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中的“一”和“四”

时间:2022-10-26 01:39:58

课堂提问中的“一”和“四”

提问是课堂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步。问题设计得巧妙,这一步走好了,便能一发而动全身,带动起整个课堂气氛,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起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下面我就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浅谈一二。

一个前提

一个平等自主的课堂氛围是使提问收到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要营造这样的扭转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例如,在开学时,告诉学生老师是大家的朋友,教师并非权威,并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也会有犯错的时候等等。并经常参与学生的活动,经常到学生中去,真正与学生交朋友;平时与学生交流,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运用文明礼貌用语,不随意批评学生,决不交流使用带侮辱性的字眼。只有在这种平等自主的氛围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才能等到众多回应,收到实效;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会乐于思考,各抒己见。

否则,教师立于三尺讲台,一副师道尊严,口吐之言俨然圣旨真理般不可置疑;学生正襟危坐,毕恭毕敬,惶恐颤惊,埋头苦记。这样的课堂即使教师的问题设计再为巧妙,学生不敢言、不能言,教师自问自答,何来效果!

四个注意

1.提问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作为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承认学生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学生不同水平来设计不同的问题进行分层教学,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引导,以适应不同类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例如,在讲授《春》时,针对课文修辞手法的运用,可设计这样两个问题:A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指出,并从文中找出命例句。B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要求针对句子进行具体分析。与此同时,将班上的同学按水平能力分为两大块,将问题A交由基础较差、底子薄弱的同学讨论;将问题B交给思路敏捷,基本功过硬的同学来思考讨论。这样,即使第一部分同学得到锻炼机会,能够参与课堂,不至于冷落一旁,又使第二部分同学不至于产生吃不饱的现象。

2.提问要注意难易适当

不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提出问题后,全班同学举手者寥寥无几,甚至无人敢举手,就算有敢于回答者也常常不知所谓。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所提问题难度过大,导致冷场。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宜将难题和盘托出,而应采用纺织问题和解拆“问题链”的方法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即把与难题相关的、有助于解答难题的若干问题组成相互勾连、逐步推进的序列,然后一个一个提出来引导学生解答;待障碍一一扫除以后,再直奔主题,最终解决难点问题。

3.提问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启发创新思维

人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是竞争时代的要求和当代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学中需着重培养的能力,而要引发创新,问题的设计十分重要。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力求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提问之后要注意恰当正确地评价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深度、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的层次不同,在回答问题时便会出现各种情况。教师对这些回答的评价水平,不仅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进程和效果,而且对学生的兴趣、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以及情感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的评价应慎重、恰当 。对于回答正确者,评价语言应简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感染力。如“相当出色”“非常形象”“归纳得很全面”……如果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教师千万不要草率处理。不能打断学生的回答,不能急于给出答案,不能让学生轮流换答,更不能讥笑学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上一篇:培养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下一篇:学习记忆有方法