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10-15 08:51:28

浅谈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思维,是一个正常人必须具备的,是在前人的思维模式上进一步发明创造,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实现的。这一发明创造的构思过程就是创新思维。在这种创新思维的作用下,不断通过实践取得成功。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创新思维呢?

一、要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就是与以前不同,与他人的不同。这一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甩掉那些陈旧的、模式的、公式化的思维。凡事不要一味地循规蹈矩,不要依葫芦画瓢――照样去做。尽量把那些呆板的、固定的思路一概甩掉,去寻求“异”的途径。在“异”中才有发明,在“异”中才有创造,才有新的思维,才有新的东西产生。

比如,在一次智力课上,老师问:“一块正方形的木板据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同学们回答各异。有的答“三个”,有的答“五个”,有的答“六个”,有的答“十个”。这四个答案中老师不能评定哪一个错,因为学生都能说出其中的道理。答“三个”的表面上看是固定思维,四减一等于三,其实在与学生的辩论中,他们的回答是:“非要按减法算,那只能按对角线锯,这样一个平面的木板就会变少一个角,所以答案是‘三’” 。答“五个”的学生是把木板看成平面而用反向思维来思考的:“只要不在对角线上,无论如何锯,都要增加,不得减少,故答案是‘五’”。答“六个”和“十个”的,是把方正木板看成是立体来分析的:“对角线锯的长方体木板,原是八角,现在一锯就变成了‘六角’”;“不从对角线锯,原是八角,现在一锯就变成‘十角’。” 这一提问,不正是教师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吗?

二、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就是不要沿着一条思路下去,而要多渠道、多途径去思考,做到举一反三。假如一道几何题,从已知条件可能运用几个定理和几种方法,然而这些定理和方法中,只有两个定理和一种方法能证明此题,而你只抓住一条思路和一种方法不放,这一途径恰恰是迷惑人的,你就是费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证明出此题的结果。这时,如果你脑子灵活一点,运用发散思维,多渠道寻求思路,采用不同的方法,很快就会迎刃而解。培养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智力的有效方法。

三、要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

联想,是让人在一事物的基础上再次创新自己的思维,或是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通过构思,设想中介物质,把它们连成一个整体。这一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游行结束后……”要求学生通过联想给该文写一个结尾,这正是联想思维在写作上的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写出的结尾,就是创新思维中联想的具体表现。联想思维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实际,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使他们留心身边的事物,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从留心中发现问题,从发现的问题中去联想,从联想中去创新思维,从而发现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物品。

四、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联想是想象的前提,是想象的基础和依据,而想象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飞跃。

想是人类奋斗的第一起点,不想就没有目标,没目标就失去动力。人们常说“这事你想都不敢不想”,恰恰这句话激起了很多人心里不服,偏要为之奋斗,从而使很多人获得成功,这可见想的作用。在教学,老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去想,鼓励他们大胆、离奇、古怪地去想象,哪怕是异想天开,也是好事,只要学生能谈出自己的道理,有独到的分析思维能力,就应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评价。

今天的建设者处处充满创新,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创新,这明天创新的人的创新情趣、创新情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都应在我们今天教育教学中培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上一篇:“有形有意”才是上乘课 下一篇:更新理念,求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