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魏碑的临摹及创作

时间:2022-10-15 11:59:23

谈谈魏碑的临摹及创作

承蒙《青少年书法》杂志及谷松章先生抬爱,应邀参与“从临摹到创作”这个栏目,让结合自身学习,谈谈对经典碑帖的临摹创作,作为一个书坛后辈,接到这个命题,实在是诚惶诚恐。

清代至今,书家取法魏碑的很多,现在更是由于“展厅效应”的影响,魏碑相对传统帖学楷书来说更加能够提高“第一眼效应”,于是越来越多的书坛同道投入到魏碑的学习中来。近年来,也不断有同道问起魏碑的学习,引起了本人对魏碑临创的思考,慢慢的也有了些许心得体会,现以《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铭》为例,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简单对魏碑的临摹创作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及看法。

既然是谈魏碑的临摹创作,首先我们就要了解魏碑。

众所周知,广泛意义上的“魏碑”早已不局限于“魏”这一概念了,对于书法学习中的魏碑,可以分为五个内容。即墓志、石刻、造像、刑徒砖等类别以及自清代至今对魏碑的研究创作(或可称作新魏碑体)。有了这么多丰富的内容,魏碑的面貌就注定了是多姿多彩的。风格更是百花齐放,无论文雅、娟秀还是劲健、古朴,跌宕起伏乃至精致,都可以在魏碑的传世之作中有所体现。

很多初学魏碑的同道,往往会被传统经验带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学魏碑必讲《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事实上很多培训机构或老师也往往拿这两个碑作为魏碑的范本来教给学生。很明显,这些同道多半是被以康有为为首的魏碑研究团体蒙蔽了。在他们那个年代,能够看到的碑帖显然比我们现在少的可怜,所以没见过更多的也属于正常。事实上,如果我们深入地了解魏碑的话,就会发现这个海洋是如何地广大如何地多姿多彩。

写大字的可以研究造像,写小字的可以研究墓志,写民间书风的可以研究造像、刑徒砖等;写流美的可以参考元氏皇家墓志或者隋代墓志,写粗犷的可以参考《龙门二十品》,写意识流的取法范围就广了,搞篆刻可以研究如何化刻石入边款,等等,由于魏碑海洋的广阔无垠,因此基本可以满足学习者各种审美情趣和书写需要。

由于我近年来楷书的学习方向主要集中在小楷上,因此更多的目光便集中在了墓志上面。

今天谈到的这个《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铭》就是魏碑海洋中的一朵奇葩。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墓志,《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铭》,全称“北魏轻车将军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铭”。该墓志刻于北魏孝昌元年(520年)11月,石高47厘米.宽47厘米,志文正书22行,行22字。该墓志纯以单刀刻成,字体摇曳多姿,充分地表现了魏碑字型欹侧多变的特征。

第一次看到这个墓志是在2008年,当时她静静地躺在一本20世纪的书法杂志的扉页里。当看到她的那一刻,我就被震惊了,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当时的心情:惊为天人!

我对这个墓志的学约持续了两个月左右,但是这些年来一旦需要调整字体结构的时候,我往往会对着她看上好几天,可以说,这些年来本人对小楷的学习过程中,《封君夫人》始终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就结合对这个墓志的几种临习方式,来具体谈谈魏碑学习的一些看法。以下内容主要以结构学习为主,笔法学习这里暂时不提,因为个人看法,魏碑的学习首先要解决的是结构问题,只有结构问题解决以后,笔法的重要性才会得以体现,否则“五官长得再漂亮,密密麻麻的堆在脸上的某一个角落”,这样的“一张脸”,你一定不会感兴趣的。

首先,大家都知道,临摹临摹,无外乎就是“临”和“摹”两种形式。

先说“摹”。

很多同道对于“摹”是有抵触情绪的,甚至是看不起的。大凡这类同道,都认为“摹”帖不过是小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而不是我们这种成年人应该去做的事情。

我对此种看法却持不同观点。

初学魏碑或者说初次接触某个碑帖,单字放大复印,以熟纸蒙其上,以小笔细线双勾,然后一次填墨成型,应该是最快的领悟该碑帖字形结构的方式了。请注意,这里是一次填墨,一次能把墨填到哪里就是哪里,想添笔的话,麻烦再勾一张。现代计算机和复印技术的发达,让我们比古人把自己关在小黑屋子里透光双钩要来得容易,也方便很多。在这个不断双钩、填墨,再双钩、再填墨的过程中,不但能迅速掌握“胳膊腿儿”的摆放位置,明白自己与碑帖的差异,同时,不断地平心静气地双钩,对于线条的锻炼也是有着极大的好处的。

再说“临”。

临帖,也就是所谓的对临,是许多同道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对于临,我一般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个阶段,基本属于实临的范畴,例如图1, 便是对《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铭》某一段的对临。在这个阶段里,临写基本完全遵循原碑的形态和用笔,尽可能地往原碑上面靠。尽管《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铭》由于是单刀刻成,原样临出来显得笔力单薄(其实很多的墓志都存在实临出来显得单薄的问题,这个可以在其他的碑帖学习中补足),但是我觉得既然是对临就要遵循原碑的基本形态,在这个阶段,我一般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达到原碑帖八成相似度。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但相似度的目标至少也应该定到八成左右。

