的方式,通过处下不争达到居上之目的。这看似消极,其实是更高层次的积极。“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第六十八章》)按照这种“不争”之德,就是让人不用生硬的手段去处世,不逞一时之勇,而用不争之德行去实践。使之自然地向合情理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实现之。在老子看来,通过“利而不争”,能够“不争而善胜”。这是一种高尚的、有益于社会的争。不用流血牺牲,不用短兵相见,在包容宽广的环境中去努力。

在追求梦想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懂得有所争,有所不争。其次,即使有所争,也应该用温和的、对社会无害的方式去争。第三,应该学会超越自我,淡泊名利,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这个过分注重争的时代,运用“不争”,往往可能出奇制胜,不战而胜。时人只知一味去争,却不懂得“不争”的妙用。老子的“不争”思想,对我们人生不无启示作用。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在我们不断向中国梦迈进的时候,既要保持住当初追求中国梦时候的那种干劲那种热情,又要怀着贵柔、守静、不争的心态,永葆自己载物的张力。

(作者: 郑州大学文学院美学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3(01)

[2]欧阳实.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国梦”[N]. 光明日报. 2013 (008).

[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8.

上一篇: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贸易战的影响 下一篇: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