当自我检查可以达到第一阶段目标之后,一般就该进入第二阶段了。

相信多数同道都能够做到第一阶段,甚至能做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但是脱离了字帖的创作与临摹的成果往往相去甚远。于是很多同道经常会问到如何出帖的问题,我认为,第二阶段的强化练习,便是出帖的一个捷径。

第二个阶段,有人称为意临,我参考了一些美术院校的叫法,把它称作强化练习。对于正书类书体,尤其是非长期研究方向,一般这种强化练习,我主要做三种:

第一种,代入其他笔法临写该碑帖。例如图2, 我便是将《李璧墓志》《贺捷表》《龙门二十品》等笔法或者笔意代入,结构上参考《封君夫人》原碑,尽量做到“换汤不换药”。这种练习方法,主要是为了摆脱原碑帖长期临写所带来的笔法习惯性禁锢。同时,再度强调对原碑帖的字法结构的理解和印象。

第二种,横向强化练习。这种练习方法,就是尽量在保持原碑帖行笔方向的基础上(考虑到某些碑的结构奇佳而笔法对自己无益,可以考虑加入其他笔法练习),将原碑帖的字形作变形练习,强调横向线条,弱化竖向线条。这种练习,可以不考虑写出来的字形是不是与原碑相去很远,甚至会丑了很多,但是这些都只是训练,是为了以后能更好地应用,为了以后的“美”而努力的,所以即使暂时的丑,我们还是可以接受的。图3中我将《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铭》做了稍许的横向强化,当然为了不至于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还是尽量使它不是变形的非常丑,平时训练可比这个夸张很多。

第三种,纵向强化练习。练习方法与横向类似,只是强化方向相反,具体表现可参考图4。

当然,类似的强化练习还有很多,比如线方向、线角度、线长度、字密度、宽窄转换、浓枯转换、方圆转换、组合练习,等等,方法非常多,适用的范围远远不止于魏碑这一个门类,无论隶篆楷行,都可以通过类似的强化练习来提高自己。相信很多朋友也都在做此类的练习,由于这里只说魏碑的强化练习,所以这些就略去不再详提了,只强调以上三种练习方式。

在这些练习过程当中,魏碑的多姿多彩可以再进一步地展现,那就是“造字”。这里的造字不是说创造文字,指的是将学习来的各种碑帖的字体字形打散做结构重组,相对于法度森严的唐楷来说,魏碑笔法的丰富、结构的多样化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造字”范本,试想一下,当一个字当中出现三到四个经典魏碑的字法、笔法、结构,但是又通过自己不断的实验、融合,从而达到自然和谐,那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情啊。同时,“造字”的过程,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创作的体现,或者说是模拟创作的体现。由于这里只是简单谈谈对魏碑的学习过程,不比培训单位或者院校解读,可以利用几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对每一个步骤进行详细而深入的探讨研究,对于“造字”的具体练习,这里也就不再赘述。

我相信,大家学习书法一定都不是死抱着一个经典学上多少年的,所以当我们使用上面这些具体的临摹和练习的方法,不断地学习众多的碑帖之后,我们基本上就能够在掌握了经典碑帖基本形态的基础上,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创作了。相信这个时候,大家对于笔法、字法、结构已经有了起码的认识,由于每个人个性以及审美取向的不同,甚至可以说这时候,大家笔下的“个性”应该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体现。

到了这个阶段,相信大家以及基本能够创作出一幅作品了。但是,这个时候创作的“作品”只能算是半成品,因为一幅完整作品,不是简单的堆积一些文字而已,这里又涉及到了章法的问题。

关于章法,简单可以分为单字的章法、字组的章法、通篇的章法等,如果有心的朋友,在完成上述的强化练习的过程中应该已经对单字和字组的章法有了一定的体会和心得了,所以这里就不再重复。

下面简单说下通篇的魏碑的章法问题。

由于是正书的范畴,魏碑的章法,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尤其是写大字的作品,这种章法相信大家都见了非常多,也就不再赘述。

我一直是写小字的时候较多,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或章法:一是参考历代经典手札的章法,这类章法主要用来写单个小品或者需要多幅小品拼接的展览的作品等,求一个字阵疏密对比之间的跌宕起伏;二是横向打乱,纵向有序,多用于传统的手卷写法;三是缩短行与列的概念,取板桥乱石铺街法,利用字体大小参差穿插的方法,如图5,章法上略微参考这种做法,整体字阵左移,右部空出,右下方用两枚小印补空,字法上以魏碑为基础,掺入简牍、章草,或元明人题跋之法,同时对单个字根据自行需要,做出适度的夸张变形而成。虽圆润贯通尚有不逮,也算是对自己这些年写字的一种综合表现。

了了数千字,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简单谈了谈自己对魏碑临写的一点感受和一些浅陋的方法,不当之处多多,敬请诸位读者老师同仁多多指正批评。

上一篇: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下一篇:中国广电挂牌在即破电信业垄断有心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